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分析,探讨了农民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文章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潘逸阳同志的《农民主体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是一本研究中国现代化与农民问题的力作。他提出并论述的当代中国农民是中国现代化主体的新观点,对于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正确认识农民、理解农民、提高农民有着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逐渐席卷世界的历史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问题是,中国必须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中国人口众多,且主要是农民多,这就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现实国情。潘逸阳的新作《农民主体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正是立足这一国情,理性思考中国的农民问题、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成果。《农民主体论》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4.
从农民的概念和社会地位的变迁导入,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农民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农民现代化与否将关系着21世纪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5.
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 ,这已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所证实。今天 ,农民和与农民的从业和居住环境相关的农业、农村问题又构成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十二亿人口 ,九亿在农村 ,没有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没有中国农村的稳定 ,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安定 ,没有中国农民的富裕 ,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富强。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解决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 ,其中重要的一环是要克服中国农民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大思想障碍———传统的小农意识 ,严重的…  相似文献   

6.
农民主体地位缺失是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现象,试图在短期内消除这样的现状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缺失不仅与政府的管理方法、政府忽视农民对文化的实际需要、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等有关,更与中国加快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大环境有关。改善农民主体地位缺失不仅应考虑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而且要切实考虑农民的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精英的培养。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农村文化精英等多元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值得摸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农民非农民化是指农民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成为其他身份主体的过程。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相伴随,必然发生大量农民成为非农民的现象。一个国家不经历声势浩大的农民身份变更过程,就难以达到现代化的彼岸。历史经验和客观现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农民的转化是现代化中最为壮观、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是社会结构变革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变量。当代中国,正在工业化、现代化的伟大征途上跋涉,数亿农民正在改变已经承袭了几千年的农民身份,加入到现代化的行列中去。这一巨变无疑将对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产生多重影响,我们必须对此现象予以高度重视。农…  相似文献   

8.
农业现代化是《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一个隐性议题,具体呈现为农业工业化、农村社会关系现代化与农民职业化三个维度。农业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与本质,农村社会关系的现代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前提与社会基础,农民职业化则彰显了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向度及其资本限度。资本主义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农业工业化,农业越来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部门,为资本所支配。要推动农业工业化,资本不仅需要变革原有的农村关系,建构一套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基础;而且需要通过对传统农民的改造,创造出适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雇佣劳动者。这一过程既表现为资本剥夺农民的残酷血腥过程,也昭示着人类摆脱“人的依赖关系”迈向“物的依赖性”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农业农村农民更高形态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孕育过程。基于马克思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视域,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中国特色以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的有效激发。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合规律性和主动建构性的统一,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具有中国发展现代化的独特性,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方面。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主体的视角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理与机制。从机理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来自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强烈的实现现代化的意愿,来自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必将取得成功的信心。从机制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激发由中国式现代化领导主体的动力产生与增强机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动力激活与凝聚机制和中国式现代化外部力量的辅助性动力调动与协调机制共同完成。三个子系统机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在共同作用下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0.
李超 《贵州社会科学》2023,(12):137-14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农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进度。当前农民的有限主体性不能够满足乡村振兴要求,农民主体性发挥不足受到主观认知因素、组织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制约。为此,要构建与乡村振兴要求相匹配的农民主体性,唯有破除制约农民主体性发挥的障碍,构筑乡村情感共同体,加强农民主体性培育的乡村文化建设;打造农民利益共同体,强化农民主体性培育的组织保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农民主体性培育的政策嵌入,从而促进农民主体性意识的激发、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作用的发挥,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民现代化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正在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其主体地位还不相符。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实现农民现代化,必须以制度引领农民现代化、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民现代化、以现代教育引领农民现代化、以市民化引领农民现代化、以信息化引领农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在农民中国,农民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农民身份制度经历了三次变迁,每一次变迁意味着农民身份有新的内涵。作为中国社会的主体,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农民身份将向何处去成为一个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3.
把人口问题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兼顾起来通盘考虑,是邓小平同志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根本特色.其理论的人口底蕴体现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战略部署等一系列问题都与人口问题密切相联,从人口众多这一国情特点出发,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可行现实途径只能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树立“三步走”的持久战方略;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是中国现代化压倒一切的必要条件;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根本是农业、农林、农民问题;中国现代化的主体关键在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其中政治现代化还有待于国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热心参与。所以农民政治心态现代化,对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及其农村这块阵地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中国农民与传统中国农民相比较,政治心理现代化进步明显,但也存在不足,需采取措施促进转变。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理论实质是确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主体论”,以此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结构为主体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机理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逻辑,理论基础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这一结构由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唯物史观体系化导出,机理落成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新时代的这一发展线索依照唯物辩证法主体路径展开,分析路线为:劳动过程文明规划→主体逻辑与人民主体范畴→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难题是“中国式”与“现代化”如何结合。依循人民至上,主体范畴落脚于主体现代化;作为对中国式与现代化的理论注解,主体范畴导出经济范畴的路径锁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道路特征和实践品格。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突出社会主义主体范畴对于景观现代化的概念统帅作用,理性定格党对于社会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乃至社会现代化的主体。探究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农民现代化的模式,从中吸取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农民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农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中国农民帮助促发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及不断发展、完善。同时,中国农民作为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同盟者和基础力量,帮助和推动了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建立,从而巩固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农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立场之一,也是其实践主体之一,并且不断推动其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张继良  邵凡 《河北学刊》2022,(6):159-166
中国乡村治理主体职能结构对于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增进农民群众福祉、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前依然存在基层党委和政府主体职能宽泛、内涵界定模糊、权力制约不力,社会主体职能空泛、履职渠道不畅、权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影响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农村居民主体功能均衡发挥和有效作为的不够完善的环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乡村治理主体职能结构,明确规范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职能,深入挖掘各类农村组织和农民群众潜能,拓展社会主体履职渠道,加强农民基本权利保障,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有八亿农民,是一个农民的汪洋大海。农民的问题始终是中国的首要问题。有人说“谁把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也就解决得差不多了”。正是如此,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谈到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这里当然首先必须实现农业自身的现代化,即由传统的以手工工  相似文献   

20.
关于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春芬 《人文杂志》2004,(3):170-174
中国不仅以农业大国著称于世 ,而且也以农民大国著称于世 ,农民数量大、素质低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巨大制约因素 ,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它们不仅构成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而且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社会学角度 ,论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三农”问题 ,实现三个转变 ,即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