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培养法治信仰对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培养法治信仰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通过加强科学立法、严格制约公权力、改进和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等措施和方法,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法治信仰,使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2.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精神意蕴就是社会成员内在性的法律信仰。我国要实现法治化 ,首先必须树立个人乃至全社会普遍的法治信仰。而现代法律教育是培育整个社会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我们更应积极探索依法治国的路径,坚定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路径。  相似文献   

4.
培育全民的法律信仰是我国实现法治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真正意蕴 ,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法治的内在驱动力 ,是我国实现法治的根本前提和保障 ;而我国从历史到现实都缺乏法律信仰 ,也正因如此 ,我国在实施法治战略的过程中屡遭挫折 ,步履艰难 ,法律自身与社会民众难以融合。因此 ,寻求两者的整合机制就成了我国实现法治的关键 ,这一机制就是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5.
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批判性地考察现行法治理论的共同性内涵可以看出,其重大理论误区在于:对物质性的法津制度的过分关注和对精神性的法律观念的极度忽视。形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在于这种理论忽视了在法治历程中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现代法治包含或者应当包含的观念要素为:法律情感、崭新的法律态度、主人翁的独立意识、社会成员的自主性、政府的绝对守法义务等。而对法的真诚的信仰乃是现代法治真正的精神意蕴。以此审视中国的现实,其步入法治境界之路的确还相当遥远、艰辛而漫长。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践行现代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成,人民法治信仰的形成是前提、关键和根本。法治信仰既强调的是共同体对法治的认同、依赖、信奉和遵循,也强调共同体成员在日常的实践中践行法治原则,将法治内化为人们心中真诚的信仰。法治信仰社会化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追求的社会化目标之一,法治信仰社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实现和完成过程具有长期性和艰难性两大特征:其长期性体现在根除人治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影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艰难性体现在法治政治决策的滞后性、公民法律素质提升的紧迫性和根除人治的非制度性影响等三个方面。因此,实现法治信仰社会化的过程需要法治的政治决策机制、法治的宣传引导机制以及公民的法治教育提升机制协同发挥作用,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6,(1):30-35
建设海洋法治文化对于海南建设海洋强省、加快国际旅游岛开发、推进海洋文化创新和促进人海和谐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但法制建设不健全、宣传教育不到位、研究不充分、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海南海洋法治文化的建设进程。需要从路径探索角度,针对问题,寻求海南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社会中的法治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此作过诸多非常有价值的探讨。然而,关于和谐社会中的法治和谐却鲜有人提及,我们认为对该问题的忽视在研究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上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必然不利于促成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我们从和谐社会中法治和谐的涵义、我国法治和谐存在的问题、法治和谐的实现路径等方面对设定的命题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必须通过饱和法律规范的总量而实现法治和谐;通过建构法治内部之理性关系而实现法治和谐;通过深化法治的社会功能而实现法治和谐;通过强化法治信仰而实现法治和谐;通过提升法治的国际地位而实现法治和谐。  相似文献   

9.
没有法治的农村就没有法治的国家,实现法治目标,培植农民的法治信仰不可或缺。要培植农民的法治信仰,必须首先探寻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影响、立法本土化程度的影响、权力私有化程度的影响及普法契合性程度的影响等制约农民法治信仰确立的因素,才能使对农民的普法工作有针对性,真正产生效果。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快速转型及多元文化形态的逐步生成对大学生的科学信仰培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其出现了诸多新的问题与困境.文章围绕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的科学信仰培育展开研究,从理论性路径、历史性路径、实践性路径三个维度出发探讨了大学生科学信仰培育的策略与方法,具体而言,包括引导学生明晰知识与信仰间的辩证关系,教育学生准确解读信仰与知识的同步发展属性,引领学生重视与推进传统信仰的现代转型等.  相似文献   

11.
12.
村民法治观念的培育可以极大地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当前,村民法治观念培育面临的障碍主要有:农业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受限;法律价值合理性的欠缺。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不确定性"命题对法治理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使得法律人无法根据法律进行思考.法律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来自法律必须解释才能使用,而法律一旦解释就会产生意义的流变;另一方面来自所有的法律规定都是假定,在众多的法律规定中,法律人的"自由"选择余地太大.如何在司法过程中不使解释成脱缰的野马,法治论者绞尽脑汁,提出了一系列维护法治捍卫法律客观性和合法性的命题,但似乎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也许法治就是一种理想,法治论者只能设法接近法治,而不可能完全实现法治.法治论者应该勇敢面对解释对法治造成的创伤并设法予以弥合.  相似文献   

14.
论公民意识的法治价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现代国家中,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本文认为,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制度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应发挥公民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5.
民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如何使学生既能学得真知 ,又能对它感兴趣 ,是民法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将“谈话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运用于民法教学 ,既活跃了课堂 ,又提高了效率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法治的评价标准众说纷纭,明确其标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应将良法之治、法律至上、法律平等、司法独立作为其评价标准。具言之,良法之治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至上要求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法律平等要求权利义务一致、平等保护、反对特权,司法独立要求司法权只服从于法律。  相似文献   

17.
蔡青荣 《河北学刊》2012,32(4):154-156
法治是利益妥协的产物,而个体的分散意志经过妥协形成的法律是对各方利益的均衡。故阶级斗争思维与法治精神相去甚远。民主是多数人的政治,但多数人的权利亦须受到制约,这是由法治的妥协机制所决定的。以权利制约权力、分权制衡体现了法治的妥协性,同时法治的妥协性还体现为对传统的尊重和让步。  相似文献   

18.
论制度的民主与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与法治作为现代社会的管理形式和手段,不仅是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也是制度建设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建构中,民主作为有效的管理形式和体制,是法治的基础和条件;法治作为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则是民主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我国2007年8月通过的《反垄断法》第50条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意味着我国对垄断行为的处罚除了行政罚款、限制营业、行为禁止、追究刑事责任之外,还引入了民事责任机制。然而,相比较与行政罚款、撤销登记、垄断行为禁止等法律责任来说,《反垄断法》仅仅在第50条对民事责任承担做出简单规定,似乎稍显不足。有必要对《反垄断法》中规定的民事责任的性质、具体形态和具体的实现途径等进行学理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