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如稷先生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文坛的“浅草社”、“沉钟社”的主要发起人与健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与翻译家,是四川大学老一代知名教授。他一生的道路虽然坎坷曲折,但始终追求进步,奉鲁迅为良师,引左拉为同道,文学活动紧系社会改革,重视民生,不失个性。他的文学道路并成就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森鸥外(1862——1922),本名林太郎。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就创作地位而言,人们习惯于把他同夏目漱石并称。鸥外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先驱之一,他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翻译、小说、评论、剧作等),他的创作实绩是极其可观的(他是军医,历任军、政要职,但作品数量却丝毫不亚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位作家),他在小说创作、创作理论、剧作等领域里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鸥外的作品被选进日本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在日本,鸥外作品的研究工作非常活跃,研究专著不下数百部,成为一门多种类的“鸥外学”。  相似文献   

3.
<正> 普列姆昌德是现代印度最伟大的作家,印度印地语文学界的“小说之王”,印度进步文学的创始者。在他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给印度人民留下了十五部中、长篇小说(包括两部未完成的作品在内),三百来个短篇小说和一些剧本、电影脚本、散文、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创作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前辈所倡导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真实地反映了本世纪上半叶印度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它们表达了作者对内外统治者强暴的愤怒,对封建恶行败德的谴责,对劳苦人民大众的深厚同情。它们具有着深刻的人民性,闪耀着伟大的人道主义的光辉,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奏出了当时时代印  相似文献   

4.
四《晨报副刊》是这时期发表白话创作小说最多的报刊。它最早响应《新青年》、《新潮》的新小说创作,先是转载《狂人日记》、《断手》)、《是爱情还是苦痛》,之后发表了近百篇作品(至1921年2月),为新文学培育了不少作家,冰心、叶绍钧以及郑振铎、林如稷、徐玉诺都在这里发表小说。最值得记述的是鲁迅的《一件小事》和《阿Q正传》,就是在此使人们先睹为快的。《晨报副刊))这时期在新小说创作上取得的成绩,与1919年2月7日改组后吸收李大钊参加工作,从而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有很大关系。冰心是《晨报副刊》这时期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小说作者。从1919年9月到1920年底,她在该刊发表了十六个短篇。这些小说的评述已有专文,本文从略。叶绍钧在该刊大量发表作品的时间在1921年之后,我们也不评述了。郑振铎的《平凡的毁了的一生》(1920年10月3日),写作手法有新颖  相似文献   

5.
徐亚东 《南都学坛》2004,24(4):54-57
周大新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恒定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他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守护,另一方面是对女性及其命运的持久关注。它们共同构成周大新小说创作的"不变"。而他小说创作的"变"则主要表现为他吸收新的艺术因素,在叙事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艺术变革,以更好地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激烈冲撞中,“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茅盾《关于“创作”》),随之茅盾提出了“人的文学”观念;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开始致力于小说创作,并把研究“人”他作为“写小说时的第一目标”(茅盾《谈我的研究》);尤为可贵的是,在他接受唯物史观后不仅深  相似文献   

7.
茅盾堪称“人类心灵的观察者”(司汤达语),“隐蔽的心理学家”(屠格涅夫语)。因为他开笔创作,就以擅长心理描写,特别擅长青年女性的心理描写著称于世;其后,他的创作不断丰富、发展心理描写方法;乃至到了《腐蚀》,用日记体形式,对女主人公心理作了深刻剖析,而被称为“心理小说”(见《论〈腐蚀〉的心理小说特征》,载《茅盾研究论文集》)。他在《腐蚀》中,不仅对人物的表层动机作了精细入微的刻  相似文献   

8.
李准是当代文坛上的风云人物。不管人们承认还是不承认,事实上,他的创作贯穿了当代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尤其是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创作方面,他占有一席无法回避的地位。这期间,几乎每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他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和电影),都紧合着时代的节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和鲁迅历史小说的美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有些偶然现象的出现是颇引人思味的。一九二二年冬,鲁迅开始写他的第一篇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改名《补天》),历经十多年,创作了八篇历史小说,于一九三六年一月结集为《故事新编》出版。郭沫若稍后于鲁迅,于一九二三年夏开始写他的第一篇历史小说《鹓(?)》(后改名《漆园吏游梁》),也是历经十多年,创作了九篇历史小说,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将其中六篇结集为《豕蹄》出版。长期以来,人们已注意到对鲁迅的《故事新编》的研究,但是,却很少注意到对郭沫若的《豕蹄》的研究。至于将这两部创作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历史小说集,加以美学的比较研究,则迄今未有见到。下面,我们就从美学的角度,将两人的历史小说进行一些比较,并从中探讨一些饶有趣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德尼·谢尔顿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通俗小说家,生于1917年。他很早就从事创作,开始於戏剧创作。1941年他刚满24岁时,他的三部歌剧同时在百老汇上演,有了一定的名声和影响。他总共写了250部电视剧、30余部电影剧本和8部舞台剧,是剧作家、导演兼演出人,分别获得过“托尼”奖和“奥斯卡”奖。60年代末改为写小说。他的第一部小说《裸脸》是侦探小说,出版后获得好评。接着出版了《午夜情》(1973),引起轰动,很快就拍成电影,卖座情况空前。从此他专事小说创作。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镜子里的陌生人》(1979年)、《血缘》(1978年)、《天使的愤怒》(1980年),《女强人》(1982年)和《假如明天来临》(1985年)等。近些年来谢尔顿的长篇通俗小说相继在我国翻译出版,我国读者对  相似文献   

11.
提喻思维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喻(synecdoche),本来是修辞学上的一个概念。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从爱默生和棱罗那继承了将提喻作为一种思维的传统。他将自然物体或事物当作一种读本,先仔细将它们阅读一番后,再对它们进行评论。他使得提喻有了认识论的性质,使人能从事物的表面视角提高到对它们的深刻洞察,并且按照提喻这一性质,他形成了自己的提喻诗歌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1693——1765),不但是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当年,他是以“诗书画三绝”而声蛰艺苑的。可是,二百多年来,人们大多偏重他的书画,对他的诗文作品却很少注意和研究。非但研究的专论很少,就是解放以后出版的几部文学史论及他的篇幅也很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提到他。在粉碎“四人帮”、古代文学研究出现新生面的今天,对他的诗文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正确评价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促进当代文学创作的繁荣,恐怕是不无裨益的。本文试对郑板桥诗词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曹聚仁(1900—1972)是海内外闻名的学人、教授、作家与新闻记者.他笔耕半个世纪,出书60多种,著作等身.他的著作以散文为最多(包括学术散文),因而他对散文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他以学者的眼光审视散文创作的实践.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他还以自己的散文观为尺度,评论了自古至今众多重要的散文家.说了许多别人不能说,不敢说或不愿说的话.这些都是值得认真研究并借鉴的.  相似文献   

14.
“浅草社”和“沉钟社”,曾经是备受鲁迅先生关怀、爱护的两个青年文艺团体。“浅草社”筹备于一九二二年,发起人是原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如稷同志,成员有邓均吾、陈翔鹤、陈炜谟、王怡庵、陈竹影和冯至等。曾出版过《浅草》文艺季刊。到了一九二五年秋,冯至、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杨晦、蔡仪等,另行组织了“沉钟社”,曾出版过《沉钟》周刊、《沉钟》半月刊及文艺丛书。从“浅草社”到“沉钟社”,前后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1898—1948),江苏扬州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散文家、诗人。一九四六年八月,他曾给他的学生南克敬(现在我院数学系任教)书赠了条幅(五律诗一首)。现征得南克敬先生的同意,特将朱自清先生的这幅手迹,连同南先生所写的题记,发表于此。朱先生的这幅手迹,对于今人研究他的生平、思想、创作和书法艺术,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立波是一位得到人们较多研究和评论的作家,但研究界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作家后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业绩上,而对他前期的思想和小说创作关注不够,评论甚少。为数不多的几篇全面论述作家创作道路的文章,涉及了他的前期思想和创作,但这也只是为了阐明他后期的创作发展和成就提供一  相似文献   

17.
托玛斯·史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现代英美诗坛上一个极有影响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二十世纪的诗歌创作影响甚大。他的诗风及其它一些创作手法都别具一格地开创了英语诗歌创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人们往往强调卞之琳1935年以后创作的复杂色彩,并将它们与其北平时期创作区别开来.但实际上,卞之琳诗歌的复杂色调和表达特征,都是在他北平时期的创作中开始呈现的.他对北平的感受一开始就带着复杂意味,对北平所代表的双重文化价值的“凭吊”是他寄托苦闷的方式.而在这种凭吊中,他一方面对北平市民生活的慵懒、麻木、缺乏危机感的生存状态持批判态度,另一方面又流连于北平的古韵及其市民悠然闲适的趣味中,这种情感反应的复杂性和由此产生的借物抒情的表达策略,使他的诗歌逐渐发展出一套传达感受的方式.这让他批判声音的传达显得更为委婉和隐蔽,也为他后一阶段创作那种更复杂的表达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说明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道路的发展变化,历来莎评家都要对莎士比亚的创作进行分期研究.其中,有分为三个时期的(简称为三分法),有分为四个时期的(简称为四分法),也有分为两个时期的(简称为两分法).各种分法里面又变化多端,年代划分各有千秋.这里面,既反映出各位莎评家对莎士比亚创作的总体评价,也体现出他们对莎氏各别作品的具体看法.因此,分期研究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实为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任何派别的文学史家也无法低估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巨大业绩;晚年,他更以五卷辉煌的《随想录》代表了一代中国知识者的良智,震动了海内外文化界。小说创作的独具风骚与暮年谱写的“天鹅之歌”合力构成的眩目强光,常常使得读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早年同样风格独异的散文创作.对其早期散文的研究与评论也仍颇显寥落。事实上正如巴金早在五十年代就承认过的那样:“三十年来我一共出版了二十本散文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海行杂记》还是在我写第一部小说之前写成的”。仅从1927年到1949年建国前,他就创作和出版了18本散文集,共50余万字。这样庞大的散文创作量,在现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也自成一家.风格卓著。它们系统地记录、描写和抒发了作者在长期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