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自2003年"非典"以后,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发布及反应-决策机制逐渐成为民众关注的话题.伴随着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以论坛、博客等为渠道的网络舆情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扮演了越发重要的角色.网络舆情的"双刃剑"效果让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调控促成公共危机事件的妥善解决,降低网络舆情的"负效果",增强网络舆情的"正效果";为完善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府决策形象,妥善处置公共危机事件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蒋明敏 《江西社会科学》2020,40(12):190-198
从情感视角来审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及治理,是网络舆情治理人本主义诉求的应然归宿。情感因素在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突发公共事件易于唤醒"社会记忆",某些情感和行动在人际间传染,泛政治化、"体制性归因"成为经常性策略,普遍的不同情建构网络戾气以及公共信任缺失建基后真相事件等,可能使舆情论争转向"群体极化"和网络暴力。有鉴于此,情感视域下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策略应当从"理念—手段—氛围—引导"四个维度着手,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创新"技术+心理"的治理手段,营造"公众贴心人"的氛围,完善"事实+价值"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5.
公共危机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公共危机事件所面对的传统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全新传播生态,剖析危机传播的若干特点和规律,特别是网络传播带来的舆情新问题,运用传播学和危机管理等相关理论,提出应对公共危机传播的媒体策略和舆情治理举措,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公共决策与网络舆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舆情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出现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当前我国的公共决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使网络舆情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公共决策,关键在于以下几点:积极鼓励网络舆情表达,扩大公共决策的民意基础;科学汇集网络舆情,提供公共决策的信息保障;认真研判、监测网络舆情,增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确保公共决策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当下,网络舆情空前活跃,大众对民生、贪腐、道德等社会热点高度关注,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不可否认,网络舆情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一些问题与倾向也显现出来.针对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网络空间中消极情绪的蔓延,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发挥网络舆情的正能量,这是网络舆情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8.
当今我国网络社交平台正处于无序膨胀阶段,人们在面对网络信息时习惯性地相信片面的事实或拒绝相信真相。由此“后真相”现象与网络舆情乱象两者,在网络舆论空间中得以联结、共生。其本质是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与社会秩序缺乏基本共识,从而导致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网络空间成为一些网民宣泄负面情绪的舆论场,极端化、非理性的话语生态场,并干预网络舆情的价值方向,致使一些人不愿意辨别、思考事实真相,情绪共鸣的需求远大于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为此,必须改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并在合理范围内有效疏导民众非理性情绪、提升人们网络道德修养、从思想上增加对社会舆论事件真实性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网络舆论空间的良性发展,进而不断提升国家的网络舆情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影响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频发的群体性事件,这也已经成为风险社会的主要特征.群体性事件呈现井喷式发展,使得网络言论力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使网络舆情更加复杂化.如何有效监测基于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的功能及其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指出监测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必要性,并构建基于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舆情空前高涨,群体性事件的网络特征日渐凸显。网络舆情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群体性冲突的形成发展机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就是一种从网络民意到网络民怨再到网络民愤的过程。因此,如何针对网络舆情与群体性冲突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的预警、监控、引导和回应机制,提高群体性事件的情绪疏导和矛盾化解能力,成为做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的网络舆情事件增多,不仅降低了网络舆情涉事方的社会声誉,也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网络舆情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导致网络舆情的研判、预警活动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对网络舆情预警活动的规范,成为社会治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规范网络舆情预警,需要规范舆情预警服务机构和社会管理部门的组织管理架构,以提高网络舆情预警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将舆情预警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需要规范网络舆情服务从业者的行为,通过职业伦理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自觉度。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层面突显出来的矛盾较为集中和尖锐,风险社会的诸多关键性议题进入媒体报道的视野。网络新闻评论是网络舆情的重要集散地,在风险认知、风险沟通、风险话题和风险教育等环节起着重要作用。充分拓展网络新闻评论的意见平台、关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舆论圈、强化主流和权威的声音、培养公众的批判意识等可以平衡社会心态、疏导公众情绪、更好地构筑正能量意见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论坛在社会意见交流中的空前活跃,其问政功能和舆论影响日益显著。把握网络论坛的民意特点,认清其在民意诉求中的作用,有助于政府网络发言人在与公众的沟通交流中找准角色定位,实现对网络论坛的民意疏导。同时,要从政府、网站和网民三个方面积极促进和维护网络论坛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深入了解和掌控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建立舆情监测、预警和引导机制对舆论管理来说意义重大。该研究突破了现有网络舆情获取和分析停留在单体化理论研究阶段的现状,在总结了现有基于事件的舆情分析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社会网络结构的舆情分析模型。该模型从现实方法上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多视角分析、利用,进而为网络舆情的管理提供智能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网络"悯弱"舆论中经常蔓延的"情绪式民主"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其狂热的道德激情、简单的是非判断和强烈的愤怒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网民的暴力倾向,淹没了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对规则的尊重,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甚至违法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公平和公正以及公共决策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网络群体事件从冲突的成因看,是冲突主体在社会进程中安全感的剥离,信任感的丧失和受挫感的增强使然。从冲突的类型看,主要存在现实性和非现实性冲突。从冲突的性质看,这种冲突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面。从;中突的应对看,第一,无论对于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7中突都应积极响应。第二,媒体应扩大正面舆论的宣传面,秉着客观、公平的理念进行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第三,政府应从韧性管治的角度,强调司法调解,并秉着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处理冲突,以此重建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垄断为新闻机构规避了不少舆论风险。社交媒体形成的网络舆论场改变了原有的话语权格局,新闻机构同样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对象,媒体危机事件增加。在社交媒体上,新闻机构的版权纠纷、社交媒体问题、声誉风险以及经营问题等,都可能成为媒体危机事件的导火索。新闻机构需要树立风险意识,通过应急管理降低潜在的舆论风险,维护媒体声誉。  相似文献   

18.
本能涌动、利益驱动、敌意煽动、“瓜民”推动等要素经常杂糅在一起,成为网络舆情与非理性因素粘连的介质。非理性不等于反理性,其与网络舆情粘连后的效果喜忧参半,既可以使情感共振,强化价值认同,又可以使民意畅达,促进良治形成,还可能使群体极化,导致网络失序,甚至使得舆情蔓延,影响社会稳定。在尊重非理性因素自身特征、与网络舆情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要巧妙利用非理性因素促成正向网络舆情,精准亮剑非理性粘连导致的负向网络舆情,系统治理非理性因素催生的网络生态乱象,切实增强社会主流舆论的网络话语传播力。简言之,积极发挥非理性因素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正向功用,针对性地消解或降低其消极破坏力,给非理性因素“袪魅”、正名。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中经常充斥着非理性情感,它由公众同情产生。公众同情是新闻媒体通过报道受众共同感兴趣的事实、激活其共同社会体验而形成的集体性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倾向于运用冲突框架和形象标签,以煽情方式报道反常事件来感染受众,同时激活受众的深层社会记忆而激发心理共鸣。这种心理共鸣的能量通过闲谈方式释放出来,使激情话语占据了网络舆论的主导地位,消解了话语的陈述性质和对话空间,导致网络舆论呈现非理性色彩。公众同情是网络舆论非理性色彩的核心建构要素,更是网络舆论发展的基本驱动力。若要规避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后果,需要控制好情绪源,引导新闻媒体客观报道事实,避免由其刺激引发的社会感情能量过度释放。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舆论。舆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正确引导新闻舆论,大力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