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略论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吕鸿儒,吕薇洲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日益充分地显示出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到论断日益深入人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共识。那么,当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这“科学技术”是否包括社...  相似文献   

2.
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角度对科学技术功能的考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对人、社会和自然界表现出了巨大的功能 ,这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但是人们多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考察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变革社会和推动社会意识形态进步的社会功能等 ,而相比之下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在比较严重的程度上忽视了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对科学技术功能的系统考察。基于这一现状 ,本文首先从人和自然关系角度揭示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的矛盾属性 ;进而探讨正是科学技术这一矛盾属性使其功能的发挥实现着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动态进程 ;最后揭示出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功能的异化导致了这一双向动态平衡破坏的结果 ,而解除这一危机的出路在于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 ,克服科学技术功能的异化。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是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相继在世界各国涌现,加速着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国家科技队伍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而人口素质的状况如何,又直接影响到科技队伍的发展和质量。我国人口的文化科学技术素质都偏低,影响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作为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自动化专业,在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本文就跨校辅修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法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三年九月,邓小平同志在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指出了根本方向. “三个面向”是以面向现代化为基础.就高等教育来说,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培养合格人材,出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我们培养的人材要在国际交往中也能开创新局面,以促进国内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高等教育适应这一形势,这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作为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科学认识上提出了一个当今仍须关注的主题概念——社会主义科学。通过对瞿秋白的社会主义科学概念的研究,不但能揭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是如何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高度的,而且还能揭示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该如何对待现代科学技术的精神传统及其态度。  相似文献   

8.
川菜文化是我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川菜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那么,川菜文化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川菜文化有哪些表现?川菜要如何才能走出省门和国门,如何才能进一步发展川菜文化?本文便能使读者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最近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性理论观点。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尤其是在作为不发达地区的广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对唤起全社会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使各级领导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工作实践都真正重视科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管理,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管理及其作用,加强科学技术管理,用科学发展观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一、科学技术管理及其作用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造自然所积累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以及体现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劳动资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在管理学中通常是联系在一起使用的。因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使技术…  相似文献   

11.
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无论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在我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从能源的生产和能源的供应方面来保证和促进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对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在领导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和如何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问题作了一系列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周恩来科学技术思想不仅当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最生动的力量。实践将证明,依靠科学技术是使我国农业摆脱徘徊局面,攀登新台阶的战略途径。 我国现有农业高校近70所,这些学校所主办的学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一般学报未能充分发挥及时传播、推广农业科研成果的作用,使一部分科研成果长期束之高阁,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应用,这对我国农业的发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整个经济和整个社会的伟大时代。当前在国际上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一场人的能力的竞争。谁拥有大批的有能力、聪明智慧的人,谁就有可能在各方面走在前列。而能不能培养出大批的这样的人才,就在于能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使自己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不断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目前,许多国家的教育处在不断改革之中。而我国现行的大学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还基本停留在1966年前的水平。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是:许多院校的文科(包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不争的理论和事实,但怎样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却是许多人模糊的问题。只有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从我国农业、工业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其必然趋势。在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化上要有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法》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发展教育事业,就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之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劳动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且在生产力诸要素的提高上起着决定作用。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技能的标尺,是使劳动对象变成劳动资料的必要途径,是使劳动工具不断改进和革新的源泉。科学技术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始终,构成直接生产力。本文试据历史上的一些典型材料,阐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内在联系,以便从宏观上加深认识;同时对侗族地区如何发展科学技术提出一些意见,以便从微观上探索依靠科技振兴侗族地区经济的途径。一、历史的思考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近  相似文献   

18.
今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巡视南方时反复强调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并且再次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科技、教育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革命带动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腾飞,这是近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之一。18世纪后期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了产业革命,使人类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创造出了比以往任何世纪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的物质财富。19世纪后期电力的发明和使用,又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当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革命,原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指出:振兴农村经济,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一“科技兴农”政策的提出将给我国农村社会带来一次深刻的变革。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使我国农业生产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就金融、科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与经济建设脱节,往往独立于经济建设之外,一方面经济建设急需的新技术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针对这一弊端,中央作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技术开发型科研所,作为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之间的桥梁,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有许多工作要做。 1987年底,甘肃省科委下达了“甘肃省技术开发型科研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