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出版自由是欧洲资产阶级作为摆脱封建思想专制的策略提出来的。德国普鲁士政府对报刊出版长期采取高压政策,使得热衷于报刊工作的马克思成为书报检查制度的受害者。为了维护人民对政府及官僚体制批评与监督的政治权利,打破"自由出版的报刊"实际上成为官方意志传声筒的局面,马克思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出版自由思想:新闻出版的自由属性与人民精神融为一体;新闻出版自由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等级的精神与物质利益;新闻出版自由代表着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权。  相似文献   

2.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舆论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报刊监督和批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观的丰富和完善有重要影响;资产阶级的报刊监督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观的形成有借鉴意义;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舆论监督和报刊批评实践对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观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图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一些著名章节的回顾来讨论人民性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新闻报刊思想中的体现。论述分为三部分:首先回顾马克思对于人民报刊在当时受到的指责做出的一些辩护,并由此出发解读报刊的人民性;接下来借用西方哲学中“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标准分析马克思对于新闻政策———尤其是书报检查政策———的主要见解;最后是对于不断壮大的人民队伍中存在的内部矛盾在新闻报刊事业中的体现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纵观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我们发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与报刊事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没有马克思对报刊事业的关注和倾心,就没有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践基础。由于马克思以极大的勇气和热情投入到报刊事业中,才实现了自身思想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次转变”,即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也  相似文献   

5.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通过对以往哲学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多重批判,恢复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揭示出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深刻阐释了人民主体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探讨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生成与现实意义,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当今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现实价值和丰富内涵,也有助于从理论维度透视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之源。  相似文献   

6.
报刊发展过程中在重要的节点刊登的"创刊词","致读者"等,很大程度上是报刊编辑方针最集中的体现.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报刊关于办报理论的见解,既可以看到马克思所论的报刊应当"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有"报刊的历史个性",亦能够洞见其中薪尽火传,生生不息的传媒"公信力"与文化传承力量.  相似文献   

7.
试论马克思“人民主体”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了马克思"人民主体"的科学内涵,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结合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和不断变化的人民构成情况对马克思"人民主体"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其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和历史观的理论形态日趋完善,并在实践中发挥了愈来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以及当时形式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表意见的双重难事,共同指向马克思从事政治批判的理论主题--为贫苦群众谋解放。马克思曾试图借助自由报刊、理性国家、理性法来实现贫苦群众的利益,却捕捉到物质利益关系对新闻出版、国家和法的支配性作用,揭示出所谓新闻出版自由、国家和法的阶级性,明确了新闻出版等公共舆论服务贫苦群众的人民立场,而且他开始突破传统抽象思辨研究范式,在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中初步把握到解放贫苦群众的新方向。准确认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从事政治批判和理论研究的根本主题及基本观点,对于回应当下的一些理论杂音、更好实现人民利益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社会共和国"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民主内容。在这个概念中,人民群众拥有普选的权利、对国家机关监督和罢免的权利、对公职人员实行制约政策的权利,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要透明化、公正化,通过废除官僚特权等来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深入分析这些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民”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人民”概念的理论前提是对一切神的批判;马克思对“人民”概念的把握是基于本体论层面;马克思把握“人民”概念的路径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坚持以现实的、劳动的人民为主体是马克思“人民”概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出发,坚持科学性、逻辑性和建构性的基本原则,通过深人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经典文献,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性,指出其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逻辑主线是人的实践,逻辑终点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性,不仅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而且有利于推进民生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关于人的研究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了,但古希腊主要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层面上讨论人自身的问题.到中世纪,人成为上帝的奴仆,人把对自身的研究变成了上帝如何造人的研究.关于人的全方位的专门研究主要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情.然而,西方自文艺复兴运动直到法国启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都只是在抽象的层面研究人自身,以各种抽象的先天人性来规定人的本质,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及其历史文化条件去讨论人和人的异化问题.真正"现实的人"是在后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中才得到完整的阐述,其核心精神就体现在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命题之中.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是不断追求人类解放的一生,他们创立科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类的生存质量,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邓小平1978年复出以后,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重新界定了"人民"的范围,指出了人的解放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及实现的必要途径,论述了社会环境、党风对人的全面解放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人的全面解放找到了一条现实有效之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把传统伦理学对个体的道德关注转向了对阶级和制度的道德关注,把伦理的主体和客体从个人转变为阶级和社会制度。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总体性质是“制度伦理”。马克思强调关于“善”、“正义”、“公平”和“公正”等伦理原则必须放到人的现实的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去理解,使传统伦理学的抽象原则转变为现实的、历史的原则,实现了一场伦理观的革命。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中包含着伦理和道德的因素,但马克思反对把伦理原则作为基础性原则的“伦理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信任理念历经嬗变由传统信任走向现代信任。早在启蒙时代,休谟就以“社会化理性”为基础规划出基于“符号系统”的传统信任模型;马克思则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问题的批判中揭示出现代性背景下传统信任理念的失败;吉登斯为重建社会信任,在马克思社会批判基础上,以现象学方法重构现代意义上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现代信任理念。于是,从休谟到马克思再到吉登斯就在哲学意义上展现了一部信任理念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6.
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按劳分配思想的萌芽.马克思对"按劳分配"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思辩过程,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其进行了理论的深化和实践.市场经济为"按劳分配"提供了适当的环境和场所,但与马、恩的设想及列宁、毛泽东等的实践相去甚远.这些历史"误会"的出现,是人们认识的深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和制约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心理契约、组织信任的内涵,分析心理契约的构建和组织信任的形成机制,探讨心理契约、组织信任对人们的行为影响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增强组织信任、调试员工行为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代的大变革和大国争霸,为欺诈肆行提供了社会条件;一次次上当受骗之后,华夏社会发起了反欺诈行动,诚信观念从中被实践、总结和提升起来。就国家层面而言,如何取信于天下和取信于民,是春秋时代统治集团中有识之士极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他们反对短期行为,主张从长远处看问题,呼吁国家无论大小都要以诚相待,大声疾呼国与国之间的互信。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民保于信”,“民无信不立”,信誉是聚拢民众的先决条件。背信弃义就会丧失民心,没有民众的支持就会失败。春秋时代所主张的个人诚信,基本内涵为个人对国家诚实守信与一般人伦上的互信两个层次。华夏社会赞扬诚实守信,谴责欺诈行为;呼唤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把守信看作立身的根本;“守命共时”,不做非分之想;要求人们“信不叛君”,守信“以卫社稷”,把守信与爱国联系起来。孔门师徒在总结这些观念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取信于神明是春秋时代诚信观的另一个侧面,祭祀和盟誓都被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取信于神”的旧瓶子被装上了“取信于民”的“新酒”。轻亵祭祀和肆意渎盟事件时有发生,鲜明地表征着华夏社会的主体性自觉,这是春秋时代诚信观念提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春秋时代的诚信观,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一部载有丰富人民主体思想的经典著作。《宣言》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其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人民主体地位是其现实依据、无产阶级革命及其专政是其必然途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人民群众的地位是其理论根基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其价值取向等方面阐明了其中蕴含的人民主体思想。新时代,学习《宣言》有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强党建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奥尼尔善于从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斗争探讨现代人在失去精神信仰后的惶惑不安以及必然失败的悲剧命运,同时通过肯定人物在追求失败过程中表现出的尊严与力量,赋予这些失败的人物以悲剧美感.《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奇异的插曲》和《悲悼》是奥尼尔四部著名的心理悲剧,表现出奥尼尔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深邃透视和人物心理冲突产生的巨大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