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界很多同志认为,郭象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理由是:郭象是个“贵无论”者;郭氏哲学的最终归宿是“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而“玄冥”是最高本体的精神世界;郭象自然观中的“天”“理”“性”“命”是上帝之类的代名词。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下面简要地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郭象玄学通过对庄子逍遥义的全新阐释以及"独化于玄冥之境"的人生境界的建构深刻地影响了东晋士人的心态,为他们诗性人格的生成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郭象玄学对东晋士人诗性人格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以新逍遥义为基础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建构引导东晋士人在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同时,又能保持宁静淡泊、潇洒飘逸的名士风度;"独化于玄冥之境"的本体论命题使东晋士人在面对宇宙自然时追求与天地万物冥合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郭象伦理学的中心是"顺中以为常"的中道伦理观。郭象将世界存在的逻辑原点置于无因、自生、自在,用"玄冥之境"说明自己哲学体系的世界创生原点,由天与人关系的"自己而然"、性与命关系的"自得"、命与理关系的"所遇为命"而最终落实到人生的伦理原则,即"顺中为常"的"率性"之上。郭象伦理学思想以顺从中道为基点,充分吸纳庄子思想,在顺应自然的主旨之下,更加强调修养、领悟、实践等合乎自然中道的积极成分,其贯通天人、融彻形上学与伦理学的双重理论由此得以深刻展现。  相似文献   

4.
<正>郭象(252—312)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散见于《庄子注》。 对郭象《庄子注》的评价,除唐长孺先生肯定其“崇有”、“唯物”(见唐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之外,多数学者认为它属于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甚至讥之为“黑暗哲学”。他们说:郭象“并不崇有而恰恰是贵无”,郭象所说的“‘玄冥之境’其实就是无的别名”,“是一种神秘的、看不见、摸不到的精神境界”。有的还不顾时间先后,硬说郭象只是“表面上接过了、承袭了裴頠的崇有论”,只是为了“回答裴頠的挑战”来讲自己的哲学的。(这些观点参见某些中国哲学史教科书、某些关于郭象的评传、论文。) 本人认为,郭象长裴頠(267—300)十五、六岁,且史称其“少有才理,慕道好学,记志《老》、《庄》。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文士伟》,又见《晋书·郭象传》,《庚(山豆攵)传》),其思想形成,不可能在裴頠之后,其“无不能生有”、“万物自生”、“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理论决不是对裴頠的承袭。这个理论,怎么也不能说“是直接继承王弼的唯心主义本体论”。恰恰相反,应属于朴素唯物主义阵营。  相似文献   

5.
郭象其学说通过名教自然冥和说、独化自生论,以及自因、自为、自得、自有、自性说这三个方面来体现。独化自生经逻辑演化,自因、自为、自得、自有、自性而无待自造;无待自造而自然,自然而逍遥自由,成为郭象哲学的形而上本体。"玄冥之境"是郭象独化自生的价值理想境界,也是其终极境界。  相似文献   

6.
胡洁 《社会科学家》2012,(1):21-23,28
西方哲学对自然异质化的理解使得自然的独立性不得彰显,基于此自然观的自然美被视为低于艺术美的美学形态,在西方古典美学中长期受到忽略。随着近现代对人本主义的反思,自然的独立性、客观性开始被哲学家、美学家所关注,与此相应的自然美学、环境美学纷纷兴起中国传统思想核心就是"天人合一"。郭象提出的"独化"的概念,呈现一个彻底自主自性的物性世界观,为自然美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提供哲学基础。同时,"独化于玄冥之境"的命题,否定了对事物的传统认识论,极大地消解了审美过程中人类和自然的二分对立关系,为自然美的审美体验提供了独特的方式,给现代自然美思想的构建以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7.
<正> 郭象哲学的基点是什么?许多文章及教科书都曾论及,其中以“命”说、贵“无”说、“独化”说、“玄冥”的神秘境界说为基点,给郭象下唯心主义断语者居多,以崇“有”论为基点,下唯物主义结论的也有人在。本人读郭象《庄子注》有一些体会,愿提出来供同志们批评指正。《庄子注》主要论及了万物因何而生的问题,如何存在的问题,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的问题,还有与如上问题密切相关的物与自身、人与自身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郭象哲学的落脚点便显露了出来,它不是“命”和“无”,也不是“独化”和“玄冥”,而是“物”。  相似文献   

8.
庄子认为,万物间其实没有差异,差异只是人的"成心"所造成的假相,不过,庄子并未交代何为"成心"。这一"齐物"思想的逻辑系统尚不严密,因此,它很难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哲学。庄子后学认为,万物间确有差异,但只要能够各任其性,万物便在合于自然的意义上齐一。这一"齐物"思想具备了严密的逻辑系统,但庄子后学并未将这种思想冠以"齐物"之名,因此,从"齐物"哲学建构的角度而言,这种思想尚不具备哲学体系所应有的表达明确的特征。郭象受庄子后学"齐物"理路的启发,又合庄子的"逍遥""齐物"二义为一,而提出了一种"任性""齐物"思想,对于这种思想,郭象明确地用"齐物"加以命名。郭象的"齐物"思想既具备了严密的逻辑系统,又得以明确地表达和论证,庄学对"齐物"哲学的建构至郭象方得圆满。  相似文献   

9.
郭象是魏晋玄学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提出了"适性"而为的理论,他认为事物是"自生"的,每个事物的"性分"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每个事物只能顺自己的"性分"而为,而且也只用"适性"而为.郭象的"适性"而为思想中有很浓的万物一体境界,体现了万物相通相融,体现了事物间的一种共通感、一种责任、一种尊重和一种平等.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8-24
嵇康认为,无论养生抑或处世,都应该遵循人的自然属性,做到中庸调和,并以此为基础"越名教而任自然",以至万物齐一的无我之境。嵇康希冀构建以儒道互补为依托的至人境界,实现对有限个体生命的无限超越,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显然,嵇康的哲学思想一方面继承、调和并发展了道家和儒家"万物齐一"与"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在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解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也与当今的后现代主义生态观存在极大的精神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