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合方法研究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定质研究或质的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被美国学者称为继定量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对它进行系统的译介、分析,并进行合目的、合规律的改造,使之为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质量服务,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方法论研究的诉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实践的需要。为此,本期特推出由田虎伟博士主持的200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本土化"系列成果,以期反映对该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混合方法研究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定质研究或质的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被美国学者称为继定量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对它进行系统的译介、分析,并进行合目的、合规律的改造,使之为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质量服务,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方法论研究的诉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实践的需要。为此,本期特推出由田虎伟博士主持的200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本土化"系列成果,以期反映对该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混合方法研究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定质研究或质的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被美国学者称为继定量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对它进行系统的译介、分析,并进行合目的、合规律的改造,使之为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质量服务,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方法论研究的诉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实践的需要。为此,本期特推出由田虎伟博士主持的200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本土化”系列成果,以期反映对该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一门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其研究成果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对于高等教育社会学而言 ,这一旨趣能否有效实现 ,首先取决于研究者在研究视角与方法的选择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学素养及其自觉性。高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既要遵行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策略和原则 ,又要从高等教育的实在特性出发 ,将其研究的目的、策略和方法真正纳入到社会学的研究视域之中 ,从而实现研究方法体系同研究主体、客体和具体环境的高度协同 ,这是实施高等教育社会学本土化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家政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面临着基础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及教学两大任务,而这两大任务都离不开家政学的本土化研究。本文从家政学在本土化研究中所处的困境出发,探讨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路径,指出中国家政学应在本土化研究中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6.
通过运用教育政策工具来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当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出发,大力开展本土化的教育政策研究是时代之需,亦是教育研究的一个紧迫性课题。本土化教育政策研究首先源于我国教育政策大生产事实的内驱动,研究的意义进一步彰显;从深层次来看,本土化教育政策研究是政策国情环境基础所需,也是西方公共政策学理论与话语引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局限性之反照。  相似文献   

7.
论作为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界定了政策分析、高等教育政策分析的概念 ,然后分析其研究模式。对政策分析的优点和不足 ,本文也给予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高等教育公平内涵的争论屡见不鲜,对公平、平等、均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等概念的界定不清使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公平事关国计民生,是中国现代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一环。实际上,高等教育公平是一种仅包含机会均等、过程均等的相对公平,是遵循补偿性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原则和个性化原则的差异化公平。政府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力量,需要通过政策手段保障公平理念的贯彻执行,即保障公平政策的连续性,以高等教育分流为重要手段,配合就业引导,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公平。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的普及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日常教学水平的标志。回顾分析几年来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历程,文章就今后评估政策与制度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不同于西方的经验,西方的社会工作是在助人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的社会工作是以半专业化或称为行政性社会工作为起点的。在进行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道路中,应结合中国自身的体制特征和文化特点,将专业的社会工作进行体制性的嵌入是加快本土化建设的一个行动策略;对文化背景的重视则有利于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高等教育在日益国际化的进程中 ,必须要处理好与本土化的关系 ,防止被同化或完全西化。同时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应互为条件、互为补充 ,二者不能对立起来。中国高等教育只有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 ,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要明确情绪智力的定义和范畴 ,首先要明确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之间的关系。对情绪智力的研究 ,在注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 ,不应该忽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情绪智力的本土化是我国本土化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因为其起步较晚且意义重大 ,更主要是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约束成员行为的规则,是人们共同生活质量的保障.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广义循环经济要获得正常运行与发展就必须为自己构筑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生态法则的理论指导体系、生态补偿的市场调节体系、政治生态化与生态政治化的政治保护体系、生态立法的法律制约体系、生态文明的文化支撑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文章最后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及相关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是实现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从国际视野下研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政策依据,并从国家、地域、学校三个层面分别探讨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如何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提供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论刑事和解制度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讨论热情空前高涨。不仅如此,实务界也出现了刑事和解制度的初步尝试。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双重关注亦表明刑事和解制度在追求价值多元的当今社会具有需求之紧迫性。基于此,针对刑事和解展开比较探讨,并立足于对我国现行制度的分析研究,从而寻求刑事和解制度在当今中国的生长土壤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混合方法研究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定质研究或质的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被美国学者称为继定量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对它进行系统的译介、分析,并进行合目的、合规律的改造,使之为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质量服务,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方法论研究的诉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实践的需要。为此,本期特推出由田虎伟博士主持的200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本土化"系列成果,以期反映对该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政策与评价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的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已经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要求。因此 ,少数民族学校课程改革必须结合课程评价制度的研究 ,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评价理论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以单一的质性研究为主,缺乏量化研究作为互证。究其原因,民族教育研究范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学科属性导向,而非研究问题导向,且民族教育研究范式的选择过于关注民族文化,却忽视了教育学科属性。混合方法研究作为“第三次方法论运动”的产物,它不仅能发挥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优势,增强研究者的“问题意识”,还能提高民族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促进民族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国际比较的视域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基本表象,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的指向与关系,提出在制度、理论和行动三个层面分析国际化与本土化内涵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成为高教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和历史背景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研究涉及的面较广,涵盖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内涵、必要性、存在问题和根源以及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路径等。在这些研究中,有不少创新之处,如全面质量管理(TQM)、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也为我们深入全面地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