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2.
建筑夜景照明的美是以光为媒介、以建筑为载体来实现的,并且融于整体的城市夜景照明体系中。建筑夜景照明可以分为四个美学层次,各层次对应着不同的审美需求,同时这四个层次又是相互关联的。夜间照明技术的可控性则为人类提供了创造美的建筑夜景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3.
4.
叶建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91-94
阐述了西方建筑形式美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分析了一些中外建筑实例 ,以期为人们欣赏建筑形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章结合中外建筑实例 ,从七个方面对建筑形式美学的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比较建筑与船舶建筑在造型美学方面存在同构现象的基础上,从宫殿船舶建筑、民用船舶建筑以及军事船舶建筑三种表现形态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对船舶建筑美学的至关重要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建筑美学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书元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1):5-12
解构主义建筑美学从意识形态的、风格的和形态学的三个层面,对一切旧的和新的价值体系进行了激进的颠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西方社会精英灵魂深处特有的美学焦虑和文化焦虑。 相似文献
7.
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剑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4):128-128,133
徽州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在民居布局、空间处理、装饰细部的处理以及色彩的应用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客家聚居建筑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孝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42-45
从独具一格的建筑造型、礼乐相济的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等三个方面就客家聚居建筑的审美价值和美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以上海市2000年航空影像为基础,分析了城市高层建筑和天际线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机制,城市天际线与高层建筑是相互制约的关系,高层建筑的发展与布局必须考虑城市天际线特色. 相似文献
10.
郭因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Z1)
本文指出《建筑美学》一书紧扣建筑美这一中心论题,就建筑美的产生、意义、特性、进展、原则、形态、机制及其艺术品位,展开了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建构起了一个明晰的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结构严整,内容翔实,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文笔优美。从而给予了十分肯定的评价。本文在评介了此书的一些重要观点之后,把建筑艺术的美概括为多元表达、多元整合,最终实现多元互补、多样统一的整体和谐的美。并提出不仅建筑艺术,其它艺术也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11.
分形理论是美国科学家曼德勃罗1973年首次提出,它是一门用以描述自然事物混沌特质的几何学理论。这一理论的诞生为人们观察和认识自然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打破了欧几里德经典几何学几千年的统治地位,使人们能够从更深、更高层次上认识自然事物的生成规律,找到自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分形理论的应用使人们能够模拟出各种不同的自然形态,淡化了人工雕琢的痕迹。作为一项新的科学理论,它正在影响着人们对自然事物的理解,纠正了人们惯性的思维方式和对艺术的审视,并且对建筑创作和建筑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对建筑创作主体的反思,从接受美学的观点出发,提出建筑创作在强调创作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同时,必须注重对接受主体及其接受过程的把握,强调建筑师的创作视野必须深入接受主体的文化与生活,以促进各主体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达成共识,共建和谐。 相似文献
14.
楹联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书院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审美的综合载体,是具有典型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艺术。文章从楹联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建筑审美取向。通过选址、空间布局、艺术特色和修饰手法四个方面,分析了书院建筑的审美特点: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秩序与和顺的相辅相承、兼容与坚守的两相兼顾以及教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何韶颖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Z1):237-239
在比较教学现实与<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之间差距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论述培养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整体建筑观念的重要性,并对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建筑设计,其核心问题———审美并没有随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而建筑审美的依据却向着愈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视觉认知理论推动了建筑审美的科学化,而对审美的科学解释可以帮助更多的建筑师设计出赏心悦目的建筑。视觉认知理论从经验总结阶段发展到格式塔心理学的技术应用阶段再到大脑视觉机制的科学阐释阶段,发展历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已经成为建筑师的共识并在设计中得到有意识的应用,同时对大脑视觉机制的探索揭示了受众"看"建筑的特点,这也为建筑师解决数字时代建筑审美的新问题提供了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既有的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长期局限于对建筑技术、建筑功能、建筑风格和建筑理论等专业层面的研究。试图从西方建筑美学的引进与建筑审美意识的觉醒、纳入艺术与美术范畴的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意识的觉醒的新的建筑历史观念的萌动等不同方面,考察20世纪中国社会新型建筑文化观念的形成历程,从而为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和视角。 相似文献
19.
袁志准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96-100
我国当代城市建筑视觉意象挣脱了沉重的政治象征意涵,大多变成了纯粹的视觉审美符号。这一嬗变折射出消费控权时期国人将建筑视觉形象欲望为生活风格、审美需要、文化认同的多元诉求。此欲望正好与城市经营管理者对利润和政绩的欲望暗合。建筑形象遂充任了消费的欲望机器,致力生产视觉快感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欲望的交织与共构谋划了中国当代城市建筑的审关视觉性规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