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潮剧唱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受弋阳腔及昆腔的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潮剧的唱腔有区别于其他剧种的“调”,一般的调是指音阶,潮剧唱腔的调却是指一定的音阶组合。潮剧诸调包括[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锁南枝调]、[斗鹌鹑调]、[犯腔犯调]等。潮剧诸调唱腔特殊,演唱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
昆腔曾经是河南戏曲早期演员演唱的声腔之一,明清之际,昆曲家班在开封、商丘活动频繁,与河南地方声腔广泛交流融合,并对河南梆子(豫剧)的形成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昆曲在20世纪50年代仍在一些豫剧老艺人中口口相传。随着梆子声腔的成熟和深入人心,唱腔体式向单一板腔体发展,部分昆曲曲牌蜕化为伴奏音乐,在唢呐、笛子、胡琴曲牌中演奏,成豫剧音乐的一部分。因此,一方面要认识到昆曲在梆子腔形成过程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提供了"附生"的载体,另一方面也要对豫剧起源于昆曲的说法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昆腔渊源考     
作为南曲声腔之一的昆山腔,源于唐燕乐,由唐代的曲子经宋曲发展而来。其产生的时间最早可上溯到元末明初,《南词引正》以及其他诸多史料都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而魏良辅只是一个昆腔的改革者,虽然他为昆腔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潮汕地区民间音乐极为丰富。潮剧在历史发展中,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民间音乐,还体现出某些艺术创造性。这对当代的潮剧音乐创作也有重要启示。潮剧艺人的吸收、创造建立在他们对民间音乐的熟悉上,可以说对民间音乐的掌握已经达到"饱和"的艺术状态。潮剧艺人对潮汕民间音乐了然于心,才能够活学活用,根据剧情的需要,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从而促进潮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弋阳腔是明代戏曲中的四大声腔之一,形成于江西东部一带。其特点表现为:保留了徒歌与帮腔,出现了滚调,曲牌联套具有民间音乐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明代以来,弋阳腔流传到全国许多地方,并与当地的方言土语、民间腔调相结合,形成了川剧、湘剧、赣剧、婺剧、潮剧,安徽的四平腔、福建的闽剧、江苏的淮剧等许多新的地方剧种。  相似文献   

6.
郑燕欣 《南都学坛》2011,31(5):44-46
河南濒灭剧种中的曲牌体剧种有大弦戏、北调子、锣戏、羊羔戏、嗨子戏,保留着很多俗曲曲牌和音乐伴奏,多数源自于明代中原弦索俗曲,融合了高腔、青阳腔、昆腔、乱弹调、罗罗腔等剧种的曲牌、剧目及唱腔,具有风格比较一致、诸腔并存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7.
《陈三五娘》是流行于粤东潮汕、闽南泉厦漳及台湾等地闽南语方言区的一个民间爱情故事,戏曲搬演以潮剧、梨园戏为著。通过比较潮剧、梨园戏《陈三五娘》的音乐结构、人物唱腔和器乐曲牌等,探讨潮剧与梨园戏的音乐特色,发现潮剧《陈三五娘》的音乐与时俱进,偏于抒情;梨园戏的音乐固守传统,偏于古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而此正是两剧种"同源异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地区,并随华侨、华裔传播到欧洲、美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潮剧明代称为潮腔、潮调,清代初称为泉潮雅调,以后有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等称谓,建国以后统称为潮剧。潮剧源于宋元南戏,用潮州方言唱南北曲,兼收昆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梆子腔、皮黄腔等牌调及潮州歌册、歌谣、小调的唱腔,融汇变革。历代潮剧艺人和社会志士用智慧和血汗,浇灌成今天的艺术奇皅——潮剧。潮剧…  相似文献   

9.
潮剧孕育于潮汕文化,用潮州方言演唱、以潮州音乐伴奏.是极富潮汕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历史上,湖剧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目前的发展存在着城市戏院衰落、专业剧团困顿、乡里广场戏兴起的特点.今后的发展出路应以广场戏为主要依托,在潮剧的创作中,迎合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水平.为广大观众服务;不断提高剧目质量,实施精品战略:着力培养更多的优秀演员;并通过走出去扩展潮剧的发展空间,使潮剧能够进入长足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戏曲音乐若干基本概念界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腔为口中所唱 ,或为语音、乐音合一 ,或仅为乐音 (旋律 )。其使用单元为腔调 ,腔调族群为声腔。戏曲原指戏中之曲 ,后指唱曲之戏。戏中之曲初为南北曲 ,后逐渐扩大。南北曲的使用单位是曲牌。不同曲牌各有“特定样式” ,经文人规范的曲牌主要“特定”在文词格式而不在腔调。板式既指板眼形式 ,也常指“板腔”。“板腔体”强调以板式变化推动音乐展开 ,其音乐发挥胜过“曲牌体”。乱弹可泛指清代民间俗腔俗戏 ,也有种种狭义用法。现行“剧种”划分因“戏”、“曲 (腔 )”两种成分的交错而显得复杂 ,地方观念更对剧种划分有过很大影响。地方戏多属外来之戏“地方化” ,但该种地方化常不彻底。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戏剧创作存在着不同的走向,这导致了对历史文本与戏剧创作之间关系的重新评估,对史学与文艺学之间界限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戏曲网站是运用互联技术建构的关于戏曲和戏曲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的平台,是网上戏曲资源的集结点.网络兼容了戏曲资源的多种载体形式.网上戏曲文本信息的传播极大地方便了戏曲资料的阅读与研究.网上戏曲的音像传播,体现出网络对于戏曲电影、电视传播等形式强有力的整合作用.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得戏曲网民的声音成为网络戏曲资源的新亮点.互联网上的戏曲信息资源,内容广泛,数量巨大,但整体上庞杂无序,良莠不齐.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然而,与"昆曲"有关的一应称谓,诸如昆山腔、昆腔、昆剧等,长期以来在学术理论上存在着概念混淆、运用混乱的状况。故有"辩歧"之必要。  相似文献   

14.
从南戏到正字戏、白字戏——潮州戏剧形成轨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南戏在潮汕的活动已蔚然可观。宣德时期的南戏《金钗记》已"错用乡音",到嘉靖年间的《荔镜记》已变异为用闽南方音演唱的潮泉腔,万历年的《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戏剧的起始源头、发展脉络对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作了比较。接着 ,又从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政治体制、民族性、哲学思想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入手 ,对中国京剧的写意风格和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欧洲歌剧的写实风格和以音乐为中心的美学特点作了阐述和比较。  相似文献   

16.
掌坛师是傩堂戏的主要传承人,在当地社会中有多重身份:一是农民;二是处于“大神”与道士之间,广泛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巫师;三是多才多艺的民间艺术家.这种多重身份,使傩堂戏掌坛师在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索傩戏上土家花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异同关系。作者认为:傩戏、花灯共同生长在同一块土壤里,它们的文化传承和表现形式都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性。它们互相融汇,相得益彰,形成了两枝绚丽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以写实的方式保存了大量的海盐腔戏曲史料。这些资料涉及海盐腔的演出剧目、表演特点、组织经营方式与演员构成,以及戏剧的功能等多个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戏剧学研究价值。本文以小说中保存的海盐腔戏曲史料为切入点,探析明代戏曲中海盐腔盛行的状况和发展流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代伟人孙中山,为了反清革命事业奔走呼号、鞠躬尽瘁.在他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中,与戏曲和戏曲艺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把戏曲作为启蒙民众、宣传革命的有力武器,而且激励戏曲艺人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之中,对他们以实际行动谱写一曲启蒙与救亡的凯歌这种壮举更是褒奖有加.  相似文献   

20.
韵白,就是用中州韵语音念的说白。在昆剧和京剧界难度最大。通过对昆剧和京剧韵白声调及变化规律的比较,发现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笔者认为这与京剧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