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修订出适合我国教育情境的教师心理授权量表。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SPSS16.0和Amoss7.0作为研究工具,对780份问卷进行了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教师心理授权量表保留了原量表的六因素结构,删除一些无关题项后,共包括24个题项,各题项与其所属因子之间的相关在0.678-0.815之间,相关程度较高。各因素的Cronbach’sα系数在0.607-0.833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1,具有较高的信度水平。验证性结果显示六个维度的测量模型的拟合数据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取吉林省长春市在校320名初中生进行施测,检验赵菊编制的人际关系满意感量表在初中生群体中的信效度。结果显示量表的项目区分度、内部一致性、验证性因素分析等都满足测量学要求。人际关系满意感量表在初中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了韩札德提出的"语境、元功能耦合假说"、斯帕伯和威尔逊提出的"语境假设"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阐述了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从两方面就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进行了研究.第一,翻译标准的相对确定性.第二,翻译标准的相对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语境是动态的,翻译标准也是动态的.翻译标准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考虑到译文本的文本类型、总体结构、角色的主要性格和源文本都是一样的,翻译标准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对源文本的忠实.  相似文献   

4.
以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参保意愿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问题,首先提出如今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后又基于这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分析了农民在选择投保与选择何种投保档次中的策略选择,并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最后又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角度提出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经过文献研究、调研分析、前期试测等探索性研究,编制了初中生责任感量表。以该量表为工具于2008年10月对浙江省象山县初一、初二11996名学生进行了普测,并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该量表的维度结构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初中生责任感包括5个公因子即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表明,初中生责任感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但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学校责任教育还需遵循实践性教育本质。  相似文献   

6.
"人性假设"作为管理者的一种人性观念,对其管理行为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本文分类考察了西方管理理论中各种"人性假设"理论的具体内涵,并认真梳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对人性假设理论中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创新人"假设,从六种假设理论通过这一复杂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并剖析其所内含的特征,将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西方管理理论演变的基本规律。同时,结合自身现状,根据个人未来发展做一简要规划。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自我建构与主观幸福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了自我建构的理论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在台湾学者对台湾人群研究的基础上假设:当代中国大陆大学生群体应当同时具有两种自我建构的特色;独立自我建构可以通过自尊获得主观幸福感;相依自我建构可以通过相融和谐获得主观幸福感。以24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建构量表》、《自尊量表》、《相融和谐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施测。结果发现:大学生相依自我与独立自我并存,相依自我显著高于独立自我;路径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了独立自我可以通过自尊而获得其主观幸福感,相依自我则以与他人的相融和谐为其主观幸福感来源的假设。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本研究应用Cite 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截至2021年12月CNKI数据库收录的216篇与"生命共同体"主题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科学文献分析,从时空结构、演进趋势与热点分布等视角展现学界关于这一论述的研究动态。分析结果显示,学界对这一论述的研究呈现出持续关注、多学科交叉和研究面向广的特征,研究热点聚焦在这一论述的科学内涵、学理渊源、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等维度。接下来需要在研究内容和研究视野上对这一论述进行延展和完善,从而拓宽本研究的理论域,为构建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9.
村镇住宅院落声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居住环境的质量。本研究针对院落声环境展开定性分析,将"扎根理论"引入声环境研究领域,旨在构建院落声环境主观评价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对东北三省典型村镇的36位受访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后,构建出包括6个主范畴的村镇住宅院落声环境的主观评价影响因素模型,作为东北村镇住宅院落声环境的主观评价研究的必要基础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国企与私企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参照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员工激励因素的研究成果以及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从工作本身、外部环境、内在报酬、个人发展、薪酬福利与稳定五个方面来设计。通过预调查以及对数据的处理,不断修正问卷内容,最终问卷设计共有30个问题,采用"无影响"、"影响较弱"、"影响一般"、"影响较强"和"影响显著",分值依次为1、2、3、4、5的五级量表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1.
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在推动信息多元化的同时,却也导致了网络话语格局的非理性化。本文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研究基础,先对该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然后围绕"解构主义"、"道德祛魅"、"超真实"等后现代主义概念对网络话语格局的理性缺失作进一步分析,以期找出该媒介文化现象背后的主要推动因素,从而为当代网络话语格局的理性化回归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验证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假设(NPAH)和感知难度假设(PDH)对英语定语从句习得的影响,本研究以90名非英语专业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两项测试调查了他们定语从句习得的难度层级以及是否与NPAH和PDH所预测的难度层级相符。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对英语定从的掌握情况与NPAH和PDH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3.
"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反映人(主体)与自然(客体)相互影响、动态关联的景观对象,其概念最早源自西方文化地理学界。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作为一种遗产对象纳入世界遗产范畴,强调从价值意涵层面对历史遗产进行文化解读与传承。作为一种新的遗产对象,文化景观突破了传统"自然—人文"、"有形—无形"、"保护—发展"二元认识论的局限,强调以一种综合、整体、动态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去看待和理解历史景观对象,引发了世界遗产界对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的重新认识,同时也为我国历史城镇景观的保护、地域特色的塑造以及传统人居环境的持续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本文旨在以文化景观视角切入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的分析,应对当前西南地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域空间文化特色遭受现代化冲击的现实问题;以复合、动态的方式,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对象加以研究,探索创新性的保护方法。针对全文的这一主旨,本文在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的三个板块分别提出"建构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分析研究理论框架"、"提炼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与景观演进的过程规律与动力机制"、"创新该地域内历史城镇保护更新方法策略"的三方面具体目标,并围绕上述目标形成文章的三个创新点。从研究的地域范围来看,本文所指的西南山地主要聚焦于西南地区以川、渝、云、贵四省为核心范围,直接建设于崎岖山地环境中或丘陵地带以山地环境为背景的城镇对象。研究中,在对该地域范围内45座历史城镇、村寨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文章重点选取了四川阆中、仙市、自贡、罗城,重庆磁器口、西沱,云南大理、丽江、独克宗、诺邓以及贵州镇远、青岩、肇兴侗寨等13座西南历史名城与村镇作为论述的典型案例。在文化景观视角下,这些城镇类似于一种"有机进化景观"。作为历史城镇,它具有"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作为山地城镇,它又呈现出"人工"与"自然"融合的特征;作为进化中的城镇,村寨与城镇则可归并为时间长河中城镇发展不同阶段的状态。从研究内容来看,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论题的提出;第二章"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发展与价值启示"是对理论背景与现状问题的综述;第三章"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研究方法探析"是全文研究理论框架的建构;第四章"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发展背景与文化类型梳理"是对本文研究地域背景的梳理与案例城镇的筛选;第五、六章节"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过程分析"与"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动力机制提取"则是基于第三、四章节的理论建构与案例选取,对西南山地案例城镇的基础研究;最后,第七章"文化景观视角下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保护方法"则是基于全文理论与基础研究的一种实践应用探索。通过全文的分析,文章建构出历史城镇"文化—空间—时间"的多维分析框架,从理论研究层面创新了历史城镇的研究方法;在该方法指导下,通过对地域典型案例城镇各阶段景观共性与特性的分析,文章总结出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初生聚核、发展分异、成熟组织、衰败退化"的演进规律,以及"人居、职能、历史、精神"文化对城镇景观"默化、主导、牵引、渗透"的动力机制,丰富了关于该地域中历史城镇建成环境基础内容;最后,基于前述研究,文章提出了"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策略,将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规律与动力机制作为城镇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创新了历史城镇的保护方法,强化了理论与基础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容易对外国文化理念形成亲近感或主观认同,对本土文化产生疏离感和比较差异,因此,有必要在英语类专业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文对这一语言现象展开理据性的剖析,并提出了可能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动和学生提高口语表现的需求驱动下,本研究以"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指导,探索在大班英语口语教学中,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如何在任务驱动下使语料的输入变成有效的输出。该研究以分级教学班的A班为教学对象,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口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自我修复研究的两大主流学说:会话分析和心理语言学,并对它们的价值和局限性进行了评论。然后,文章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可用于第二语言自我修复研究的理论框架:社会文化理论,并阐释了它的核心概念"中介"及其对自我修复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背景下,以Martin的评价理论和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工具,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一则动态公益广告中的评价资源进行互动评价意义分析,探讨公益广告中的各种视觉和话语资源如何协同实现互动意义,调动观众情感并进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8.
胡倩影 《社会学研究》2007,22(5):207-232
很长时间以来,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遵循着一套默认的"正统"假设。这套自成体系的假设规定着经济学的写作模式,为经济学模型提供合理化解释,同时,也使得对于其他假设可能性的思考一度成了经济学中的"禁忌"。作为信息经济学奠基人之一,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A.阿克洛夫(GeorgeA.Akerlof)以他著名的"柠檬原理"蜚声学界,但他却有着一个更高的学术梦想:根据凯恩斯《通论》的精神,创立心理—社会—人类经济学(psycho-socio-anthrop economics,简称PSA经济学),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模型中,探索经济学理论新假设的有趣结果。本文在介绍阿克洛夫主要学术作品的基础上,着重对PSA经济学中的社会学假设进行分析,并对PSA经济学的发展潜力以及由其引发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关系的重新定位做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自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理论以来,各国学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褒贬各半。本综述立足于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从国内外学者对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生成语境以及对文化工业理论的评判进行探析,以期通过对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梳理,为今后继续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的"反学校文化"研究进行了梳理,重点对"反学校文化"及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等进行介绍和评述,为我国的现实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