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不同于传统城镇化模式的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其顺利推进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制度支撑。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还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涉及土地流转、户籍、就业、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产业政策等多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创新的总体架构是"三线、双环、多元",即以政府、企业与民众三大主体为主线,内环制度创新与外环制度创新相结合,推动制度创新多元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和任务是建立规范的多级土地流转市场体系、统一流动的户籍制度、城乡统筹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牢牢把握体制改革这一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诗经》主要反映的是我国西周的社会人文等情况。从《豳风·七月》 ,《小雅·楚茨》、《小雅·信南山》、《小雅·甫田》、《小雅·大田》以及《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农事诗中可以看到我国西周的土地制度———走向封建化的土地国有制度 ,有公田与私田之分的井田制  相似文献   

3.
4.
正"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诗一般的语句,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明确要求。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新型城镇化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如何协调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走集约、环保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1985,(3)
<正> 山东大学兼任教授赵俪生同志所著的《中国土地制度史》一书,最近将在齐鲁书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部,下部题名《讲稿》,为作者在兰州大学讲课时使用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剧增、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就是以人为核心、与现代农业相辅相成并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特征的城镇化。山西城镇化建设在改善市政公用设施、提高公共服务功能、注重优化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为此,山西应充分利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在完善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强化土地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为加快山西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体制环境,提供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7.
由周治平教授、陈章喜同志合著《城市土地经济运行》一书,已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广东省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并参照国外有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我国城市土地经济运行,是一部理论结合实际的专著。内容包括十章和两篇附录。第1至3章,对城市土地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目标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创新,要优化城乡户籍制度;要推动就业保障制度改革;要探索住房保障制度改革;要推动农民工子女公平享受教育制度;要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加快财税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业已出台的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见构成了以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主的政策框架.新型城镇化作为承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承接体,自然成为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应着重处理好引领与协调、与主导、与基础、与基点等8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以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西现行的户籍、土地、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城镇化管理相关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通过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以市场配置为核心的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构建以形成合理布局和分工明确的城镇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开发合作为重点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镇建管体制机制等创新途径突破制度障碍,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四川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研究》,是四川省社科院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学研究所承担的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课题的系列成果之一。该书由都淦主编,共23万字。 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是我国全体劳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基本途径,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是我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渠道,以土地为支撑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弊端和风险开始显现。在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及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健全集体建设用地融资机制有助于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建设,避免征地模式造成的种种弊端,同时可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其中,集体建设用地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土地债券两种模式对融资平台的构建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国家针对全球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和国家粮食战略安全问题进行的战略规划。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对于保障区域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农地制度变迁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紧密相关,粮食核心区建设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增强土地大范围、跨行业流转,充分盘活土地要素资源。本文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和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关系,并在对核心区农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土地流转及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5.
新疆农村自1984年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和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集体经济内部生产劳动组织形式的自我完善,是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和目前生产力水平的,必须继续保持稳定不变。这种双层经营结合的程度和形式,有一个完善、发展、提高的过程,取决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集体经济实力和组织管理水平,一般来说,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松散结合阶段,以家庭经营为主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的结合比较松散。二是完善结合阶段,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家庭经营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但存在着城乡发展互斥、失地农民生计困境和环保压力等不包容问题,制约着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建立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包容性发展制度,构建市场调配、政府监管、社会参与的多维发展体系,形成包含总体模式、实施模式和保障模式"三位一体"的包容性发展创新模式,从而有效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走访7个典型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调查了50多个社区,研究发现,制度资本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高效包容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同时,还发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建设中的投融资体制以及企业制度等五方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文章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场以人为中心,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全面转型,包含着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高效包容、制度经营与制度资本更新。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同时文章还从制度创新角度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 创新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精神,是企业最重要的动力,也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技术创新常常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但是,对于企业,比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管理的创新。道理很简单,技术可以交易,也即是可以转移的,但是,管理是组织的特征,是不可以转移的,除非你把整个企业购买。因此,管理的不断创新才是企业真正的并且是可以保持的竞争力。但是,对于一些企业,管理创新也许只是某个决策者一个偶然的灵感。然而,管理创新的过程必须是可控的,才能成为企业的持续的竞争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平凡研究员的新著《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决策》正是在这个企业最重要的问题上,探讨企业  相似文献   

19.
资源富集区主要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矿产资源蕴藏相对丰富、布局相对密集的区域,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破解难题的设计是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强大引擎。为全面深化改革,回应国家重大战略的要求,直击资源富集区全面转型问题,资源富集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进行结构转型,并对结构进行优化调适。结构调适在定位上,应是将供给侧改革作为重点;将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作为关键;将转变城镇化模式作为载体;将五大发展理念协同推进作为引领。在具体措施上,应包括抢抓"十三五"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机遇;整合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区域内外的一体化发展;加快人的城镇化进程等。  相似文献   

20.
国家的城市化战略从大都市的集中扩张转向了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就在于从社会公平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重新定义城市化.大都市集中化建设造成的不均衡发展问题不解决,整个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和公平问题也都难以解决.新型城镇化必须是一种城市空间逆集中化的过程.逆集中化并非逆城市化,而是从大都市轴心到城镇乡分形发展的转向:生活、服务、就业空间从集中、轴心化过程转向分散、自组织与链接共享生成的过程.空间的合理分形使中心城市在资源高效配置、引领科学发展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通过智能化的自相似组织进行分散合理配置.目前城市的集中化趋势仍然在继续,但分形发展的可能性和机会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