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权威的中型语文工具书,具有收词精当、训释准确等优点.修订后的第六版较之原版有了很多改进,但在古语词释义方面依然存在义项分合不当、漏收义项、释义不确等问题.对此,辞书编纂者除提升自身的训诂学修养、利用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外,在释义中还应注意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古语词泛指与特指的区别以及词义的传承性、系统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此论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献注释心理机制的探究,讨论在这一心理机制下字的组合的解释和语境义的解释过程,寻找传统注释、现代解释、阐释、释义等概念在心理机制上的一致性,试图从认知理论的层面为整理这一类概念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张:虽然传统注释学侧重与字词的音义训诂,解释学和阐释学侧重于文章的哲学意蕴的阐发,但从传统文献注释的实际来看,其所蕴含的心理机制是可以统摄字词音义的解释、句子的解释和篇章的解释的.中国的注释实践符合文献解读的心理机制.西方的解释学、阐释学、释义学、传意学,也无不适合此一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周易》的书名释义,古今学者的意见不尽相同,关键在于对“周”、“易”二字的解释不一。对于“周”字,大约有五种解释:①“周”是“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②“周”是“取歧阳地名”“因代以题周”。持这一意见的代表是孔颖达。③以《周易》的“周”字为周朝、周室的代号,但不言及地名与“周普”。④因周代有《易经》的朝代,而命名《周易》,相当于把《礼》称为《周礼》一样。⑤既是指周代的名称,又包含了无所不有的意思。以上各家的说法,总归为三类:一曰无所不包,二曰周朝之名,三曰无所不包,朝代之名兼而有之。除了从上述几方面进行探赜之外,我以为还可以从卜筮的角度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循环"有古今两种不同的解释,古典解释学认为解释学循环是可以消解的,人们可以达到对作者作品原意的全面理解;当代解释学认为解释循环是不可以消解的,每个人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解释者的自我理解中方可实现。"解释学循环"的"古今之争"体现了古今两种不同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5.
《论语》书名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书名释义李雁关于《论语》之名,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解释为班固《汉书·艺文志》里的一段话:《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由此可知,《论语》乃“论纂”之...  相似文献   

6.
“以意逆志”的解释方式,强调以“己意”来意度、推想和体味作品的意旨,是对解释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它强调了接受者和阐释者在理解和解释活动中主体意识的介入和参与,肯定了接受者和阐释者参与作品意义重构的权力;它把解释活动看成是释义者之“意”与释义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经典的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以意逆志"的解释方式,强调以"己意"来意度、推想和体味作品的意旨,是对解释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它强调了接受者和阐释者在理解和解释活动中主体意识的介入和参与,肯定了接受者和阐释者参与作品意义重构的权力;它把解释活动看成是释义者之"意"与释义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经典的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张念  梁莉莉 《学术研究》2012,(11):152-158
对两部外向型汉语词典与两部内向型汉语词典的释义进行抽样对比,针对词典的释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抽样对比结果发现,与内向型词典相比,外向型汉语词典在释义上有以下特点:(1)释义用词方面,注意控制用词的等级和数量,释义比较浅显;(2)在释义内容方面,关注非汉语母语者的需求,释义内容增加了词语用法解释和词语辨析;(3)在释义方法上,主要采用"解释性释义"和"解释性释义+词语释义"的方法,很少采用单纯的"词语释义";(4)在释义用例方面,用例数量多,且多用整句例。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对外向型汉语词典的实用性评价均高于内向型词典。但是,从释义语言难度的调查结果看,外向型词典在释义难度上只是略低于内向型词典,可见在释义语言难度的控制方面,外向型词典还有需要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9.
释义就是解释词语的意义,可分为正式释义与非正式释义。在此从汉维语比较的角度,对用品类名物词对释式释义方式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异同进行了归因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合宪性解释研究论合宪性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的宪法解释机制取决于其分权体制.合宪性解释一般是作为法律解释方法而存在,要求解释者在遇见法律文义分歧时依据宪法规范选择最优解释方案.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体制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集立法权与宪法监督权于一身,普通司法机关可以从其宪法性法律中推知其宪法决断意志.法律的合宪性解释与宪法的合法律性解释自然合而为一,成为建构中国宪法释义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的"明德"释义有三个方面:释义的核心坚持了"明德"是天之所赋德性和人的本原善性,释义的心路主旨是返回先秦原本和回归经典原意,继承了朱熹以理气解释"明德",但不赞成朱熹将"明德"释义为"心"。其学术方向既走正学与开新之路,也注重以复性与返本为宗旨,更多地是以"返本"为宗旨,即返回经学和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12.
李秀芳 《理论界》2013,(3):97-100
条约解释是国际法的核心。本文考察时际原则及其在条约中的适用、条约法的起草历史、哲学释义学的相关概念,结合国际法院和WTO争端解决机构的实践,就条约解释的演化性作初步的探讨,认为演化、演变或当下解释,是时际原则在条约解释中的体现;演化解释重要内核是体系性,体系演化解释是国际法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以此为基础,根据体系演化解释要求,对WTO专家组新近就"中国原材料出口限额案"所作裁决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学术语的释义和有关体例 ,对国内最大型的《英汉辞海》进行抽样调查 ,发现不少质量问题 ,如收词缺乏系统性、体例生搬硬套、对蓝本词典的释义不求甚解、翻译随意、解释冗赘、释义错误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希望能帮助读者鉴别 ,也希望能提醒词典编纂者避免类似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郑玄《礼记注》运用语境理论的实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一、《礼记注》随文释义的方法,主要包括;(1)根据辞例释义;(2)根据语义搭配和语法组合关系释义;(3)根据语用释义;(4)根据文意照应释义。二、郑玄随文释义显示了语境的多种功能:(1)对词义的制约功能;(2)对词义的解释功能;(3)对词义的生成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词语释义既要考证其来源,又要看其发展。“秋”在《诗经·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中只能解释为“秋季(三个月)”,但是语言是变化发展的,在现代汉语中,成语“一日三秋”的“秋”解释为“年”也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该发展过程经历了两次转喻:由“谷物成熟”转喻为“谷物成熟的时间、季节”,即“秋季”;再由“秋季(三个月)”转喻为“年”。前者属于“事件时间参照点”转喻,后者属于“部分时间与整体时间”转喻。最后,文章提出成语理解应该遵守古今演变原则和内涵意义为中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鲁迅把自己的第二本小说集取名《彷徨》。书名“彷徨”一词,在《汉语大词典》里有6种释义:(1)徘徊;(2)盘旋貌;(3)优游自得;(4)谓坐立不安、心神不定;(5)犹疑不决:(6)虫名。第6种作“虫名”释义的辞条引《庄子·达生》:“野有彷徨,泽有委蛇”。成玄英对“彷徨”注解说:“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从文化学的角度来阐述作为一种社会整体文化的现代化,其与自己民族历史的关系,并由此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结合中国民族的历史,坚持走中国自己的路这一问题。 一、文化的释义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问题 文化的定义虽然很多,但它不外乎这两种解释:即狭义地解释和广义地解释。狭义地解释,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部分;广义地解释则是指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如《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所解释的那样,文化是指“社会和人类在历史上所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它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的组织类型和形式上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一般的文化学大都取这一概念,本文所用的文化也便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8.
《饮冰室文集》是梁启超先生文集的名字。这本文集虽然是他的朋友何天柱收集整理的,但既然经过了梁启超的审阅,书名当然也就为梁启超所同意。那么,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此作为自己文集的名字?这里又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寄托?这个问题虽然很小,但对这个问题不甚了解的人却所在多有。对于“饮冰”的误解有层次深浅之别。简单层次的误解,认为梁启超用此以为书名,是求取一片清凉之意。这是不懂得典故的出处,望文生义的解释,不必多说。高一点层次的误解,则认为梁启超对中国有着火一样的情怀,这是饮冰也无法消释的。再高一个层次的误解,则认为梁启超对于…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同时期的文献材料,补充解释了明清小说中的词语13条,对当前一些工具书或文章中释义疏漏之处试作补充。  相似文献   

20.
中国通俗小说书名刍议朱吉文中国通俗小说的书名呈现着明显的类聚性和因袭性的态势,例如:讲史类的书名大多用“演义”、“志传”等;拟史类的书名有“……记”、“……传”、“……录”、“……鉴”等;杂类书名则多用“缘”字类、“梦”字类、“影”字类、“痕”字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