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老子》一书中所体现出的修身、驾驭矛盾、无为而治、功遂身退等领导艺术思想加以探讨 ,阐明老子领导艺术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成书于魏晋之际的《老子节解》是以道教养生修炼思想注解《老子》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其特色在于突出神仙信仰,强调身国一体,而且将老子思想解释成了一套具体的修炼养生之术。《老子节解》不仅与《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老子内解》等书关系密切,而且与另一部早期道教经典《老子中经》也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老子思想与领导者修养及领导艺术刍议杨茂椿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老子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并且影响了一大批诸如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思想家。如同尼采所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老子》,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  相似文献   

4.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经》与《老子》之"道"及其"反"、"复",既有表面上的用词相同、相似之处,又有概念内涵上的相互关联之处,还有其所反映思想上的不同之处。《老子》之"道"为点、是生成的原因,《易经》之"道"为圆、是被生成的结果;《老子》之"道"为水,《易经》圆"道"上的《坎》、《坤》也象水;《易经》中"反"、"复"同义,《老子》中"反"、"复"之义相反。《老子》通过阐述"道"之"反"、"复",反映出与《易经》不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老子》一书的经、传结构及编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之书,其辞难知,司马谈已感慨系之。《老子》作为先秦道家的经典,是一部精心构思之作。深入探讨《老子》一书写作时遵循的逻辑顺序,展开体系过程中的结构安排,无疑有助于对《老子》思想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6.
先秦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老子》、《庄子》和《吕氏春秋》三部著作中。文章从人性假设、管理谋略、领导心理和人力管理心理等四个方面对先秦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作了整理,并揭示了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一部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大的著作。它不仅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重要一派的道家,而且以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拓展了中华文化的思维空间。《老子》辩证法思想虽然比较粗糙,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子哲学中的管理思想精髓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老子》一书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思辩哲学著作,而且也是中国古代独树一帜的管理哲学著作。探讨老子在该书中所创立的以“天道自然”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的宏观管理思想,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哲学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老子》以其文学上的特异性和独创性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老子对意象化和形象化创作手法的创造运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创始的意义和地位。老子出神入化地运用朦胧手法创造朦胧美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以洗炼的方式阐述哲理。《老子》的文学特质主要体现于其诗一般的艺术表现形式。《老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充分显示了以哲理为灵魂的“诗”的风采,其句法结构融合了南北诗歌风格、形式的传统和特点。可以说:一部《老子》,是哲理内容与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  相似文献   

10.
老子“无为”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了“无为”管理的哲学思想,这是道家辩证法思想在管理方面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它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领导工作,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无为”管理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法自然”的道家德育思想张世欣一部《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其精神蕴含之丰富,思想空间之开阔,堪称盖世杰作,足可以使老子赢得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登上华夏道家祖师的宝座。老子思想经过庄子们洋洋洒洒的一番哲学弘扬,经过一批政治家们认认真真的几番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2.
魏源力图通过诠释《老子》以"矫末世之弊",他在《老子本义》中阐发了"不盈、务内"的管理之道、"利人外身"的处世哲学、贵贱同一的平等思想,充分彰显出老学所具有的"救世"价值,这些政治智慧是中华民族进行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礼"、"理"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持续数千年的话题。早期道家著作《老子》《庄子》中二字的用法,为二者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关系定下了基调。"礼"字已见于甲骨文,从春秋时期开始,"礼"被逐渐赋予了形而上的阐释。"理"字则罕见于战国以前的文字资料,直到战国中期,对"理"的理论化改造才展开。《老子》无"理"字。《老子》中的"礼"和"义"被分开,"礼"仅指外在仪式,属"下德"之末,距"道"最远。《庄子》继承了《老子》中"礼"字的用法,并沿着《老子》重视"礼"之内在情质的思路,抨击儒家拘守的"世俗之礼",主张安于"性命之情"。《庄子》引入了"理"概念,作为儒家式"礼"概念的对立面和替代品。《庄子》的"理"概念补足了老子"道"论缺环,从此"理"和"道"遂成为不同学派广泛采用的一对理论概念,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回响。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主要是一部讲哲理的书,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兵书,但绝非是讲经济管理的书,书中直接涉及到经济管理问题的地方很少,故只能从间接意义上研究《老子》的宏观、微观管理思想,也就是说,只能从《老子》管理哲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和探讨。 近来拜读了张绪通博士的新著《道学的管理要旨》一书,受益匪浅,启迪颇深。在该书中,张先生把道学管理深刻而又生动地表述为:“水式的管理”。他说:“道学的管理,最简捷  相似文献   

15.
从老子关于"知"的思想入手,有助于我们把握老子思想的内在理路。老子把人类的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有分别心之知、通达变化之知、不知之知(或"自知之知")。由此可以说,《老子》是"变化之书",更是"论道之书"。  相似文献   

16.
"德"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范畴。"道"之下落为"德"包括三个方面:"道"下落于自然领域,为万物本性之"德";下落于内心领域,为圣人心性之"德";下落于社会政治领域,为王者无为治道之"德"。对"德"之内涵的分类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思想的整体运思理路,以及它所反映的传统中国人根本的信仰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老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过重大的影响,虽然它全文不过五千字,但是内容极其丰富,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兵书。不仅历代的统治者要向它探索统治的方略,而且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要从中寻找精神的武器。在中国哲学史上,象韩非、王充那样的唯物论者固然承认自己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就是反对老子的唯心论者,也都暗中向他吸取思想资料,历代的大诗人、大作家接受老子思想的就更不用说了。在中国是如此,在国外,《老子》也是一切所谓汉学家的注意对象。特别是在当前,西方许多学者(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家)都认为老子的“道”的学说,同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论点不谋而合,并且中国古代的科学萌芽多同道家有着联系,从而在国外掀起了一股研究《老子》的热潮。  相似文献   

18.
《老子》又称《道德经》,全书约五千字,故又名《五千言》,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其作者为春秋后期的老聃。全书思想渊博,蕴义宏深,措辞简约,载以韵律,类似格言,被誉为我国古代一部无比优秀的哲理诗。其行文高淡古奥,哲理深邃玄妙,读后回味无穷,确能引人入胜,对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经济、伦理、军事、艺术、医学、科技以至本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人生追求都产生过无比深远的理论影响,因而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老子》之后,道家或道教学派纷纷崛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同《老子》的思想体系保持着渊博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试论《老子》思想内在的矛盾冲突王克奇,汤少军以矛盾学说著称于世的《老子》一书,不仅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渊蔽,其本身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理论体系。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但构成了《老子》的一大特色,使其成为一部玄妙深奥、闪烁着中国智慧和富于魅力的哲学著作;而...  相似文献   

20.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