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矿区生态修复中的产业替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矿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调整优化矿区的产业结构是确保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从矿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切入,建立了矿区产业替代模型,考察矿区生态修复中的产业转型和产业替代的价值转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多个替代产业之间的投资分配问题,提出矿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主要矛盾,但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传统调整思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思路往往忽视生态内核,造成资源环境制约而不能持续发展。文章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和谐思路,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弥补传统思路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生态足迹作为生态变化的测量指标,选取30个省(市)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了三大区域和八大区域划分下的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生态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东部沿海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之间是高水平均衡,中部地区呈现出向高水平发展过渡的趋势,西北地区是一种短暂的低水平的耦合过程.将区域划分为稳定发展类、临界演化类和转型发展类,处于临界演化类的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要保证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处理好六大关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政府宏观计划指导、协调作用的关系;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目标实现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的关系;供给结构调整与需求结构调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与西部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生态脆弱的新疆为典型研究区域,选取1995-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测度,然后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新疆产业结构变迁对生态环境的动态影响。研究指出,"九五"以来,新疆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不高,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稳中有升。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变化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产业结构变迁是影响总体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高度化是优化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增长永恒的主题,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关系.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协同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提升经济增长的水平.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第一产业的发展,以推动安徽省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当前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但长期以来由于没有注重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协调互动,中国在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的矛盾日渐突出,而现有研究缺乏对这两者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关系的量化讨论.在VAR模型估计的基础上,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和协整检验对湖北省1980-2007年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湖北省存在消费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双向作用机制,但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拉动作用并不显著.同时还发现了湖北省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的一些特点,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房敏 《山西统计》2000,(11):12-13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是长期以来制约山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何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一直是山西省经济生活中的焦点和难点。下面 ,我们就如何协调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六大关系 ,谈一些想法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一定的产业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应建立在现实的生产力水平之上 ,而不应该落后或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总体水平。正确处理产业结构调整与山西省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构建适应山西省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业结构是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模型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由劳动力、资金、能源、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等因素在各产业间的流动影响的,因此以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条件建立线性规划的约束方程。由于各因素之间的约束条件是经常变动的,可以利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各因素之间的变动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并制定了南京市"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0.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及其产业结构转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泰尔系数分析东部、西部两大区域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并对利用外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差距明显高于其内部的差距,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本地区大量引进FDI的原因,而西部利用FDI的过程中促进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产业的结构形态对于产业综合创新绩效、产业竞争力以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产业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改善产业内企业间技术经济联系、提高产业综合创新绩效的有价值的视角。文章通过对湖北产业生态影响因素分析,探索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视生态安全的评价和信息披露,并对决策者和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广大社会公众具有教育意义以及对公众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具有指导意义,是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简要论述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和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涂妍 《统计与决策》2005,(14):70-73
南贵昆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该经济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系着西部滇黔桂三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南贵昆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的实证研究表明,南贵昆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不合理,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存在不协调状况;经济区产业结构质量较低,表现在产业非农化程度低、工业化程度低且资本密集型产业弱."十一五"期间,南贵昆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应着力在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上.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赤峰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产业生态化动因机制及其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把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产业经济相结合,从产业结构与环境、产业组织与环境、产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间的关系,探究产业经济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机理,研究分析了产业生态化的动力因子及经济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基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从资金来源效率、运用效率、配置效率三方面,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长期相关关系,而金融整体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金融发展并不构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这与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滞后有关,应当加快改革,促使其在产业发展和产值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加主动和深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对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政府服务3个维度出发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4个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绩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维持较好,但存在着生态功能区间发展不平衡和生态功能区内发展不充分的现象;经济绩效对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政府绩效次之、生态绩效较小;针对保护生态安全、创新生态系统、转型经济发展、推进生态旅游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其结论也证实了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仍然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保障中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快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既可为四川奠定良好生态本底和提供产业支撑,也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演化关系分析是度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中部六省1989—201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深入分析并比较了中部六省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生态足迹较高,1989—2011年中部六省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并且生态赤字的数值不断增大;中部六省的生态环境利用效率较低,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部六省的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省份的生态足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差异较大,并且对于不同的生态生产性土地,不同省份的利用效率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20.
1997年,在本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呈现高增长、低通胀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三次产业结构在实现以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转移中,向合理化、高级化的方向演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保持和增强上海经济发展后劲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