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伦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关照着人们的价值世界和道德生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是当代伦理学建设的重要环节。话语体系与伦理学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话语体系为伦理学提供基本语境、交往基础和权力支撑。我国现有伦理学话语没有融入民族话语体系之中,显现出解释力的薄弱,缺乏国际对话权。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必须要基于民族继承塑造伦理话语体系的中国气质,基于学术整合坚定伦理学话语体系的中国立场,基于全球视野搭建伦理话语体系的中国平台。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价值引导与道德规范功能。建设中国伦理学无疑是我国当代伦理学者们应担负的历史使命。之所以要提出建设中国伦理学,是因为现有的伦理学表现出时代的滞后性,没有体现中国特色,缺乏中国态度。中国伦理学必须植根于中国道德土壤,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着眼于中国重大问题。构建中国伦理学,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传统伦理和西方伦理为参照,以学术、学科、话语三体系为抓手。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中国伦理学界是依照"伦理就是道德"的认知范式理解和把握伦理学的对象的,这实则是一种误解.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两个相互联系又存在重要区别的基本概念.伦理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道德属于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两者之间,伦理是本,道德是末,伦理是体,道德是用,道德因建构和维护一定的伦理关系而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形式,因此"伦理就是道德"的流行看法是不正确的.伦理学应当以伦理与道德及其相互关系为对象,社会道德建设和人的道德修身都应当以构建与当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伦理关系为宗旨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主义荣辱观,溯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展流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凝练成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核的道德价值判断。"八荣八耻"的荣辱观,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道德取向,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探析其源流旨在深化道德认知、树立道德标杆、规范道德实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罗国杰先生以研究伦理思想史之心得,总结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结构模式、基本原则,融通古今中西建构了伦理学体系并形成德性论思想,推动了当代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他对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学术贡献在于:梳理中国伦理思想史之源流,总括其内容,提炼其精华,把握其精神,分析其特点,研究其方法,继承、弘扬与创新发展;以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为重要基础和立足点,广纳不同学术资源,创新发展,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和新德性论;以中国伦理思想史为重要价值资源,创新理论、传承文明、咨政育人,创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秉承弘道立德、躬行实践之古学传统和道德精神,立德、立功、立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罗先生贡献给学界的一份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蒋萍同志撰写的《诚信的伦理学分析》一书 ,最近已在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读后觉得作者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从伦理学的角度 ,深入地研究了当代中国的诚信现状和传统的诚信思想 ,系统地阐述了诚信的道德本质、道德结构和道德功能 ,并以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为支柱 ,力图构建诚信的社会体系。第一 ,以伦理学作视角诠释诚信的内涵和道德功能。作者认为 ,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 ,在东西方都受到重视。如果说 ,中国传统诚信观是因其农业文明的产物而成为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话 ,那么 ,发源于古希腊伦理学史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道德,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构成了其客观基础,这无疑是正确而深邃的。这对正确认识道德的终极根源、基本问题,对正确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功能,并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伦理学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性历史性地生成,并成为道德发展的主体直接动力。群体利己、个人利他作为"人的依赖"状态下人性的内核导致了"依附型"道德;"物的依赖"时期的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人性状态直接催生了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道德决不是一种完满的道德,人之个性自由发展的道德是其发展的方向。只有祛除深陷"经济人"与"道德人"范式而难以自拔的旧的人性窠臼,构建人性内在的良性张力,使主体真正发展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人",才能迎来人类道德理想的曙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道德哲学的高度,从哲学和道德社会史、中国社会史和医学社会史等视角,在全面系统回顾西方国家伦理学史和西方国家个人主义生命伦理学典范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在中国社会结构性转型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宏观社会处境下,历史分析中国道德哲学和儒释道生命伦理学的思想传统与面临的挑战,重点是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生命伦理学实践,首次明确系统提出中国特色"结构主义伦理学和结构主义生命伦理学"理论视角和伦理流派,并阐述结构主义伦理学与结构主义生命伦理学体系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范围内容、基本特点和结构性成因,尤其是结构主义生命伦理学对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涵义。同时简要讨论中国现阶段"以群体和行业为基础"的结构主义伦理学体系和道德文化。最后,文章依据结构主义伦理学的理论视角,提出中国医学职业精神建设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钢 《人文杂志》2001,46(4):149-154
创新是人的道德本性,是个人道德完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创新也是社会的善,创新中还包含了人类许多传统美德.确立创新为伦理学新范畴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不仅丰富了伦理学的道德范畴体系,也是构建当代中国伦理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为在创新问题上变单纯的技能培训为美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科学指导、党的自我革命的百年历史演变、发展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现实要求的三重逻辑而生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系列党建话语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建构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以"四个自我""两个伟大革命""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为基本内涵意蕴的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新时代构建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重要论述为指导、建立健全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体制机制、推动自我革命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一体化发展、加强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传播与交流等方面的路径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