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的现代化应是在中华文化背景下的现代化,只有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和现代化才会有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只有建立高度发达的具有中国特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的中华新文化,才是中华文化复兴和现代化的方向,才是中国现代化成功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在不断的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又存在超前的现象;既具有永恒性、连续性的一面,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了解了中华文化的这些特性,我们就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继承与开新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3.
试论全球化下的中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下文化表现出新特征,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文化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全球文化价值共识、价值共享趋向愈加明显,中华文化的创新面临文化现代化、“文化失语”以及文化产业弱势的重大课题。因此,中华文化创新的突破口是国家文化创新,关键是文化观念的更新,而文化思想学术的创新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骆玉安 《殷都学刊》2007,(2):153-156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三个基本内涵是对外文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中国在新时期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初步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处于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 2 1世纪 ,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席卷整个世界 ,它不仅已经并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 ,而且也已经并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 ,如何发展中华民族文化 ,使之既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又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这是新世纪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阐述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哲学思想精髓作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管理制度开展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和谐企业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化解员工思想情绪,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嘉璐 《文史哲》2004,(2):5-1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它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中华文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中华文化来源是多元的,商周以来,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并吸取周边各种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单凭自己的内部力量,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成长和细密化过程中各种学术异彩纷呈,并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异质文化。20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封闭消沉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民族的文化自觉决定着文化走向和建设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当前,应该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鼓励发展雅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好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8.
国学经过20世纪初期的提倡,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但这仅是表面的昌盛。国学传播所要达到的提升国民素养、启迪人生智慧、传承文化精华的目标并没有达到。笔者认为,现在的国学传播,既不能抱残守缺,也不能全盘西化,而是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切实关注现代人面临的世界及其所希求解决的现实问题,因而,国学的传播需要在汲取古典中国文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充分重视近现代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凝练出具有时代意义和创新色彩的新国学。  相似文献   

9.
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立场,是深化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至今而未曾中断,其关键在于承载中华儿女身份认同和安身立命之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经天下分合和朝代兴衰而历久弥坚,始终坚守着自身的主体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既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本体现,同时也是守护这种主体性的内在要求。在近代以来文明蒙尘的危机中,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种“双向奔赴”式的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而且使中华文化成为现代的,最终产生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既塑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切实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张敏 《理论界》2008,2(4):157-158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赋予了中华文化以鲜明的先进性和丰富的时代性,是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当代发展的新形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戏曲传承与创新问题,目前业界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如过分强调模仿,缺乏逻辑思维;惧怕引进新元素,反对创新努力;漠视观众需求,违背艺术规律。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崇古思维、农业思维和江湖思维是戏曲创新面临困境的思想根源。对于戏曲传承与创新,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动态传承祖先文化,辩证看待传承与创新;以开放心态重视观众需求,促进艺术融合;以史为鉴,尊重艺术规律,推动创新;解放思想,以包容心态促进戏曲评论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基于一定的文化资源不断进行新的创意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工业化、产业化和全球化几个阶段,具有文化性、创意性、高素质人才性、大众化和高附加值等特征,呈现出产业地位主体化、产业空间国际化和产业形态数字化等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一系列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张汉青文集》,汇总了张汉青同志近半个世纪来的主要作品。“文如其人”,近百万字丰富多彩的华章,反映了张汉青同志既是战士又是作家、既是领导又是学者、既是“官员”又是“平民”的多层次、多向度的人生阅历。本文仅从他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创新,谈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4.
关于工程和工程创新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伯聪 《北方论丛》2008,1(2):103-108
立足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简要地论述了认识工程的"全要素"观点和"全过程"的观点。绝不能简单地把工程看做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单纯应用,工程活动的"灵魂"是具有"唯一性"和"当时当地"的"独特个性"。对比和分析了科学发现活动只承认"第一"和工程项目具有"唯一"性的关系和区别,分析了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的"工程活动具有创新性"与作为一个"现实评价论要求"的工程活动的"创新性"的关系和区别。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5.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现代诠释和必要改造。要在批判中继承 ,在继承中发扬 ,在发扬中创新 ,在创新中获得新生 ,找到传统与现代接轨的契合点 ,使之获得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具体形态 ,为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和合”“德治”“法治”“民本”“廉政”等诸多与依法治国相契合的本土性资源。新时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充分挖掘和传承传统法律精华,汲取现代法治建设的原生力量;合理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文明,激发传统法律创新活力;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法律话语体系,提升法治影响力。将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意蕴内化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主动精神,外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围绕对改革问题的认识 ,从哲学思维上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为何改 ,主要回答改革的必要性及相关的理论依据问题 ;二是改什么 ,即要搞清楚改革的范围、对象与内容 ,这是不容含糊的问题 ;三是如何改 ,也就是改革的具体措施、步骤与方法等问题。这三个方面密切联系 ,其中“改什么”是核心问题 ,这关系到改革的性质。对它的不同回答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方向与结果。作者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些理论分析 ,从宏观把握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孝道是人类独有而永恒的行为,是人类独有而永恒的伦理。在地球村里,中华孝道源远流长,备受各国尊崇。在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孝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重建阅读文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宪指出,在视觉文化的蓬勃发展进程中,似乎有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那便是图像对文字的"征服"。我们应该关注视觉文化强势所造成的阅读文化困境,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立场,重建阅读文化,培育阅读文化。金元浦指出,新世纪的视觉文化转向是在当代高新科技的基础上发生的人类划时代的媒介革命的表征,具有建构的后现代性。当代视觉文化遇到的最具前设性的问题是语言文字与图像的关系问题。倪伟指出,视觉文化的核心是探讨与"看"的实践相关的种种问题。"看"的方式根本就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产物。视觉文化研究应抓住中国的现代性经验不放,在融会各种进步思想的基础上,突入深广的社会历史领域,展开批判性的清理和重建工作。曾军指出,20世纪西方文化理论思潮为观看研究提供了意向主义、构成主义和"现实主义"三种路径,但各有研究的困境:意向主义思路对理想观看的描述性分析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构成主义思路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主体"的有意忽略;而在"现实主义"思路中,无论是批判理论还是视听统计,关注的其实都是将观者定位为被动性的前提之上的"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向东南亚迁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华侨向华人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传承和发生变异的过程。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的复兴仍然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