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银行储蓄,目前仍是大多数人的首选理财方式。其中有一些细微的规定,应引起储户注意。 ●各种存款以元为计算单位,元以下角、分不计息。 ●存期是指从存入之日起,至取出的前一天为止,即存入当天计息,支取当天不计息。 ●存款的天数按一个月30天,一年360天计算,不分大小平月。30日、31日视同一天,30日到期的存款31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对个人储蓄存款利息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也有几种存款方式是不用交纳利息税的。这几种既可合法规避利息税,又能享有一定收益的理财渠道,不知你利用了没有? 1.教育储蓄。教育储蓄是指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指定银行开户,存入规定数额资金,用来作非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对居民个人储蓄存取款作出了10条新规定: 一、储户当日存入的储蓄存款,如果在24小时内支付的,必须到原存入储蓄网点办理支取手续。 二、居民个人定期存款单笔金额超过5万元的,银行必须使用相应的特种存单,特种存单必须经商业银行授权人员签发并加盖银行印章后才能生效。 三、储户办理个人定期或活期存款  相似文献   

4.
一、储蓄利率必须高于预期物价上涨率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低利率助长了企业对投资与贷款的需求持续膨胀,从而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膨胀与流动资金短缺同时并存,银行被迫增加货币投放以补充信贷缺口。低利率不能以真实报酬鼓励储蓄。近几年储蓄之所以大幅度增加,主要由于消费基金膨胀,而适销对路商品却供给不足,人们手持货币待购不如存入银行待购。因此,大部分储蓄增加只是“被迫性”的储蓄。这种没有真实报酬的非自愿的储蓄是极不稳定的。一旦物价突发性持续大幅度上涨,人们预期物价上涨在相当长时期内大大高于利率水平,银行给  相似文献   

5.
(一) 储蓄和消费的关系是,消费刺激储蓄,储蓄引导、组织和调剂消费,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在运用上必得注意适度,如有偏费,就将互相制约,互为消长。它们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把储蓄与消费对立起来的观点,极化了非本质的制约的一面,难免本末倒置。我们说储蓄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消费,其本质原因,是由于社会的消费水平受制于社会的生产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约制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产生什么样的消费方式,决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在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既定情况下,储蓄的多少实际上也是既定的。因此,提倡储蓄,怎么会影响消费和生产呢?西方社会可谓是高消费了,其  相似文献   

6.
定时存款 当您每月领到工资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这个月的开支作一个大概的估计,将其从工资中扣出,剩下的部分及时存入银行,并养成习惯。 买新不如租赁 现在有些物品,如孩子用的童车、专用床、高档玩具、钢琴、电子游戏机等都可花小钱租赁。家用电脑、大哥大、婚纱、装修用电动工具也可采用租赁的方法,一来电子产品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7.
正三口之家的理财方案三口之家是最普遍的双薪家庭组合。这类家庭理财的近期目标通常是更换彩电、购置电脑,或者房屋装修,而远期目标是要攒足供子女念完大学的钱。周女士一家3口,每月收入共计5000元左右,一日三餐,加上水、电、煤气等费用,每月开销至少2500元。余下的2500元,周女士将700元存入银行,定期4年,1000元存1年定期,留下800元现金以备不时之需。最近,周女士决定从存款中取出3万元闲钱  相似文献   

8.
储蓄是一种客观现象,储户将节余的货币通过银行储蓄员存入金融信用机构,暂时转让货币使用权而保留所有权。在这个行为过程中,任何与储蓄有关的客观现象的变化,都会影响储户心理,进而影响储蓄。可见,分析和掌握储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储蓄服务质量,采取积极主动措施,积聚更多的建设资金,促进经济发展。一、储户心理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凡与储蓄相关的事物的变化.都会影响储户心理,进而影响储蓄。现择其要点简析如下。(一)消费品供应状况一储户心理一储蓄消费品供应状况对储户心理及储蓄的影响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工薪阶层靠工资也可成富翁。 参与投资,你说没钱?不会。试算笔帐:你当前每月收入1000元,请将其分为三:75%用于当月消费,15%备作近期应急。10%为未来投资——这是一般情况下绝不动用的未来费用,它能推你走上致富之路。 1000元的10%,即每月存100元,以零存整取形式存入银行一年,到期本利为1300元;此1300元取出后转  相似文献   

10.
社区与居民储蓄变动在不同区位和阶层生活的居民,受该社区。阶层的特别环境、生活方式的影响,其储蓄行为和变动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社区和分层条件下的居民储蓄,是储蓄变动社会学分析的重要内容。(-)两类社区居民储蓄比较及特点按照社会学标准,最能区别人们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容及特征,最能表现社区结构特征的是农村社区和都市社区。统计资料表明,不同社区居民储蓄的主要特点有:第一,城镇社区人均储蓄绝对额是农村社区居民储蓄的9——11倍,并且呈不断扩大趋势。从绝对额上看,城镇社区居民储蓄是农村社区居民储蓄倍数…  相似文献   

11.
《家庭科技》2011,(8):44-44
每一个家庭或多或少都会有额外收入,如稿费、有奖储蓄或各种彩票的中奖、亲友馈赠、银行存款利息等等。不少家庭对固定收入的理财很认真,而对额外收入却很随意。首先,额外收入与固定收入对家庭一样重要,也要将其列人家庭理财计划中。有了大笔额外收入,若暂时没有明确如何花,最好及时存入银行账户,然后根据家庭计划择期储蓄。  相似文献   

12.
正哪种储蓄方式更好说到投资,人们必然会首先想到银行储蓄,因为银行储蓄是不用投资者操心费力的最简便的投资方式。目前银行开办的储蓄种类很多,最有利于克服通货膨胀影响的是"存本取息定期储蓄"。这种储蓄所获利率明显高于"整存整取定期储蓄"的利率,它虽然比"整存整取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低一些,但"整存整取定期储蓄"要到期满才能一次连本付息,而"存本取息定期储蓄"每个月都可支取利息。如果存5年,  相似文献   

13.
<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我国城乡储蓄迅速增加。目前,储蓄总额已达9千亿元,而且还在以较快的速度继续增长。对于储蓄的作用,过去人们一致予以充分肯定。但自从前几年出现经济过热后又转为市场疲软以来,对储蓄的看法出现了分歧,“储蓄增长有害论”时有所见。由于我国的储蓄已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它已成为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引人注意、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所以对于储蓄增长是否会对国民经济产生消极影响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进行认真探讨,弄清是非,以利于宏观的正确决策和调控。  相似文献   

14.
论适度储蓄     
储蓄——居民把自己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暂时存入银行或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是一个极普通和普遍的经济现象。它既是微观的经济行为,对居民的消费数量、结构、时间产生影响,同时也是宏观的经济现象,对国民经济中积累、消费、产业结构等重大经济比例关系产生影响,对筹集建设资金,调节市场供需、稳定市场物价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储蓄的增长和效用都只能是适度的,我国近十多年来出现的储蓄过度增长及银行的“多存多贷”是宏观失控的产物,对其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增大。本文通过分析1993~2001年广州市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和储蓄,以TS/CS模型为主要工具,研究居民收入对居民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储蓄中也有投资学问。银行界专家介绍了4种方法,可以增加储蓄收入,减少利息损失。 阶梯存储法 假如你持有3万元。可分别用1万元存1—3年期的定期储蓄各一份。1年后,用到期的1万  相似文献   

17.
力明 《家庭科技》2006,(8):15-15
对于投资基金的朋友来说,定期定额投资方式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定期定额是指每月从银行存款账户中拨出固定金额, 通常只要500元,就可以投资基金的一种理财方式。定期定额不仅可以让你的长期投资变得简单化,也会减少您在理财规划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相似文献   

18.
截止 2 0 0 3年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首次突破 1 0万亿元 ,出现储蓄超常增长现象 ,引起人们关注。本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分析了储蓄超常增长现象的主要特点 ,指出了储蓄超常增长的主要原因 ,透视了储蓄超常增长带来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一、存贷结合、滚动承包的主要内容 1、存贷结合、滚动承包是在过去储蓄承包方案的基础上,对其内部管理,经营机制进行改革,即以储蓄所为承包单位,在承包期内,实行储蓄存款增长额与贷款资金可用额直接挂钩。存款增加多,可用贷款资金则少,同时以上年储蓄存款余额为基数,核定基本贷款资金额度即贷款基金,并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预测承包期储蓄存款增长额,以确定贷款资金提取比例,按承包所月均储蓄增长额提取每月可贷款资金额,实行滚动法,使用贷款资金。即本月可用贷款额=贷款  相似文献   

20.
手头闲置的钱,既可以存入银行,也可以用来购买开放式基金,二者都能获得稳定的收益,都可以随时兑付现金。那么,投资开放式基金与银行储蓄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资金投资方向不同。银行将储蓄存款的资金通过企业贷款与个人信贷的渠道投放到生产或消费领域,以获得收益(利息差);开放式基金将投资者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债券等,通过分红或债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