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商英根据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而排佛的行为,认为欧阳修“好名而欺心”,其实,细读《六一居士传》就可以发现:“六一一居士”之“居士”一词含义并非佛教用语中“居士”的含义,而是隐居不仕之意.另有人认为欧阳修主张排佛与为幼子命名为“僧哥”(“和尚”)的行为是互相矛盾的.关于这一点可以考察民俗来解释,因为民俗中自古就有以贱命为名,取其好养活之意.可以说,欧阳修并非“好名而欺心”,其佛教观一直到晚年都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具有自传性质的书序.开创了我国古代传、序结合的自传创作方式。在人称、叙事等各个方面都对后人的自传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则是隐士自传的开山之作。二者对我国古代自传文学的发展都有“开源启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元稹的《莺莺传》是崔张故事的首创。在此之后,文人、民间艺人不断据此进行了各种文体的改编。从社会角度而言,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符合了民众的审美情趣,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以致于人们往往忘记了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评述《莺莺传》的审美价值并力图分析其形成与“王西厢”不同审美感受的原因。《莺莺传》是个凄丽的爱情悲剧,“王西厢”是个大团圆的喜剧故事。它们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具有不相上下的审美价值,从而,也能看出文学审美因时代变迁而衍生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史记》人物传记的历史叙事为中国叙事文学提供了叙事元模式这个理念出发,探讨了《史记》在叙事时序、叙事速度上对《水浒传》的影响,并认为《水浒传》继承和发展了《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单传、合传及附传三种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5.
王军君 《理论界》2010,(10):129-132
从2006年起,作家王蒙每年推出一部自传,至今已成"自传三部曲",其中《王蒙自传2·大块文章》在全传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块文章》的较为详细的解读来阐述该传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一,"讲真话"是《大块文章》的灵魂所在;其二,以作家的视角和作家自传的形式,藉个人十年(1978—1988)文学和生命经历的回顾与书写来反思和审视整个1980年代中国思想和文学的状况,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对“富贵之乐”与“山林之乐”的分辨和讨论在宋代成为士大夫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一话题既与“富贵”、“山林”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学体式和风格有关,也和北宋士大夫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处世心态相联系.欧阳修对“富贵之乐”与“山林之乐”的论述在宋人中较有代表性,欧阳修对二者的基本态度影响到其文学创作风格.“富贵山林,两得其趣”的人生追求和“六一风神”的独特审美内涵之间有着内在一致.这种关联较为典型地反映出北宋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士大夫阶层的独特价值取向和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史记》《汉书》叙事形态是古代史传叙事的典范,数术叙事传承了《左传》的神秘化特征,是数术文化氛围昌盛的时代背景下,在史传文学领域中的映照。《史记》《汉书》数术叙事的神秘化特点,客观上形成了作品叙事的意象化思维,这种意象性表达方式在《史记》《汉书》的数术叙事过程中,蕴含了古代数术文化与文学结合体现出的修辞意蕴,并构成了叙事寓论断和刻画人物言简意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具有自传性质的书序,开创了我国古代传、序结合的自传创作方式.在人称、叙事等各个方面都对后人的自传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则是隐士自传的开山之作.二者对我国古代自传文学的发展都有"开源启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史传文学对中国小说文体的影响在以往的论述中被奉为圭臬,因而小说文体本身的特性往往在这种强调下被悬置.本文以虚构性为前提界定《桃花源记》作为小说文本,论证其在传统叙事模式基础上,采用了独特的限知视角、倒错时间和诗意背景,从而构成不同于史传的小说审美特性真实性、惊奇、双重语境、移步换景.这种创格出现在小说创作主体的群体尚未自觉的魏晋“前史时期;’,体现了中国小说叙事多元性的潜在因子.  相似文献   

10.
《西昆酬唱集》是适应宋初崇文环境所生成的一部唱和诗集,它不仅是北宋崇文环境下文学转型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北宋文人集体理性精神觉醒的开端。不论是从文化转型的角度,还是文学变革的层面,《西昆酬唱集》无疑是推动北宋文人化进程,以及宋型文化与文学范式确立的经典范本。对《西昆酬唱集》文本生成背景与意义的探讨,是深入把握文本与历史、文化之间多维关系的基本前提与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