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句话。因此句表述,太极一方面成为八卦产生的首要环节,另一方面又因为八卦不仅是图画符号,而且象征天地万物,所以太极也成为天地发生和存在的一个本源或本体环节。传统易学史中的太极之义约有十三种之多:北辰、元气、无、先天本体、未分之一、一物而两体、理、心、阴阳之浑合者、天地之性、非理非心非气的天道本体、大中之道、不变之一。此诸种阐释的内涵及其义理变迁是诠释者们四种考察角度的产物:宇宙论的视野、本体论的视野、作八卦的视野和蓍卦过程的视野。太极诠释史中存在着从宇宙论概念向本体论概念发展的过程。邵雍从作八卦角度论述太极概念是易学一大发展,清朝考据学派主张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为蓍卦过程的概念并不符合早期易学的观念。太极本体论的阐发史中,邵雍和胡煦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
作为汉代经学兴盛时期的诠《易》佳著,《焦氏易林》将《周易》六十四卦演化为四千〇九十六卦、配以四千〇九十六林辞,以独特的文本形式和筮占应用显示其卓异的易学建构。一方面,《易林》融《诗经》《易经》于一体,因易象立文辞、以文辞释卦象,创造出万象缤纷、运舞不休的易象世界;另一方面,《易林》揭橥易象世界之中的恒常天道与非常之变,呈现为六十四卦值日以及四千〇九十六个之卦的易学文本形式,而每一次筮占操作则成为激活《易林》文本的生存论契机。《易林》以六十四卦值日的卦气说统摄纷纭活泼的易象世界,这种易学创制是《周易》在汉代天人之学背景下的创造性诠释,是汉代易学的杰出典范,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卦气在朱震象数易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主要涵盖四正卦、十二消息、六日七分、爻辰、阴阳升降等汉代易学常用的体例。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四幅易学卦气图的阐释中。论文以此出发,考察了朱震易学卦气说的得与失及其在宋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皇极经世书》是邵雍建立先天象数之学的代表作。此书描述了宇宙体系和从唐尧至北周3000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把宇宙的演变纳入“元会运世”、“日月星辰”与“水火土石”的框架之中,表达了邵雍人从天道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现和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5.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系庞大,但是始终离不开核心概念“理”,也始终凸现以“理”为本体.故而可以说朱熹的理学是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朱熹的“太极,理也”恰好沟通了其易学与理学,证明了其易学和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屯》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屯卦》是六十四卦之一,“屯”是“春”之古字,从文字学上“屯”“春”一也,在哲学上《周易》经传都是从春天的角度阐发其哲学意义的。根据古代春天尚生的原则,又从婚姻礼俗学与《周易》结构学证明,《屯》卦是从天地人三方面完整地表现了春天的风貌:自天言之,描写的是春天雷雨之象;自地言之,是春天草木破土之形;自人言之,表现的是春天“劝生”之俗。《屯》卦阐释的“生”的意义正是由春天的意义引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俞樾沿袭乾嘉易学之学风,从象数和训诂两个层面对汉易做了深入的探索。就象数而言,整合了荀爽、虞翻升降说和旁通说,提出了穷通变化说;通过解构汉易卦变说,提出了"非反对则旁通"的刚柔相易说与"八纯卦和八交卦"的变卦说;发现汉代卦气说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辨析和修正;秉承了汉易的思路,以象解《易》,贯通经文。就训诂而言,他以"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为解经要旨,将文字训诂运用于解《易》之中,提出不同于前人的解释。俞氏易学迎合了晚清经学汉宋兼采的特点,折中汉宋象数之学,重建以训诂兼象数的汉代易学。俞樾成为乾嘉以后汉易研究最有成就的易学家,对于后世汉易传承和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符合我国语言习惯的决策思维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指出层次分析法的决策基础:二元比较判断互反性思维模式与我国的语言、思维习惯不符。然后通过对易学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与方位图中方形地象图的模糊集分析,揭示了互补性决策思维渊源于易学,由此阐明了符合我国语言与思维习惯的决策思维模式是互补性aij+aji=1。  相似文献   

9.
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是用“推步”的思维方法写成的。这种思维方法由“加一倍法”、“物象推演法”和“12、30连续相乘法”、“挂一卦循环法”等组成。通过这个方法,邵雍建立起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的宇宙体系,揭示天地交泰的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说明顺天理而行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地理解和诠释《易经》六十四卦的内涵,将《易经》六十四卦置于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指出《易经》六十四卦是一个开放性系统,论证与阐述系统内的阴阳的消长是如何促进系统的熵与负熵不断地进行增减,最终使系统不停地由无序走向有序,从有序走向新的有序,这对深化和发展易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荣捷曾与日本学者辩论太极观念对于朱子理论体系是否为不可无,本文呼应、接续了陈文。文章首先分析了朱子《太极解义》中的体用说,提出,朱子运用体用范畴来定位太极与阴阳关系,其说虽承自二程,但又有自己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体用关系有先后之分的强调上。其次,作者考察了朱子太极思想与邵雍、张载的关联,指出《易学启蒙》明显采用了邵雍之说,论文还分析了朱子关于太极是气的一条语录,指出其与张载对《易传》"参两"思想阐释的相似之处,所有这些旨在加深对于朱子太极思想来源复杂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以华西协合大学为中心的一批优秀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为中国人文社 会科学 “本土化” 做出了卓越努力。 蒋旨昂属于他们之中拥有明确 “学术自觉” 的佼佼者, 他的 《社会工 作导论》 以 “建立中国社会工作之体系” 为目标, 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构建的最初尝试。 而 《战时的乡村社区政治》 则立足于社区, 把田野调查一类 “地方性知识” 融入学术表达和理论建构之中。 著 名人类学家施坚雅在 1964—1965 年间发表了影响深远的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系列论文, 主要依 据的是其在成都南郊的高店子一带进行田野调查的资料, 而蒋旨昂就是施坚雅在华西协合大学访学期间的指 导教授。 尽管施坚雅受到蒋旨昂的影响, 他和蒋旨昂的基本取向还是有不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北宋著名学者邵雍自称其诗有三千首,而现存其诗集《伊川击壤集》不同版本均仅有一千五百多首,还应有一千五百首,但未见其中。明清时期的文集、笔记和目录记载了邵雍另一部不为学界所知的著作———《前定数》,书前共有两序,其一为邵雍之孙邵博所书。该书是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易数内容,而我们在《永乐大典》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前定数》,其诗共存一千四百九十三首。两者相加诗的数量不仅与邵雍所称相一致,而且《前定数》在内容和语言等方面与《伊川击壤集》和《皇极经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4.
在 1920 年代早期中国史学界的变革中, 清华学校国文教授陆懋德利用其收藏经营古董的经验, 对中国上古历史进行梳理, 提出了与北京大学疑古健将胡适、 顾颉刚截然不同的观点, 并为东南大学学衡派 的学者引为同道。 尽管在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的过程中, 陆懋德被迫离职, 其在学界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 但他的经历显示出, “信古” “疑古” 与 “考古” 三者之间的关系决非层层更迭。  相似文献   

15.
从童心说到性灵说, 文人主体性规定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贽的 “才胆识” 三要素说重视写作 主体的独立识见与批判能力, 而袁中道以李贽三要素说为基础, 把袁宏道万历二十五年的唯趣说和万历二十 七年以后重学问的倾向加以整合, 归纳出了性灵主体的 “识才学胆趣” 五要素, 形成了以 “尚趣” 和 “重 学” 为特色的新论述。 “尚趣” 是袁宏道漫游吴越时从自然山水中获致的生命体验, “重学” 是其任职北京 时从宋人别集和禅学实践中生成的诗学经验。 把尚趣与重学的倾向统一起来, 赋予性灵主体以崭新意义, 这 是公安派对性灵诗学的重要拓展, 也展现了此期诗学演进的深层逻辑。  相似文献   

16.
晚近以来,《琵琶记》的主角经历了从蔡伯喈到赵五娘的认知变化,而当下通行的各类《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史》也多将《琵琶记》界定为一部宣扬赵五娘仁孝贤德的戏曲,这种情况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另一主角蔡伯喈情节线索及其相关主题的理解。《琵琶记》对乡村元素的书写透露出蔡伯喈“以耕养读”的家庭出身,而贫寒如洗和人丁不旺的家境则强化了蔡父意图通过蔡伯喈科考改变家庭命运的强烈愿望。“伯喈思亲”线索的绵延不辍,隐含高则诚经营蔡伯喈主角、主线的良苦用心。这些信息皆指向《琵琶记》演述的是,农村贫寒士子逾越阶层所面临的人生困局以及无法破解困局所导致的家庭悲剧。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初期,蔡仪的美学思想在强化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氛围中受到吕荧的批评:蔡仪的美学体系是在唯物论的前提下发展了唯心论的美学理论。蔡仪在此后批判胡适、胡风的运动中,向毛泽东文艺思想靠拢,在运用意识形态话语的同时从所谓唯物主义的角度批判胡适、胡风的唯心主义理论,初步扭转了理论困局。美学大讨论中,蔡仪一方面批评自己美学思想的形式主义、唯心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却在坚持美的物性客观说、客观形象说和美的种类说等自己的基本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批判他人美学思想为唯心主义,使其成为当代中国美学流派之一家。在《文学概论》的编撰中,蔡仪与周扬在美学观、艺术观上高度一致,并在周扬的左右下进一步疏离文艺的上层建筑性质,将具有浓厚形式主义色彩的形象客观性的美学思想借助《文学概论》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之主流。  相似文献   

18.
蔡邕儒家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邕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是他身上相当浓郁的忠孝观念。蔡邕将“忠”与“孝”共同视为士人品格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并把“忠”置于“孝”之上。蔡邕的政治态度表现得相当复杂,他对民生的关注、时政的抨击,都颇近于党人,但他似乎更愿意如王畅、郭泰那样,通过自身道德学问的张扬,在全身远祸之际,来刺激和作用于当世。  相似文献   

19.
南宋“庆元党禁”期间,理学家朱熹因遭劾而落职罢宫观,而其门人蔡元定却受到贬窜道州而死的重罚。对此中缘故,后世大多认定蔡元定只是因权臣韩侂胄为打击朱熹等人而受牵连,纯属“无辜被诬”。但据当时散见诸处之史料,尤其通过辨析朱熹在此前后之书信文字,可证蔡元定受此重罚,虽与当时政治大背景相关,然其直接原因,实在于蔡元定以风水之说主张迁移建阳县学至护国寺址一事,使得政敌们得以借口而窜责蔡元定。也因此重罚事牵涉风水之说,故朱熹、蔡元定及其后人、门生等道学中人皆不愿明言其间,遂使蔡元定贬窜道州之直接原因湮灭不彰。  相似文献   

20.
以细致深入的文本阅读为基础,结合详尽的背景史料分析,考察汉末名士蔡邕的家世及生平。蔡邕的一生,大约与汉末顺、桓、灵三朝相始末,正值东汉王朝从衰败走向覆灭的时期。作为汉代乃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通才式人物,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在书法、绘画、音律、碑诔、辞章、史志乃至天文律历、阴阳谶纬术数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当时的最高成就,且流风所及,影响深远。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政治状况分析了蔡邕生不逢时的原因,并从5个阶段来评述他一生的经历及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