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学作为独立学科是19世纪后半期才正式形成的。20世纪初,西方民族学各流派结合社会学学说陆续传入我国。初期主要是介绍各流派的著作和观点。三十年代以后,我国民族学者开始结合西方民族学理论着重研究我国的少数民族。西方民族学通过翻译,早在1903年就传入我国。但当时是以“民种学”、“人种学”、“人类学”之名出现的。直到1926年,蔡元培发表了《说民族学》一文,才第一次使用“民族学”一词。以后蔡氏又写了《社会学与民族学之关系》、《民族学上之进化观》,逐渐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重视。《说民族学》一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民族学的字源,  相似文献   

2.
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于汉语“民族”一词的起源 ,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是梁启超从日文中借引过来的。梁氏 1 899年所著之《东籍月旦》中 ,出现了“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民族竞争”等术语 ,这是汉语“民族”一词的最早来源。① 第二种观点认为 ,中国古代虽有“族类”、“邦族”、“国族”、“部族”、“种族”等词语 ,但汉语“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 1 882年王韬所著之《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② 第三种观点认为 ,汉语“民族”一词的出现时间为 1 9世纪后半叶 ,而其普遍使用是 1 90 3年梁启超将瑞…  相似文献   

3.
在民族研究领域里,ethnicity是一个比较晚出的术语,我们一般将其译作“民族性”。这个词在《牛津大词典》1933年版中尚未出现,在该词典的1972年补遗本中才予收录。据词条介绍,该词是D·赖斯曼于1953年首次使用的,作“异教:异教徒的迷信”解。1966年Random House出版的《英语词典》,乃至《美国英语传统词典》1969年版均未见有该词。后者的1973年版才收进该词,并释义为:1·某一特殊民族集团属有的状态;2·民族自豪。从罕用的“异教徒的迷信”到民族集团的主客观状态,说明ethnicity这  相似文献   

4.
民族性(ethnicity)一词看来是个新术语。我们所使用的含义为民族集团的性质或特点的民族性一词,在1933年出版的《牛津字典》中是没有的,但在1972年的补遗本中收录了该词,词条中记载大卫·瑞斯曼于1953年首次使用了该词。民族性一词也见于1961年第3版的《新韦氏国际英语大辞典》。1973年出版的《美国传统英语辞典》也收录了该词,将其解释为:“1.某一特定的民族集团的状况;2.民族自尊心。”由此可见,民族性一词的含义是在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的人口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在我国习惯上就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那么,“少数民族”一词在我国何时出现?我党历史上这一概念的使用情况如何?众所周知,“民族”一词在我国被广泛使用已有不短的历史。至少可以说19世纪后半期开始引进、使用“民族”一词了,同时出现了与“民族”一词有关的新概念,如民族运动、民族自  相似文献   

6.
汉文“民族”一词的出现及其初期使用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讨论民族概念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汉文“民族”一词的涵义是什么?何时出现于中国?应用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已经讨论了很长时期,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对汉文“民族”一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和使用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为了求得指教和提供一点参考,我们把汉文“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分为“开始使用”和“开始普遍使用”两个时期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一词的起源现在还没有搞得很清楚。第一个说法,认为它是在布拉格进行了一次有关波希米亚和非波希米亚民族的宗教与经院哲学的辩论之后,而出现在于1409年建立的莱比锡大学里的。当时使用“民族主义”一词是有严格的含义的,指的是为保卫莱比锡大学教授中四“民族”之一的同胞们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一种联合。据胡伯纳于1704年编著的《标准辞典》所说,“民族主义”一词在十七世纪是被禁止使用的。另一个说法,认为“民族主义”一词首先出现于赫德对“有益的”民族引进和“过度的”  相似文献   

8.
“五色四夷”这一词是从十三世纪下半叶或从十四世纪上半叶开始在蒙文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因为,《蒙古秘史》中不见此词,而在《白史》中首次使用了。  相似文献   

9.
一、近年来关于“瓯脱”一词的讨论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了何星亮的《匈奴语试释》,其中第十七个词是“瓯脱”,作者认为此词译自匈奴语中与哈萨克语[(?)]同源的词,其词义为“住所”、“定居地”。近年来,《民族研究》杂志上又发表了几篇关于“瓯脱”的论文,有刘文性的《“瓯脱”释》(1985年第2期),张云的《“瓯脱”考述》(1987年第三期)。因为“瓯脱”一词不是汉语固有语词,所以存在原意不明的问题。《民族研究》的两篇文章介绍了历代及现代学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国内外,人们对民族历史和民族起源问题给予很大注意,甚至在民族学中出现了新的分科,诸如民族史学、民族植物学、民族动物学等。对“民族”这个词也开始给予不少研究。尽管在“民族志”和“民族学”两个名称中都含有这个希腊词的成分,意指人民、群体、氏族特征,但是民族学者在过去谁也没有对这个词的确切内涵给予注意。这个词只在学科称谓中使用,而且往往有所区别:(民族志)指对各民族的描述,(民族学)指对各民族一  相似文献   

11.
如果你在《不列颠百科全书》或《美利坚百科全书》中寻找 nation(民族)一词,你会发现,两部百科全书都有 Nation Carry Amalia(ne Moéore 1846—1911)这样一条。这是一位美国妇女,她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被称为“禁酒运动的倡导者”,而在《美利坚百科全书》中则是“禁酒运动的鼓动者”。然而,两部百科全书都没有 nation 一词,只有名词 nationalism(民族主义)、nationality(民族成分、国籍)和形容词 national(民族的)。  相似文献   

12.
理论广角     
《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应尽快出台寻找对策突破障碍刘大友在《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刊于《民族研究》)一文中分析指出:现行的一些文件里用“聚居”、“散居”、“杂居”三个词来概括民族分布特点,其实这种说法不是科学的法定概念。“聚居”一词如...  相似文献   

13.
知识荟萃     
“醍醐”是何物? 醍醐即现在的酥油。唐·苏恭《唐本草》中说:“醍醐出酥中,乃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抨炼,贮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时至今天,我国牧区的少数民族牧民用手工操作提取酥油,仍然沿用这个传统的方法。“醍醐”一词,有个演变的过程,元代才开始叫“酥油”。元代宫廷食医忽思慧在其《饮膳正要》卷二“马思哥油”一条中曾记述酥油的提取方法说:“取净奶子,不住手用阿赤(系打油木器)打,取浮油者为思马哥油,今亦云曰酥油”。不过在当时“醒醐”、“酥油”两词并用不悖,直到清代以后,在饮馔之类的书籍中就很少提到“醍醐”一词,而逐渐被“酥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民族”一词的概念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十年代,我国史学界曾就汉民族的形成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但因大家对“民族”一词的概念理解不一致,结果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六十年代初,史学界又开展了关于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问题的大讨论,讨论中同样反映出由于对“民族”一词的概念分歧而引起的混乱。1963年,林耀华先生在《历史研究》第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民族”一词的  相似文献   

15.
俄文中的зтнография和зтнология是зтнос(民族)的两个派生词。《大俄汉词典》中的有关词条一方面对这两个词的词义加以区分,分别译为“民族志”和“民族学”;另一方面又将这两个词混而为一,都译为“民族学”。(《大俄汉词典》第2612页,1986年版)在《民族与民族学》  相似文献   

16.
民族概念的含义与民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民族概念的含混性和模糊性 研究民族的人都知道,“民”与“族”这两个词汇,分别指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在古汉语和我国的历史典籍中,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合成“民族”一词广为使用,并专指现在意义的民族,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从日本传入后开始的,而且是和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资产阶  相似文献   

17.
一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下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赫尼哪呀赫尼哪……听到这首歌,总会让你想起我们的民族——生活在东北边陲世代以渔猎为生、我国唯一使用狗拉雪橇的赫哲人。我们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仅有1782人。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留下了我们祖先创业的足迹。“赫哲”一词含有“下游”或“东方”之意,最早见于《清实录》一书中。赫哲人自称“那贝”、“那尼卧”、“那奈”,即“本地人”、“土著人”的意思。我们赫哲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历史悠久。据考证,赫哲古人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在三江一带繁衍生息。汉文史籍上有对赫哲人的记载,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称呼,只是到清朝时才统称“赫哲族”的。我们民族共有20多个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少数民族"一词的出现及使用情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现有五十六个民族,除汉族以外还有五十五个兄弟民族."由于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的人口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在我国习惯上就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少数民族."(《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那么,"少数民族"一词在我国何时出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一词的使用情况如何?"少数民族"一词开始使用时所含之意,所指范围情况如何?我们根据现在所了解到的材料,对这些问题以及有关的一些问题作一些介绍,并谈些粗浅的看法.众所周知,"民族"一词在我国被广泛使用已有不短的历史.根据现在民族理论学术界  相似文献   

19.
“长征”一词,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据中央档案馆梁慧荣的考证,“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  相似文献   

20.
“土司”一词究竟如何界定,学界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将“土司”一词在明、清两朝的演变细细梳理一番,则“土司”一词在不同时期的所指亦有脉络可寻.嘉靖时期“土司”一词刚刚从“土官”一词中衍生出来,使用次数很少,是明朝以来民间对于兵部或吏部所管辖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土官机构或首领约定俗成的泛称.万历至明末,“土司”一词开始普及,其所指与嘉靖年间大体相当,但也有个别例外.清朝以来,“土司”一词普遍泛化,往往与“土官”一词混用.无论是文职土官,还是武职土官,亦或藏族、维吾尔族部落首领均可称为“土司”.由此导致在《大清会典》中,吏部既管辖文职土官,也管辖文职土司;同样兵部既管辖武职土官,也管辖武职土司.清代“土官”、“土司”两词虽可混用,但吏部与兵部的管辖职责却是清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