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论坛》2012,(12):57-60
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和各民族文学的融合,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继上期推出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获奖作品《阿思根将军》(白金声)、《春香》(金仁顺)、《康巴》(达真)、《泥太阳》(潘灵)、《诸王传》(亚生江·沙地克)报道,本期继续推出本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略赏,希望广大致力于民族文学创作和喜欢民族文学的读者朋友喜欢。  相似文献   

2.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书序》正义)这句话说明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语言。但一发即逝的语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于是产生了文字——语言的书写符号。我国清代学者陈澧归纳得好:“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东塾读书记》卷十一)  相似文献   

3.
简议“钜燕”与东北亚的若干古族──读《山海经》刘子敏,金荣国"钜燕"是《山海经》对战国时期姬姓燕国的称呼。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晚期或西汉初年。此书所记东北亚历史,远自传说时代,近止成书之时,虽文字非常简括,但内容却十分丰富。笔者反复研读此书...  相似文献   

4.
《嘹歌》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麽经布洛陀》记载的“嘹三妹造友”(即造爱情)的歌以及汉代《说苑》记载的《越人歌》、晋代《交州记》记载壮族先民的“辽辽之歌”。这里的“嘹”、“辽”是壮语“玩乐”之意,是汉字记壮音。《嘹歌》传承与传播的媒介有家庭、歌圩、歌书以及现代的广播、电视、录音磁带、VCD光盘等。在现代传媒介入之前,是有文字传承传播与无文字传承传播相结合;之后则是无文字传承传播、有文字传承传播与现代大众传媒传承传播相结合。政府、社会团体在《嘹歌》传承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玛格丽特.劳伦斯的文学创作内涵深邃,表意含蓄,充满象征性意蕴。她经常运用这种蕴意悠长的象征手法的刻画和描绘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异化现象,在平凡叙事中揭示令人深思的种种社会问题。所以,劳伦斯的小说具有"旨隐意藏"的蕴蓄之美。  相似文献   

6.
<正> 文学的民族特色,是在一个民族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它是这个民族的特定生活内容和历史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反映,是这个民族文学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学所独具的特征。自从文学的民族特色成为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后,一个民族的文学只有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它才能有资格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受到别的民族的欣赏和崇敬。正如鲁迅先生说的;:“越有地方色彩,就更有世界性。”土家族作家孙健忠的长篇小说《醉乡》,是一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民族特色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刘嘉颖 《民族学刊》2013,4(5):72-73,112-117
2012年,一支由彝族青年组成的电影制作小组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拍摄了一部名为《彝文之恋》的数字电影。在凉山彝区近年来由彝族制作的彝族题材彝语电影中,《彝文之恋》成为第一部主题涉及文字读写实践和“爱”的作品。本文对《彝文之恋》如何反映了彝文读写实践是一种社会性实践展开了思考。笔者引用柯林斯和布洛特(JamesCollinsandRichardBlot)以及斯特里特(BrianStreet)对口头传统和文字传统概念划分的批评,研究了彝族的文字读写实践是如何在本土的口头文学和文字经典之间互动,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语境下展开,并根据阿赫恩(LauraAhearn)对尼泊尔马嘉族的文字读写,情书读写实践,和其社会变迁的研究,探究了彝人“情感结构”的变化,彝人恋爱观的转变是如何通过文字读写实践来表达以及新彝族文化身份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正> 五代以后,史家对《复溪州铜柱记》的研究和考证颇多,然良莠并存,正误杂揉,令今人常生疑窦。笔者拟从《复溪州铜柱记》之原刻文字入手,就前人所议之舛误,试作辨正如下。一、同原刻不符之数书所载辨正对《复溪州铜柱记》原刻之文字,自该柱面世后,诸多正史及地方志曾予转录,然这些转录或不完整,或存谬误,留传及今,常令学人不知所从。笔者去夏专程赴湖南永顺王村镇,对铜柱再作考察,并逐字录原得刻文字。兹将数书脱漏谬误之处,加括号附于各正文之后,经重新标点,并引于下:  相似文献   

9.
最近 ,读到一篇关于原西藏地方政府组成机构的文章 ,文中说 :“译仓虽在噶厦之下 ,但噶厦的一切公文和命令都得由译仓盖印后才能发出。”① 看到这段文字 ,不禁使人联想到《达赖喇嘛传》和《藏族简史》中也有类似提法。《达赖喇嘛传》里说 :“噶厦之一切政务公文 ,非经译仓审核不得上行下达。”《藏族简史》里说 :“噶厦的一切公文政令 ,先经译仓的审核 ,钤印 ,才能生效。”这两本书里的说法都不符合实际情况 ,而上述文章中的提法 ,比这两本书里的提法更进了一步 ,明明知道“译仓”在“噶厦之下” ,却还要说“噶厦的一切公文和命令都得由译…  相似文献   

10.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白润生曾以一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以下简称《史纲》)问鼎中国新闻界,使业内人士为之瞩目。中国新闻界的泰斗方汉奇老先生对之赞叹有加,称《史纲》“填补了中国新闻史的空白”,“对新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广大文史学科的研究者,也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五行"学说是先秦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战国时荀子即批评思孟之"五行",但对"五行"所指之内容为何,学界看法并不统一。其实,先秦的"五行"说有四义:其一,《尚书》中之"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的物质;其二,五行之"相生相克"说,指的是五种物质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其三,邹衍之"五德终始"说,指的是把五种物质的基本属性提升至道德高度,进而为政治模式提供一种解说;其四,思孟学派之"五行"说,指的是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这四种"五行"说在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思孟学派之"五行"说受到前两种"五行"说之影响,又影响了它之后的邹衍之"五德终始"说。  相似文献   

12.
依孜 《民族论坛》2012,(23):57-60
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和各民族文学的融合,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继上期推出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获奖作品《阿思根将军》(白金声)、《春香》(金仁顺)、《康巴》(达真)、《泥太阳》(潘灵)、《诸王传》(亚生江·沙地克)报道,本期继续推出本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略赏,希望广大致力于民族文学创作和喜欢民族文学的读者朋友喜欢。  相似文献   

13.
宇文虚中是金代"借才异代"时期的重要文人,他的奠基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题倾向上或故国家山之思,或豪迈情志之叹,或归隐山林之念,另一方面在艺术风格上则是质朴自然而不失清刚劲健,所有这些要素都直接规定了金代文学的气质走向。他的文风,对金代不同时期的文人都有较深的影响,自此之后的金代文人,都是沿着虚中所开拓出的路子,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的肇始之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断魂枪》是老舍的名篇,对这篇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民族文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再次走进作品的文本世界,从核心文字"魂"入手,《断魂枪》在一个小故事中展现了人之魂、枪之魂和文化之魂,围绕"魂"串起昨日的生存之魂、今日的精神之魂和明日的文化之魂的故事与思考,写出了"魂"断裂的现实与无奈.《断魂枪》向我们展示的是一...  相似文献   

15.
书坊     
《中国民族》2015,(9):80-80
《丝绸之路》 刘迎胜继承了我国乾嘉以来西北舆地之学与欧美东方学的传统,通晓多种语言,是活跃于当代蒙元史、内陆亚洲史、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中外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前沿、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者。《丝绸之路》被誉为填补国内该领域研究空白的扛鼎之作,强势入围2014"中国好书"榜单。  相似文献   

16.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4,(11):64-65
在中国的四大古典小说中,有三部是从"一块石头"开始的。《红楼梦》由大荒山无稽崖上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通灵变化、幻游人间而引出;《西游记》由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化育石猴而引出;《水浒》则由龙虎山伏魔殿上的一块石碣被打开,放走被镇压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魂而引出。  相似文献   

17.
《本事词》是清代词评家叶申芗所著的词话著作,辑录了唐宋金元词人有关词作逸事204则,是少有的专门辑录词本事的佳作,对研究唐至元的词有"知人论世"的重要参考价值。另外,叶申芗偏重以个人标准辑录处理本事,因此《本事词》带有作者浓郁的个性色彩,这也为研究作者的文学审美思想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叶申芗及其《本事词》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迄今为止尚无系统研究叶申芗的专著,关于《本事词》的研究文章亦很寥寥,且多是从单一层面展开的研究,无法全面宏观地透视《本事词》,对于研究叶申芗乃至闽派词学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在缺少可靠的研究资料的情况下,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应该是研究《本事词》的最基本方法。在《本事词》的"自序"中,叶申芗就词本事的取材、词本事分类、剪裁处理办法、词学主张等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因此"自序"可算作系统研究《本事词》的一个总纲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的渊源经典《古兰经》传入中国后,经过口传心授→口头译解→文字注释的缓慢发展过程,其基本大义终被中国穆斯林了解和认知。《古兰经》的中文注释,从时间和质量来讲,尽管较之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英语等语种对《古兰经》的注释,具有一定差距,但从世界范围内《古兰经》注释的整体格局来看,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为《古兰经》注释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伊斯兰教及其学术活动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促使《古兰经》从象牙塔走向民间,结束了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人不解其义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动态     
《中国民族》2014,(10):78-78
电视剧《茶颂》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由国家民委、云南省委宣传部共同申报,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摄制的电视剧《茶颂》喜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是国家民委三年之内第二次获此殊荣。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制作的电视剧《茶马古道》、《金凤花开》、《茶颂》,三次夺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相似文献   

20.
敖云 《中国民族》2010,(12):52-53
阿肯是口头即兴创作的民间诗人。哈萨克族的对唱也称阿依特斯,是哈萨克语的"ayt is"的音译。本意是争辩、辩论和申辩,由于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对唱。阿肯对唱形式的历史相当久远,但缺少确切的文字记载,到公元11世纪由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撰写的《突厥语大词典》里才有了明确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