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张晓娟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52-54,68
在《诗经》各篇章诞生的漫长年代里,中国古代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代先民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天"的认识的转变,集中体现了中国先民的思想逐步突破宗教的牢笼,开始审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理性在人的思维中逐渐取得一席之地。这些思想对后来中国传统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彭红亮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2):47-50
《诗》之为经,与孔子的推崇直接相关。从孔子读《诗》的态度、观点中发现,孔子教读《诗经》,从一个较直观准确的角度反映了他的女性观。孔子对于女性,他是给予了一定的尊重与肯定的。但不可避免的,孔子也认为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只是男性的附庸,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其社会的价值只是建立在对男性依附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3.
论《诗经》雅颂的天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兆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53-55
天人观是中国文化的母题,渗透到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的各个方面。《诗经》雅颂里充满了诗意化的天人思想:先民们从“天生万物”而萌生了“天生人”的观念,天被视为有生命的实体(上帝),它成了最高伦理道德的化身(天道);因君为天之子,故天君同道,君应有德,顺天保民(王道),否则君违天道,王位将倾。这种天君同道思想是基于现实的苦难和先民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这种诗化思维,对天的神化与对君的控制并存,其结果是在现实性的虚幻中实现了理想化的满足。 相似文献
4.
李瑞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中国是一个多灾国家,灾异对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整个社会文化一直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诗经》中不乏对自然灾异的描写,这些记载可以说是对灾异的形象而生动的再现。检索发现,《诗经》中涉及自然灾害的诗歌达到36首,占305篇总量的十分之一强。这些灾异诗歌,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文学性较上古灾异诗有了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6.
7.
张荣贵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64-66
反映周朝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周易》与《诗经》,在对待女性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诗经》无疑承继《周易》,不过,《诗经》收集的反映西周晚期以来的诗歌,对女性束缚之严厉,比《周易》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也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即在男权社会较为稳定,男人们管理社会游刃有余时,就会对女性待以宽容;相反,在社会较为混乱,男人们管理社会力不从心时,就会对女性加以责难。 相似文献
8.
9.
陈筱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5):201-204
学术界公认《诗经》中有一类恨天怨天之诗 ,其实是对其内容的误解。这类诗歌大多是诗人谴责统治者行为不善而使天降罪罚 ,警告他们畏天之威 ,改弦易辙 ,少数篇章是诗人向天诉告心中的忧伤痛苦和对现实的不满。历史变迁引起的文化隔膜以及研究者在不同时代的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 ,是妨碍正确诠释诗歌的潜在因素 ,上古汉语词汇、语法的特殊性以及忽略诗歌整体分析 ,是产生理解偏差的更为重要和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论真德秀《诗经》评点的政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先英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3):124-126
真德秀《诗经》评点的政教观以教化为旨归,强调心性涵养、“性情之正”是实现外在政教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把文学价值取向引向主体心性修养,将审美触须深深地扎向人的心性道德,赋予了《诗经》以道德的规定性,这种政教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关龙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11-16
《诗经》对数字运用的熟练程度及其丰富程度,与今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数字融入三百篇诗句中,准确地描述了事物,抒发了情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诗经》中一至九的基本数在159首诗篇中出现264次;十、百、千、万、亿、秭等位数在99首诗篇中出现155次;大写数字壹、贰,两、双、骖、驷等量词,数、倍等数学词汇,在28首诗篇中出现45次。合计在《诗经》中的数字及其词汇共达464次,平均每首诗出现1.5次。乃至出现了数字化诗篇《豳风.七月》。《诗经》中数字表明:中国在三千多年前创造发明了十进位制;西周时代已有四则运算,已有汉字大写壹、贰;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数学教师。 相似文献
12.
赵爱武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47-50
象声词是汉语词库中独具魅力的一类词。从《诗经》到《元曲》,无论在构成方式上,还是在语法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异,但是这些变异没有改变象声词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14.
黄元英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2):91-94
《诗经》中有大量婚恋题材的诗篇,生动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婚恋生活和情感世界,并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揭示了社会现实和婚姻现象的某些本质。从民俗文化学这一新的视角研读《诗经》婚恋诗,可以获知中国古代早期的婚姻观念、礼俗和婚恋生活习俗,更有助于认识《诗经》的艺术原貌、艺术精神及其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同其他民族一样,中国哲学也经历了由神的哲学到人的哲学的转变.<诗经>大、小雅中的诸多诗篇,都印证了周人"天命"观念的嬗变,在思想史和宗教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周人敬畏"天命",但不像殷人那样迷信并沉溺于"天命",而是把"天命"作为王朝合理存在的依据."正雅"中的"天"虽威严却藐远,先祖的人事功业在其中却显要而明朗;"变雅"中"天"的形象与周初的"天"又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6.
《诗经》祭祀诗中的祭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冬颖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05-109
祭祀是先秦时期的一项重要活动 ,《诗经》中有许多写祭祀的诗篇。在《诗经》的祭祀诗中 ,当时的人们在充满虔敬的心情中 ,把酒醴、牛羊、植物等祭品奉献给上帝和先祖 ,期盼着他们降下福禄。祭品的不同 ,不仅反映了不同部族的生活习俗 ,传达了农业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巨大意义 ,并暗示了礼的起源。剖析这些献给神灵的祭品 ,为解读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生活习俗提供了许多例证 ,能深入到民族原始心理的深层 ,站到《诗经》的时代去理解《诗经》。 相似文献
17.
《诗经》、《楚辞》龙凤文化审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坤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56-59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 ,《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 ,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 ,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姜文举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2)
本文据《噫嘻》篇产生的年代、场所及历史条件,提出了《噫嘻》篇是周成王举行藉田典礼时喝赞成王的颂歌这一全新的观点。对诗中所揭示的劳动者身份地位问题也作了着重探讨,同时对《噫嘻》篇诗文训诂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缕。 相似文献
19.
殷学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6):86-90
《诗经》是文化板块的复合体,而人们往往采用非此即彼的单向度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整体性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从而造成与原典诗缘话语构建的缺失。从《诗经》的鸟兽草木图像解读中我们发现“龙凤”是中国人的“生”,而“草木”则是中国人的“存”,二而为一才是中国人的完整生存。而这种生态宇宙观又在“规训”的机制运作下将其传承,从而形成了中国独具魅力的诗学“这一个”。 相似文献
20.
刘毓庆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5):43-48
锺惺是晚明<诗经>文学研究高潮中涌现出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诗学家".他提出了"<诗>活物说"的理论,并以此为导向,揆之性情,参之义理,对<诗经>作了别开生面的评点,在<诗>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诗经>文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