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澍心 《云梦学刊》2006,27(3):139-141
言语交际的过程从实质上是通过话语信息传递与理解交际意图认知过程。说话人话语与意图合作是普遍的语用原则。但由于语言本质上的不确定性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话语和意图的关系经常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合作与分离。听话人在领会意图过程中自然感到的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显示着话语与意图之间的距离,也决定着话语所表达的是规约含意还是非规约含意。  相似文献   

2.
交际意图的动态认知过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意义的理解和交际意图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言语交际的实质是意图的交际。从动态认知的角度探讨交际意图传递的特征,有助于促进对明示交际活动的机理的理解,加深对交际活动自身具备的关联原则的认识。从交际意图的动态认知过程角度来考察言语交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命名活动既是语言的运用也是人类思雏的体现,现代意义的楼盘命名同样体现了语用和思维活动两个方面的特点.文章通过阐释楼盘命名的交际过程,指出楼盘名称对话语角色身份和社会角色身份的传递是发话人的重要意图,这种身份传递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标明发话人身份、选择听话人身份、混淆交际双方身份.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楼盘命名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实现发话意图的同时应该意识到语言的道德功能.  相似文献   

4.
旷战 《江淮论坛》2014,(3):186-189
从语境要素这一语用学微观视角入手,结合话语实例,对它的认知激活贯穿于跨文化交际意图的顺应形成、有效传递、认知推理、及时反馈等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剖析,并尝试构建跨文化交际意图与语境的动态互生模式;旨在挖掘交际意图所蕴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信息,彰显语境要素在跨文化交际意图推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语境要素这一语用学微观视角入手,结合话语实例,对它的认知激活贯穿于跨文化交际意图的顺应形成、有效传递、认知推理、及时反馈等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剖析,并尝试构建跨文化交际意图与语境的动态互生模式;旨在挖掘交际意图所蕴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信息,彰显语境要素在跨文化交际意图推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言语交际是语境与话语相互作用的过程。谈话是以交际意图为轴心不断向前推进的,直至交际意图得以实现。以《杨澜访谈录》采访希拉里.克林顿为例,认真考察希拉里在语境与话语的相互作用下实现其交际意图的全过程,有助于加深对电视访谈节目中的交际意图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境参与下的交际意图的实现及其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生  宋潇潇 《云梦学刊》2008,29(6):137-140
成功的交际就是交际意图有效的表达、传递以及辨识的过程.交际意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发话人对意图的表达和传递以及听话人对意图的推理和辨识也是一个动态认知过程.在示意——推理的交际模式中,示意与互明是交际意图实现的必要条件和标准.认知语境在交际中的语用制约和推理功能决定了它在交际意图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个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信息意图是指发话人提供话语的字面意义,交际意图则是发话人想通过明示的信息意图所要传达的真正含意。对篇章交际意图推导过程的构拟表明,逆证推理与缺省推理的结合,既顾及了关联期待的动态性,又可以使明示-推理模式的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9.
意图性与语用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作友  张小曼 《学术界》2005,(6):203-208
意图性是原作者隐含在语篇中的目的,译者在翻译时必需考虑意图性。本文从意图性与交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意图性在语用翻译中的作用,并通过例证说明只有传递了原作者的意图性才能达到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0.
王倩 《学术探索》2012,(11):128-133
汉代文人五言诗有着作者丰富的交际意图,这些交际意图是通过诗歌中的前景化设置和话语暗含表达出来的。"游子"形象的前景化设置表达了汉代文人对仕途的追求;"思妇"形象的前景化设置表达了汉代文人对爱情的渴盼。从话语暗含的角度来看,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思妇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追求仕途的寄托之作。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意论——对天人和谐的一种大写意式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常,我们把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哲学概称为"天人合一"。事实上,"天人合一"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而是一种不恰当的生硬表述。将传统和谐精神表述为"天人合意"再恰当不过。"天人合意"是一种大写意式的表述手法。"天人合意"的和谐哲学旨在说明,"天之意"理应是"人之意"的基础,"人之意"必须合乎"天之意"。必须循天之意。敬畏万有,和谐八方,方能达"天人合意"。"天人合意"表达了人们对万有存在之最佳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向的期盼。  相似文献   

12.
刘高岑 《齐鲁学刊》2005,(2):116-120
心理意向性论题是当代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围绕此论题,20世纪的心智哲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逻辑实证主义阶段、语用分析阶段和科学取向阶段。当代心智哲学在探讨人类心智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心理意向 性理论:以福德为代表的意向实在论和以丹尼特为代表的意向立场工具论。这两种心理意向性理论各有优势也各 有欠缺,以一种科学的宽容态度对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把握和推进,对揭示人类心智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绣花鞋的种类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绣花鞋是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外观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审美意识和民族历史,同时也凝聚着各民族的聪明和智慧。  相似文献   

14.
意图翻译及其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慧平 《云梦学刊》2004,25(3):119-120
意图是作者说话要达到的目的,翻译过程中必须保证意图的准确传译。意图有时是明明白白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晦涩难懂的。明明白白的意图可直译,晦涩难懂的意图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5.
从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上对布伦塔诺的继承事实出发,《逻辑研究》的第五研究,试图表明的正是通过对布伦塔诺学说中相关术语和命题的批判,从而对其学说进行所谓的“清理”。胡塞尔以此为奠基,进行理论的扩展和深化,最终开创出在方法论意义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16.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是贯穿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始终的逻辑主线。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都秉承了"以人民为本"的理念,即以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意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确立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在"以人民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演进、升华为以人为本,将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最终落实在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更加贴近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更加契合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制度,有其形成的标志1.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3.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与公正的司法制度;4.高素质的执法队伍;5.全民法制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东道国政策变迁和外国直接投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道国对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政策变迁是一个由制度非均衡到均衡再到非均衡的动态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政策的成本特性(包括制定成本和机会成本)以及时间特性会对政策变迁产生重大影响,也正是由于这种影响和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一国的FDI政策变迁表现为路径依赖和政策创新两个层面的交替或并行发展。中国的FDI政策变迁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政策探索期、政策成型期、政策调整期、政策完善期,每一时期的政策既有创新又有路径依赖,从而构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中国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19.
桂起权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64-68,107
(1)形式逻辑(分析理性)的渊源:它从古代论辩术中分离出来,其核心是推理的法则。(2)黑格尔辩证逻辑(辩证理性)的渊源:(a)它直接源于康德的先验逻辑与二律背反(Antinomy)。(b)可进一步追溯到古希腊辩证法的两支:赫拉克利特的生成辩证法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辩证法。(3)辩证逻辑绝无反形式逻辑的特性!那只是假象。(4)分析理性与辩证理性的联手,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科学上悖论的强有力的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20.
实践确定质的依据是:第一、事物作为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对象;第二、事物及其质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质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体现着主客观的统一。质由实践确定,其机理是:第一,事物的存在状态同人的实践需要相契合,事物的某些潜在功能和属性显化出来,被主体确定为该事物的质;第二,在实践中人通过思维把某一时间内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确定为系统质的某个方面;第三,事物被实践改造或重塑而形成新的系统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