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林 《松州学刊》2001,(6):40-41
近年来,做为国家卫生城的赤峰市城区越发地繁花似锦亮丽迷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的2001年,城市的化妆师赤峰市红山区园林管理处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领导下,以创新进取的精神,在城区的绿化美化中主动加压,以增加城区绿量、加强城市绿化管理、完善城区绿化体系为中心,全力以赴实施“绿色行动”等专项工程。以服务上质量、环境上档次、管理上水平为目标,赤峰城区的绿化建设任务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绿色行动”专项工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加强了城市园林建设和管理,为赤峰跨入园林生态城的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赤峰城区新建公共绿地11万平方米,使城区绿地迅速增至27万平方米,覆盖率达31.6%,人均绿地25.3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5.1平方米,道路绿化体系得以完善,城区主要街路绿化框架基本建成,人民居住环境质量和街路立面景观有了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红山文化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广臻 《理论界》2010,(7):173-174,45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广布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的先进文化,在同时期的诸考古文化中,红山文化水平最高,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直接证据。红山文化的典型遗址是朝阳市的牛河梁、东山嘴遗址和阜新市的胡头沟遗址。  相似文献   

3.
4.
红枫 《松州学刊》2001,(1):37-38
赤峰英才学校是一所“公办民助”性质的现代化实验学校,由赤峰市教委和红山区人民政府批准,红山区教育局创办的寄宿制、封闭式管理的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全日制学校,1999年9月1日正式开学。  相似文献   

5.
6.
本刊讯:3月25日,绩溪县政府收到了国务院国函[2007]29号《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绩溪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消息传来,全县人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的古城改造运动,在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惨痛的教训,促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在古城改造中保留城市记忆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城市记忆的保留方法。在古城改造中,可采取完善保存历史古迹、形成公民博物意识、运用现代技艺等方法保留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评价内容包括综合功能和专项功能,指标结构体系包括国家中心城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潜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非国家中心城市四个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唯一性,对其评价的指标涵盖城市聚集全国高端要素资源能力的聚集度和城市向全国腹地城市进行要素和能量输出的联系度。本文采用多源数据进行评价的结论是:北京是国家综合中心城市,上海、广州是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城市,深圳、武汉、天津、成都、重庆、西安、南京、杭州、郑州是潜在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城市;在专项功能上,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承担了多项或单项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深圳、杭州、天津、南京、西安、武汉、成都等在一项或多项上承担了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功能,配合国家中心城市发挥着服务和联系全国的重要作用;目前高端要素在国家综合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城市高度集聚,但随着潜在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城市在中西部地区崛起,并凭借其突出的交通优势,打破了东部地区对全国高端要素长期垄断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报告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城市是文明荟萃的舞台,也是资源趋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最突出的地区,因而"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城市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要求的适应,这就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管理者、学者和普通的城市居民应携起手来,以非凡的智慧和强大的责任心探索"建设美丽中国"视阈下的城市管理创新之路,求得中国城市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拳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  相似文献   

11.
阮清华  陈彬 《兰州学刊》2006,(12):139-141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中共,在接管上海以后,为控制上海城市社会,一方面宣布取缔和解散反动党团以及一些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社团组织,另一方面迅速着手接管和建立新的社团组织,作为组织和动员民众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原有普通民间社团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处理对策,接收、改造并最终基本消灭了这些组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近代以来社会力量十分强大的上海民间社会基本被中共完全改造并接管,政权对社会的控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的传承和留存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乡村聚落空间的规划中,设计者对乡村文化元素的留存和应用缺乏专业的判断和选择。因此,对乡村文化元素的提炼梳理、应用进行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乡村文化元素的内涵、不同类型的特点及其应用是重点研究的问题,同时还对乡村文化元素与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三亚市城市名片“美丽三亚、浪漫天涯”,其寓意深刻,既表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又蕴含源远流长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以国家目的与任务的历史演进的宏观视角看,现代国家历经警察国家、夜警国家、社会国家三种形态变迁。环境国家是社会国家在环境领域的重要体现,亦具有规制国家和福利国家二元面向。各国宪法对于环境国家,有的诉诸环境权,经由"基本权利—国家任务"的逻辑予以确认;有的采取基本国策规范的表述,直接规定国家的环境保护义务。1978年《宪法》开启我国的环境国家建设;2018年《宪法》修正,将美丽中国入宪,其统合既有环境宪法规范体系,打造中国版环境国家。在"美丽中国"统领下,我国已经形成"根本任务规范—纲领性规范—规则性规范"的结构合理、效力差序的环境宪法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5.
王佃利  王玉龙 《东岳论丛》2019,40(5):167-175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古城更新实际上是涵盖了物质空间重塑、精神空间营造和社会空间重构的空间生产过程。通过对山东省十项古城更新实践的考察发现,古城的空间生产表现为围绕历史建构而展开的古城重塑过程,在历史—文化的路径之下,针对古城空间生产的不同维度采取具体的、差异化的行动策略。而古城空间生产实质上是一个围绕城市营销而展开的权力博弈过程,在政治—经济的路径之下,行政权力、资本力量和社会力量,围绕古城场所改造和业态布局、古城品牌和城市营销、古城空间使用价值等方面运转和冲突。这种路径特征意味着古城空间生产在权力运作中应捍卫不同群体所拥有的城市权利,实现多元协同、包容差异的空间生产。  相似文献   

16.
1927年后,南京成为国民政府的首都,随着模范首都建设工程的推展,城市住宅建设成为市政工程、更成为国家形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计划》对城市住宅进行了详细规划与分区,南京市政府随之开展大规模的城市住宅建设。住宅规格的高低决定了各区域的居民构成与社会分层,南京城市住宅空间的布局也随之由传统的以自然化分区为主,向以社会分层化为主的空间布局转型。显然,现代国家权力对城市空间的建设、控制与改造是极具深度的,它不仅影响到居民生活、城市形象,更影响到社会分层与空间转型,这是现代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张嵘 《松州学刊》2000,(4):54-56
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而至,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许多人的目光转向更具诱惑力的领域时,红山区清扫保洁公司的全体职工,在经理李爱民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却身居闹市处变不惊,依然以主人翁的姿态,在世风每旷愈下的现实中,挥扫着竹扫帚,推着清洁车,忙碌在市区的街路上,一寸寸地向前清扫着。迎朝阳东升,送夕阳西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清扫保洁职工硬是凭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宽广博大的胸襟,将赤峰跻身国家卫生城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8.
欧洲联盟作为最成功和高度一体化的区域性组织,发展到今天创建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既不是"政府间主义"模式,也不是"超国家主义"模式,而是从治理的角度重构权力配置和政策制订的制度创新.多层级治理理论是强调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层次性和行为体的非等级性的特征,其内容包括欧盟呈网状且无单一模式的决策过程、成员国权限转移、政策欧盟化程度及公民的认同和参与性.多层级治理模式是一体化过程的制度创新,也是欧盟机构改革和合法性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王庆歌 《东岳论丛》2023,(7):182-190
古城的历史文化具有建构性,人们往往根据当下的需要而对过去进行有选择地阐释和建构。文化的建构性和空间生产理论为阐释以文化为导向的古城空间生产提供了理论视角。以台儿庄古城为例,作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龙头项目,台儿庄古城的重建是一种“文化”与“空间”相互赋予的空间生产实践:在重建前,挖掘古城的历史材料并有选择地建构出古城的历史文化,实现了空间的“文化”化;在重建过程中,将被建构出来的古城文化“空间”化;古城建成后,借助已被赋予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空间,不断地开展融合当下“场所”“事件”与“人物”的实践,带动古城和周边区域的复兴,赋予新建成的空间以兼具传承和创新意义的新的文化,实现了空间的再“文化”化。这种以文化为导向的古城空间生产,融合在对古城文化的建构和对地方的复兴之中,有助于古城更新走出“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衰败”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20.
国家权力与城市空间:当代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勃 《社会科学》2006,1(9):74-81
确立和调整城市治理的空间策略是现代国家的重要任务。改革前中国的单位体制,使国家能够依靠单位实现“单元分隔”式的治理模式。改革以来,这种整齐划一的空间战略无法适应新的城市社会变迁。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国家空间战略,即“政党国家”,“行政国家”和“社会化国家”模式。当前城市社区改革的困难和复杂性体现了以上三种空间战略的对立和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