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兴隆洼石雕人像看原始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隆洼文化是我国北方目前发现最早的一种考古学文化类型。笔者对1984年8月挖掘的兴隆洼两尊石雕人像遗址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从石雕人像上反映出了自然崇拜到生殖崇拜;生殖崇拜与动物崇拜并行的原始崇拜现象。  相似文献   

2.
西汉墓前石雕质朴自然,气魄沉雄博大,与中原传统的造型方式有明显的差异,显现出较少的艺术传承性。该文拟以霍去病墓前石雕为例,从题材、摆放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论述西域欧亚草原石刻对西汉墓前石雕造型观念的影响,说明西汉在平定匈奴、外通西域的过程中,艺术上不断地吸收欧亚草原文化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石雕风貌。  相似文献   

3.
匈奴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游牧民族,兴起于公元前3~4世纪,至秦汉之际开始统一北亚草原地区,然后向西征服月氏、楼兰、乌孙、呼揭等西域三十六国,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匈奴帝国。由于北亚草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匈奴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加之与相邻地区古代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采借与涵化,更使匈奴文化异彩纷呈。匈奴文化不仅为后来兴起于北亚草原地区的柔然、突厥、蒙古等民族所承继,而且对同时期中原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匈奴文化之探讨 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根念,它的范畴也很广。这里我们按民族学的一般分类原则,就匈奴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婚丧习俗及社会组织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北亚的辽阔草原 ,是古代游牧民族的主要栖息地 ,也是游牧民族冲击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主要出发地。本文对古代中北亚游牧民族的迁移活动进行了详尽考察 ,特别探讨了塞种人、安息人、匈奴人、白匈奴人、大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以及帖木儿帝国的迁移活动 ,认为这种移动虽然扰乱了农耕世界的文明进程 ,大多在军事上甚至政治上战胜了农耕民族 ,但在经济和文化上却使游牧民族融汇和同化于农耕世界 ,促使农耕世界不断扩大 ;而且 ,这种移动也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往来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草原文化因古代欧亚大陆游牧世界的一体性而获得世界性品格.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生命哲学,以重视生命的感性体验、肯定生命流变、感受生命的严酷与崇高为主旨,其生命价值观有着极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借助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美学思想之光,试图寻访古代牧猎族群卓越的感性生命艺术遗存,作为个案分析,以岩画与青铜器动物纹饰艺术为对象,去透显游牧先民于生命历程中创造的精神文化世界,挖掘其合理内核,使之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艺术考古学奠基于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及中国艺术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性遗存,即遗物和遗迹。这些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功利性、多样性等特点。艺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文化人类学、图像学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资料的运用。同时,艺术考古学的研究离不开考古学、古代艺术史、民族学、宗教学、民艺学等学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7.
在蒙古国的山林和平原地带,分布着众多的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古迹。其中一类是被称之为石人的、以不同石料雕凿的威武的古代勇士石雕。蒙古人一般将其称之为“石人”,但各地亦有不同的习惯称呼。如这里甘戛地区称之为“石像”。这些石人不仅是与古代萨满教的世界观、信仰、仪轨相关的实物,亦是对研究当时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遗迹。石人像由于是为生活在具体历史环境里的具体人而雕凿的,因而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服装、武器、用具、装饰,而且也成为确定该实物的年代、历史文化所属的重要依据。对蒙古地区的石人像,有人自…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赤峰雅乐的产生形成,演变传承情况,赤峰雅乐形成的文化渊源和研究意义做了初步的研究探讨,旨在通过对赤峰雅乐的系统研究,使人们了解、认识赤峰雅乐,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韵味,促使赤峰雅乐在丰富草原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区、文化强区而发挥应有的作用。赤峰雅乐的研究、整理、发掘,推陈出新,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艺术精华,凝聚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弘扬草原音乐历史文化、促进内蒙古东部草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曲阳石雕艺术是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重要分支。曲阳盛产大理石 ,其地理位置又靠近大同 ,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开凿 ,对曲阳石雕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曲阳石雕自东汉始 ,历经两千年 ,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古代雕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古代亚欧草原游牧文化精华动物纹艺术,凝聚着游牧文化意识的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的草原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类型,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促使其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表现在器物造型上,既有本土风格,又有中原地区、南方地区和西方国家的艺术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中西方古代美术意识的对比中,从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中,从形成秦汉"大文化"的背景中,看构成中国秦汉时代特有的审美文化的哲学理念,探讨霍去病墓前石雕所具有的高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演进中,文学和艺术相伴相随,不同的门径,却总是相辅相成。文章试图以此为研究目标,从汉晋文人的"艺趣"生成与传承为切入点,阐述古代文人艺术品格确立的渊源,艺术的传承线索与发展轨迹,进而揭示中国文化发展和演进的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后贝加尔是前苏联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从远古时代起,在贝加尔这块土地上就居住过各种民族和部落,其中部分地已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在石器时代,许多打猎的,捕鱼的和采集野生动、植物的人们在这一带定居下来。“板块石墓”文化的创始人在青铜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逝者坟墓上宏伟的石头围墙,遍及草原的鹿状石雕,以及峭崖上和洞穴中的壁画,是留给后人的庞大古代丰碑。这些砌石板的工匠们会加工黄铜和青铜,用黄金和青铜制做精美的装饰品和日用品,他们在古老的种族制度的草原上,优先从事畜牧业生产。后贝加尔历史有趣的一页与匈奴联…  相似文献   

16.
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高度“自觉”且“开放”的一个时代,作为一种人、祖先、神灵三位一体相互沟通的中介与桥梁一石雕,它给我们呈现着完全不同于西方雕塑美学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神韵内涵。它上承两汉的大气恢宏的石雕风格之特点,下开唐风新脉,形成了古拙、深厚、细腻的古朴风格,超越了汉魏时期的风格形态,它依然遵循看传统哲人的“天人合一”、“合物我”的思维模式和艺术表现特征,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结晶,又是石雕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本外文化”的使命。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典石雕艺术的光辉之灿烂,同时,还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出社会意识形杰中姜千贲什与垆米纳扭会青青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大同地区石狮遗存众多,这些石狮虽然是古代建筑的附属品,然而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其艺术风格有着北方的粗犷与朴实之气。本文试从造型、材质以及装饰特征三个方面,对极具大同地区古代石狮造型特征的文瀛湖石狮和法华寺石狮进行较为细致的艺术特征解析。  相似文献   

18.
[文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草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以蒙古族文化为切入点,用极富个性和色彩鲜明的创作笔触,在充分表达对草原文化赞美、歌颂的同时,又从年代久远的历史渊源上对草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些独具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各类型文学作品及理论研究专著的问世,不仅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草原文化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史和文明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峡西岸青山秀水,气候温暖,养育了聪慧平和的闽南人,孕育了南派雕刻舒缓柔情、细腻收敛、雅致通透的风骨。惠安土地资源缺乏,各种石材相对丰富,以打石为生的惠安艺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石文化,惠安石雕融合了中原传统文化、闽越本土文化、海洋文化、西洋文化等多重文化因子,有着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在艺术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题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玲珑剔透、纤巧灵动的艺术风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南派石雕艺术的最重要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美术史上,以石窟寺为代表的佛教美术源远流长,它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为一体,形成了综合多种艺术形式的宗教艺术。中国古代的石窟寺遗存数量众多,甘肃一带更是保存了大量的石窟寺,除了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还有许多石窟寺分布各地。由于这些佛教遗存保留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因而自敦煌藏经洞发现至今,对甘肃佛教石窟寺美术等的研究成果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