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社会发展与比较发展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其说是发展经济学的课题,毋宁说更是发展哲学的问题。唯物史观蕴含了比较发展哲学的意义,但更接近于一般发展哲学。比较发展哲学的方法是非线性的方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比较发展哲学的观点,从而寻找发展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哲学面对当代社会发展应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创新发展,其根本是面对时代,就是要以自身的理论形态从整体性、动态性、规律性的意义上把握时代的哲学主题。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必然会引起人们社会心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某些传统观念的变革。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探讨和研究现时代自然、社会、人三位一体的内在联系的机制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研究自然、社会、人三位一体的基础上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成为反映时代特点的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3.
路强 《晋阳学刊》2014,(6):3-10
当代世界哲学已经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深入生活实践的态势,从而形成了很多新的思想流派与新的研究范式。哲学的这些新的发展都对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引导意义。毕竟,中国哲学的发展是不可能以闭门造车的方式自说自话,而要以作为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的姿态来面对世界、审视自身。因此,如何加强与整个世界的哲学研究进行有效的沟通,就要对整个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图景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从中发现自身的立足点。对此,我刊特别约请了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研究员,对当代世界哲学的图景与研究范式进行整体的介绍,并立足于中国社科院这样一个学术研究的前沿平台,为青年学者在哲学研究中提供一些新的研究线索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后哲学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研究是哲学创新的突破口,是新哲学理论的催生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栏目高度关注哲学的问题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两篇评论性文章;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与《学术界》共同召开了“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倡导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以自觉的问题研究推进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文章是参加会议的学者对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思考路径、未来前景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其中,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认为,哲学在重大文明转折处总要捕捉新问题,探索新范式。新时期的中国哲学捕捉了新问题,却忽略了范式的转换。因此,应首先关注哲学范式的问题。哲学创新的关键是以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范式替代抽象化的意识哲学范式。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认为,“哲学”完成了,我们面临“后哲学”的问题。哲学批判,文明对话或交互文化沟通,以及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的筹划构成“后哲学”的三大主题。后哲学的思想的前景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直面技术困境和价值虚无这两大现代性难题。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主张面对新挑战的儒家伦理要从“妖魔化”处境之中脱身,以获得“出场”资格,就需要对其概念范畴、问题向度、思想脉络和历史情境做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儒家伦理的合理性才能得到准确说明,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认为,宪法规定的保护人权的原则由于其高度概括性,难以在现实中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因此伦理学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精准地确定人权概念的内涵,清晰地勾画人权准则适用的边界,从而为人权保障提供理论依托、逻辑论证和论据支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俞吾金教授认为,当代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美?”当代人的主导性审美需要不再是加剧其异化、紧张和冲突的生存状态的悲剧美学,而是通过轻松、俏皮、滑稽和幽默消解异化、紧张和冲突得以形成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喜剧美学,以使当代人从精神上摆脱并超越其生存状态。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郭贵春教授提出应将“语境”构建为科学哲学未来发展的基点和新的理论生长点,认为“语境”因其普遍的思维特征而成为构造世界的新的“根隐喻”。作为根隐喻的“语境”平台的构造,其核心是形成科学哲学的“语境”研究纲领。这是科学哲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今后,本栏目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5.
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研究是哲学创新的突破口,是新哲学理论的催生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栏目高度关注哲学的问题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两篇评论性文章;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与《学术界》共同召开了“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倡导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以自觉的问题研究推进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文章是参加会议的学者对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思考路径、未来前景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其中,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认为,哲学在重大文明转折处总要捕捉新问题,探索新范式。新时期的中国哲学捕捉了新问题,却忽略了范式的转换。因此,应首先关注哲学范式的问题。哲学创新的关键是以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范式替代抽象化的意识哲学范式。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认为,“哲学”完成了,我们面临“后哲学”的问题。哲学批判,文明对话或交互文化沟通,以及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的筹划构成“后哲学”的三大主题。后哲学的思想的前景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直面技术困境和价值虚无这两大现代性难题。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主张面对新挑战的儒家伦理要从“妖魔化”处境之中脱身,以获得“出场”资格,就需要对其概念范畴、问题向度、思想脉络和历史情境做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儒家伦理的合理性才能得到准确说明,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认为,宪法规定的保护人权的原则由于其高度概括性,难以在现实中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因此伦理学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精准地确定人权概念的内涵,清晰地勾画人权准则适用的边界,从而为人权保障提供理论依托、逻辑论证和论据支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俞吾金教授认为,当代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美?”当代人的主导性审美需要不再是加剧其异化、紧张和冲突的生存状态的悲剧美学,而是通过轻松、俏皮、滑稽和幽默消解异化、紧张和冲突得以形成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喜剧美学,以使当代人从精神上摆脱并超越其生存状态。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郭贵春教授提出应将“语境”构建为科学哲学未来发展的基点和新的理论生长点,认为“语境”因其普遍的思维特征而成为构造世界的新的“根隐喻”。作为根隐喻的“语境”平台的构造,其核心是形成科学哲学的“语境”研究纲领。这是科学哲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今后,本栏目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6.
哲学本来意义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从古希腊哲学中philosophy和ontology的原义及其相关概念考察入手,进而探讨中国原有智慧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变化等问题,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路径作一些探讨,笔者认为原创文化研究与发展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对人类生活的深情检视和智慧救赎.本真的哲学尽管以理论形态关注人生,但因其真诚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勇敢地挑战前提和传统、智慧地建构生活和家园而获得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这样的哲学因其时代内容而"有力"、因其民族形式而"有根"、因其个性风格而"有我",换言之,理论是因为彻底而拥有了生命力.然而近年来关乎生存根本的哲学日益被边缘化,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哲学变成了"三无"的概念哲学,这样的哲学也许可能成为学术象牙塔中的摆设,但绝不能成为照亮苦难征程的阳光.今天面对中国人的生活困境、精神焦虑与意义危机,建构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即"游戏哲学",从而为人们重拾意义,是时代交给中国哲学的神圣使命.因为游戏是实践的最本真样态,源于审美,因而自由,能够创造与超越,也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正> 王连法同志的新著《哲学新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个新成果,为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拓了新视野。纵观全书有以下几个新的重要特点:1.从时代要求入手,探寻哲学研究的新方向,是该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当今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认识上的重大变革,哲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这不仅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重要任务,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指明了  相似文献   

9.
百年价值哲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哲学的兴起体现了哲学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100年来世界各国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基本理论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使价值哲学基本理论研究学术空气沉闷,长期难以深入。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从自发与自觉、发展与停滞、严谨与混乱、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关系思维与单极思维、实事求是与唯主体论几个方面,对百年价值哲学进行反思,揭示了当代世界各国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基本理论陷于困境的原因,并指出走出困境的途径,为深化价值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哲学的伦理转向使哲学不再纠结于为神的存在提供本体论证明,为自然科学的发展编著科学神话,而是在政治社会学领域对人类生活进行伦理追问.面对现代性危机,现代哲学掀起了理性反叛的旗帜,后现代哲学则展开了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现代性批判与伦理反思.这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化哲学的建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化哲学的建构原则邹广文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哲学理解原则,当代文化哲学密切关注现实、关注人类文化实践的时代品格,在一定意义上预示了哲学思维的重大转折。当我们面对时代,着眼于用文化哲学去探寻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问题时,便会感到文化哲...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哲学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哲学研究从体系本位逐渐走向实践本位,哲学教育开始从灌输式转向启发式.哲学研究的当下关注,凸显了现实基础上的跨学科研究趋势,其中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与融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中形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中现实关注与应用研究的兴起,美学与宗教学研究中审美取向与超越情怀的提升等.未来的哲学发展,可期望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从学科的分化走向整合,并结合实际进行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早期哲学具有极为显著的“派别性”特征,哲学学者成团体、成组织。历史表明,哲学产生至今,其派别冲突与斗争从未停止,正是这种冲突与斗争催生了哲学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反思”思维方式的特性决定了从事哲学研究要基于哲学基本问题,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用历史事实阐释古希腊哲学本原观的演进过程及其对后来哲学的意义与启发。古希腊哲学早期阶段的基本问题是本原问题,哲学史将其划分为“变化的一”“不变的多”“不变的一”“变化的多”四种形态,进而以历史的角度明晰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洞见哲学派别冲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具体"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 《学术研究》2004,2(4):23-27
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根本精神是“具体” ,是面对具体社会问题 ,揭示具体社会具体发展规律 ,为具体类主体变革具体社会服务的“具体”方法。马克思哲学“具体”超越了抽象文本学研究 ,反思具体、现实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本真出场路径 ,发展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本真形态  相似文献   

15.
殷杰 《阴山学刊》2004,17(5):5-10
从20世纪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历史发展上看,哲学方法论演变总结了语用思维在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哲学传统以及维特根斯坦和哈贝马斯哲学中的表现形式和基本观念,并从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流的角度揭示了语用思维的意义;揭示了语用学转向给哲学研究带来的新的思维和观念,指出"语用学转向"为哲学提供了新的对话平台,使科学逻辑不可逆转地为科学语用学所取代,形成了新的哲学发展生长点。这对于理解和把握哲学的发展路径,探究哲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哲学思维的演进均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进程中的哲学主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出发去厘定全球化时代的哲学主题 ,是当代哲学思考的新特点。面对当代世界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面对当代文明的种种危机 ,呼唤文化普遍价值、培育民族文化个性、建立现代生态文明 ,便凸现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大哲学主题。文化普遍价值是全球社会文化稳定发展的前提 ,民族文化个性是当代世界文化生动性的核心要素 ,而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哲学史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研究哲学自身。当代哲学史与现行哲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它的繁荣与危机、深邃与浅薄、光荣与耻辱、成为现今哲学发展不可逾越的前提。必须重视对这段历史进行客观、全面、深刻的研究,以推动正在探索中前进的社会改革与哲学改革。 杨献珍与“哲学上三次大论战”,是建国以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哲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具有特殊意义。它为正确认识和解决哲学与社会发展、学术研究与政治实践、哲学工作者的理论品格这三个关系哲学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18.
对话哲学与哲学对话的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英健 《学术研究》2006,40(1):21-32
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有学者主张从不同研究范式的比较中强调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意义。然而,这却需要进一步说明不同研究范式何以能进行对话这一前提性问题。这是因为,不同范式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是因为它们同属于一种对话哲学。要使哲学对话富有成效,就必须将不同哲学研究范式之间的比较转换为对话哲学视域下的不同对话范式之间的比较。这意味着,作为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其对话的意义应该在更为广阔的方面展开。这样,哲学与时代之间的问题式对话、解释者与文本的解释学对话、不同哲学之间的宽容性对话,就构成本文论及的哲学对话的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19.
杜威的哲学具有倡导科学与民主的特色,这种特色与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契合,当杜威五四时期到中国访问时,对"五四"给予高度评价,他也由此受到广泛欢迎.杜威在政治上停留于改良主义,当新文化运动由启蒙转向革命时,杜威开始受到批判.杜威强调现实生活和实践在哲学上的决定意义,实践的目的是改善人的生活,强调哲学所研究的世界是人所面对的现实生活世界,强调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前提,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利益.这些主张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共同之处,全盘否定杜威可能导致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造成混乱.研究杜威哲学对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卡西尔、怀特的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评析,提出了文化哲学人学研究应予重视的理论问题。文章认为,从文化哲学的视野研究人,首先须面对“人之文化存在”命题固有的矛盾性,如何解答这些矛盾,将决定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其次,文化哲学的人学研究应始终把文化与人的存在和发展这一终极问题联系起来,以突出其人学个性。文化哲学关注人与理想世界的关系,它借助文化诸形式,深刻揭示了人如何超越时间、空间局限,以展示人自身生命意义的延续进程。再次,人之文化存在的矛盾根源于人的活动与对象之间的矛盾,因此,从人——文化系统中拓展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大系统,将开辟出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