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戊戌政变之前,康有为的学术重心是考辨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对墨子的身份归属和定位便在其中。在他的视界中,墨子拥有三种身份,一是孔子三传弟子,二是先学孔子后叛孔子之道,三是与孔子争教。康有为对墨子的身份归属和定位均与孔子、孔教相关,也奠定了他对墨子的阐发和对墨子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老子与康有为理想社会思想异同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成 《船山学刊》2004,(2):62-65
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理想状态的典范,而康有为所建构的大同理想则是现代理想社会模式的代表。两者由于社会模式设计的不同,从而奠定了各自的理想目标,构建基础及本质内涵的不同,映射出康有为与老子在社会理想状态、现实批判及治理之道上的异同。康有为对老子社会理想的扬弃,凸现了两种理想社会模式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关注众多的先秦诸子,管子便是其中之一。康有为对管子的好感溢于言表,使管子成为为数不多的一再受到表扬而没被攻击、批判的人。与既推崇管子的思想,又羡慕《管子》的"文章"、"字眼"相一致,康有为对管子的思想多次提及并予以肯定,尤其是对管子的鬼神思想津津乐道。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康有为对管子的学派归属语焉不详,模糊不清,致使管子的身份始终悬而未决。管子的尴尬处境反映了康有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中国近代是尚法的时代,康有为并不完全排斥法,而是对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肯定"管、韩言法"并无敌意。另一方面,康有为断言法之严酷是不仁的体现,与民主背道而驰,故而没有像对待韩非那样将管子归入不仁之老学。与此同时,康有为关注管子,与他考辨先秦诸子的"学术源流"是为了论证"百家皆孔子之学"一脉相承。康有为对管子思想的诠释带有近代早期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审视中国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康有为对老子和墨子的看法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康有为的视界中,老、墨的学术身份和地位惊人相似,两人的具体思想内容却迥然相异,这使老、墨关系具有了多方面的可比性.其实,无论是他对老、墨的身份定位还是思想内容的比较均受制于其孔教现,可以视为孔教观的一部分,并且显示了有别于其他近代思想家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辅警身份定位和权责配置规定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芳 《理论界》2012,(11):101-103
我国辅警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它在社会公共安全的维护、警务工作效率的提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助推作用,但是辅警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辅警的辅助警力身份定位和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原则规定与其权责配置的具体规定之间存在逻辑矛盾,成为影响我国辅警存废及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亟需对我国辅警身份定位和权责配置规定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科所机构的所属类别是确定科研院所身份的重要依据,按照科研项目及其成果的分类,科所机构可分为公益(Ⅰ)、公益(Ⅱ)、公益(Ⅲ)和公益(Ⅳ)等四类转制科研院所大多数属于公益(Ⅲ)和公益(Ⅳ)两类.因此,转制科研院所的事业身份不宜取消.  相似文献   

7.
刘师培对"古文伪经说"的驳难主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从梳理今古文经的关系入手,阐发自己的看法;二是以<左传>研究为核心,批驳今文学家的说法.整体而言,驳难确在某些方面击中了要害,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中发挥了应有作用.但这一驳难毕竟是在传统领域中进行,缺乏经学以外的现代学术资源的介入,加之受制于双方固有的学术门户,所以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作为近代维新派的重要人物和追寻民主的先驱,其民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康有为的民权思想的确立基础是平等思想和立宪制度,其实现条件是中央设议院和地方自治,其最终归宿是建立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9.
谢丽萍  郭台辉 《文史哲》2022,(3):154-164+168
近代中国政治身份的观念构建,可以通过与“民”相关的概念集群来考察。既定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研究主要基于外来观念框架,只关注“国民/公民”作为政治身份构建的基本概念;而“天民”作为本土性的身份概念,更富有传统伦理层面的基础性意义,为晚清士人熟知却被后人所忽略。其实,在康有为对“大同至公”理念的论述中,“天民”与“国民/公民”只是同一身份观念的不同表述,天民观念以男女夫妇为逻辑起点,依照人伦秩序逐层展开“独立”与“平等”的价值讨论:“独立”运用于“人道”语境,并非论及个体理性,而是重申合乎公理的“人欲”;“平等”运用于“人伦”语境,并非讨论自然权利,而是抹平等级差异的家国天下关系重构,由此呈现的逻辑顺位是,“民”首先是道德主体,其次才是政治主体。以康有为的“天民”论述为中心,回到晚清政治反思与伦理重塑的问题域,发见近代政治身份观念构建过程中的伦理基础,及其在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自有其必要。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的政治思想研究较为深透,而对其科技思想的研究则不够充分,本文则是对康有为科技思想研究的专文。文章认为,康有为的科技思想是他丰富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科学的重要性,尖锐地指出了中国国弱民穷是由于科技落后造成的,并就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传统乃至教育体制等方面分析了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康有为还提出了发展科技的具体主张:设立学会以开风气;大译西书,创办报刊,以使科技思想深入人心;开办博物院和型图馆以开民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为我用。康有为的科技思想在中国的科学发展史上应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将孔子奉为中国的教主,孔教的称谓既表明孔子是宗教家,又表明孔子是教育家。在这个前提下,他对孔子的教育方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宗旨予以探究,从不同角度共同展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康有为来说,正如教育家是孔子是教主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样,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认定孔子是教育家并阐发孔子教育思想者并非康有为一人,在孔子是教主的前提下发掘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康有为的显著特征,也正是这一点拉开了康有为与同样认定孔子是教育家的梁启超、章炳麟等其他近代哲学家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孙健 《兰州学刊》2008,(6):124-126
为挽救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困局,康有为主张向资本主义学习,推进中国由农业国变革为工业国,并提出了具体的纲领目标和实施方案,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但在当时缺乏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的背景下,其美好的设想不可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哲学以元为体,以仁为宗,仁、心、元三位一体;又以法身、性海释心性,以天欲人理颠覆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从而张扬出浓郁的自我主体精神和对人人独立,人人平等,人人自主,人人不相侵犯,人人交相亲爱的人类之公理的强烈诉求,这无疑具有冲决九界网罗的思想解放的意义。然就其哲学思维的核心话题而言,它并未度越宋明理学心体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以中国学术传统为根本,吸收西方现代社会科学观念,在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中,明确坚持理性精神和实证原则,开展了兼具价值理想或人文主义精神的实证研究.在<实理公法全书>和<大同书>中,康有为以去界求同、促进社会进化的理想追求为目标,通过大量经验事实的考察与分析,阐述了具有建构论特点的制度社会学思想理论,开启了承继民族传统、立足本土根基并吸收西方学术思想的中国社会学传统.  相似文献   

15.
李可亭 《北方论丛》2008,4(2):99-102
钱玄同一方面受康有为经学思想很大的影响,对《新学伪经考》也多有誉美之辞,而另一方面二人所走的并不是一条同样的道路。可以说,康有为是近代的今文经学家,近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而钱玄同则不泥家派,超越今古又超越经学,是埋葬经学、变经学为史学的一个功臣。分析认识钱玄同对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承继与超越,对于认识康有为和钱玄同的经学思想,以及中国近代经学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思想体系中一以贯之的是其和谐理念:"以仁为本"的本体论奠定了宇宙万物和谐了的形上学基石;立足自然人性论,对人欲的讴歌使得人的身心完成了自我和谐;平等价值的诉求成为解决社会纷争,达到社会和谐的价值尺度;破除"九界"实现大同,从而为人类设计了和谐世界为归宿。由于近代中国救亡的时代主题使得康有为以平等压制了自由、以集体湮没了个体、以大同扼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和谐理想状态是多样性的统一,最终消"和"以归"同",其和谐思想陷入了重重困境。  相似文献   

17.
刘海鸥 《船山学刊》2005,(1):58-59,70
康有为的《大同书》以资产阶级天赋人权和平等观念为武器,对封建婚姻家庭伦理进行了全面地清算。但由于他本人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他对未来美好家庭伦理关系的大胆设想最终只能成为不可实现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8.
《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挖掘名著的寓义出发 ,对《老子》进行认真的解读 ,可发现其中的许多观点对当今的教育有启发和帮助作用。《老子》全文论及教育的并不多 ,但微言大义 ,字字珠玑 ,是促进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一剂催化良方。  相似文献   

19.
老子哲学固然有来自中原礼乐文化“礼崩乐败”后出现的天道自然宇宙论和以道自任的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因素,但就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看,楚巫文化传统在老子哲学里面占据重要的位置。无论就思考路径,还是概念符号的表达,老子哲学都脱不了楚巫文化的影响。老子的“道”包含着对楚巫文化与宗周礼乐文化的双重否定,他对道德真实内蕴、宇宙精神的追求,对淳朴和谐社会的向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显露出与先秦诸子全然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