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现代文化建设,需要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区别“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对于把握文化传统的精髓,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传统的“传”与“变”是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前提。使传统服从现实、更新传统是解决现实与文化传统的矛盾,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本途径。现代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文化的再创造,既不是抛弃传统,也不是照搬传统,而是融汇古今,再塑现代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地大物博,早以埋下南北文化不同的种子;在南北朝分而治之后,南北文化的地域特色不断趋于凸显。《北史》《隋书》论南北文章、学术的不同宗尚,明代董其昌论画分“南北二宗”,徐渭论曲分“南曲北调”,清代阮元、包世臣、刘熙载、康有为论书分南北派,梁启超总结、纵论“中国地理”决定的南北文化、艺术之“大势”,等等,形成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南北文化特色论,对于当下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两者应当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以克服自己的短处。文化的多样性是不同民族思维多样性的一种体现,每个民族都有用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进行思想的权利,正如每个人有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想的权利一样。因此,那种认为某个民族的文化“优越”,而另一些民族的文化“低级”,从而主张用“优越”民族的文化来取消或代替其他民族的文化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  相似文献   

4.
“徐庾体”是诗文并指的文体概念,它一定程度地促进和激励了庾信文学创作上的艺术追求,客观上奠定了庾信“集六朝之大成”之文学史地位的基础。“徐庾体”的创作规范养成了庾信深厚的艺术底蕴,所以,当庾信的生活环境、思想感情发生变化时,他才能创作出撼动江关的暮年之作,才能成功地将北方的文学风格融入自己原有的南朝文学风格中,使它们相得益彰,从而创造出使后代人推崇备至、影响深远的作品。这样,庾信则又由于“徐庾体”奠基之功,使他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造成超越“徐庾体”的事实:集六朝之大成,启唐人之先鞭。  相似文献   

5.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精神“文化”的时代。一个有精神“文化”追求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很优秀的民族。一所有精神“文化”追求的学校,一定能成为一所优秀的学校。不少教育专家深有感触地说“办学校办的就是一种氛围”,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1)“天人合一”的精神;(2)“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精神。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文化已成为56个亚文化层构成的稳定结构,这一稳态结构的最终成型,是和每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聚合过程中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的。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亚文化层的土家族文化也经历了由“清江巴人文化”、“巴国巴人文化”、“前土司时期的领主文化”、“土司文化”到清“改土归流”至1949年的“土家族文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存在着被同化的危险。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民族文化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文章就如何在融合的趋势中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保持个性,如何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声名远播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第一,积极应对,主动出击。第二,适度准入,保持本色。第三,兼收并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重要战略,其构想及实施所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沿线国家具有千百年来民族文化交融和认同的深厚基础。民族文化通过影响相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内容并最终对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既存在“异质性”,也存在“同质性”。民族文化“异质性”赋予产品的差异化促进国际贸易的产生并形成强大竞争力,民族文化“同质性”形成的民族文化禀赋优势有利于国际贸易“网络效应”的形成并强化国际贸易关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族文化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力,是对经济方面“劣势”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都安瑶族自治县紧紧闹绕“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全力打造布努瑶密洛陀等民族文化,全面弘扬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推进了全县文化“软实力”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参照史登(H.H.Stem)等人类学家对“广义的文化”的分解,可以将“物质”、“制度”和“观念”作为检视民族法文化体系的一般分类。通过对既存的民族法律文化进行具体分析,来确证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究竟有无价值,如何实现这些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族审美文化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少数民族中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现象。蒙古族的审美文化资源博大丰厚,它深系着蒙古民族的文化之根,同时兼具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质的双重性。对民族艺术“自足性”的辩证观点将有利于关于民族艺术未来的探索,既不能简单地实现“与世界接轨”,也不能单纯地在“保护”中“返璞归真”。民族艺术的出路在于批判地继承本民族的审美文化资源并以博大的胸襟吸收世界文化营养,创造具有新的民族个性和现代气派的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民族“文化血型”的研究正是为探讨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同时也有助于超前探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民族问题。作者第一次提出“文化血型”这个理论概念,同时提出民族未来学概念。认为随着现代化的进行,“民族未来学”将深入探讨“民族结构”和民族“文化血型”等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族语言文化的心理探析肖丽萍,刘应捷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最典型的特征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手段与工具,积淀着民族历史文化中物质、制度、心理等各个层面的特点,“它又象一副隐形眼镜,规范着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模式,规范着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①并且在民族文化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6.
习语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结晶,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它反映在民族成员的伦理观、宗教观等各个方面。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在习语翻译时应克服定势思维倾向,应持文化相对论的态度。对习语中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就是要对文化差异认可和认同,实现跨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西魏北周时期是先唐关陇诗创作最多的时段,而庾信、王褒是西魏北周关陇诗创作最多者,入关以后的诗作又是二人实现南北诗风交融的尝试,对南北诗风的融合具有极大的推动性。本文对庾信、王褒关陇诗进行梳理考索,为全面研究北朝关陇诗以及南北诗风融合等问题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辞格是一个民族基于自己的语言特质和文化心理造就,而被历史重复固化的形式系统,无疑会折射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拟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学思想的角度探讨倒反修辞格在大中国汉语语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温柔敦厚性”“奇正互转性”“现实批判性”三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畏兀儿文化与蒙古汗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建了规模空前的游牧国家——蒙古汗国。自此时起直到公元1368年元顺帝退出大都、北归朔漠,正是蒙古民族广泛吸收外来文化,飞跃发展的历史时期。早在蒙古兴起以前,畏兀儿已在天山南北一带创造出高度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史学界称之为“别失八里——哈刺和卓文明”。蒙古初兴的蒙古汗国时期,从外部输入的主要是畏兀儿文化,这对于蒙古民族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素质的提高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本文对此试作探讨,以图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各个民族文化的汇集交融是促成中华民族统一性与不可分割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和社会习俗等,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具体到镇江的地域文化来说,它不同于周边地区南京的“金陵文化”,苏锡常的“吴文化”和扬州的“维扬文化”,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如历史悠久、南北兼容、东西并蓄、宗教多元、文武兼备和隐士文化等等。由于镇江位于长江和江南运河的交汇处,因而,也是长江文明和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