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政务在带给政府高效和透明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安全问题。政务信息的开放与安全是一对并存的矛盾,采取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加强政务信息的法律保障,是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两道屏障。  相似文献   

2.
姚飞 《南方论刊》2005,(8):39-40
电子政务是一个由内网(包括核心数据层和办公业务层)、外网(公众服务层)和互联网(数据交换层)三级网络构成的庞大的信息系统,如此复杂的应用环境给整个系统带来了大量潜在的安全隐患。而政府机构从事的行业性质跟国家紧密联系,所涉及的众多信息都带有保密性,所以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将“统一标准,保障安全”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指导原则,指出应加快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大力推进统一标准的贯彻落实。要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成本和效益,一手…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工具在政府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政务应运而生,对传统政务的管理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使政府工作变得更加透明、民主、高效和廉洁.电子政务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国防安全等多方面的重要信息和许多社会敏感信息,而黑客、病毒以及出于多种原因的隐患时时在威胁着网络和信息的安全.本文对我国电子政务中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积极应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它区别于传统政务,是借助于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新型的行政方式,具有即时高效、公开透明等特点。在我国,由于法律不到位,责任认定原则及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首要障碍。所以,需尽快立法,建立相关法律体系,以保障、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已成为社会公众、公务员及各类社会团体日益紧迫的需求。然而,由于行政体制、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及其标准化、信息安全与保障、法制建设等方面的原因,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和问题。为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效率,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针对这些原因和表现,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服务型政府为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基本理念,电子政务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目前由于我国的电子政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理念滞后、体制、法律、技术不完善、人才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阻碍了电子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应从消除理念障碍、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与机构、完善法律与信息安全技术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求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7.
信息安全的内涵与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信息网络系统看 ,现代信息安全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运行系统的安全 ,二是系统信息的安全。其中 ,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是信息安全的特征 ,密码技术和管理是信息安全的核心 ,安全标准和系统评估构成信息安全的基础。信息安全作为信息时代的安全重点和根本保障 ,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乃至世界安全的基础 ,成为经济安全的命脉、国防安全的核心 ,谁把握了信息安全 ,谁就把握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8.
政府采购为政府正常运转和职能的实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拉动经济发展的"第四架马车"。政府采购不仅是财政支出管理工具而且还是政府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关系着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产业安全。目前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安全制度的缺失已经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直接和间接的危害。我国应借鉴美国政府采购信息安全制度,树立政府采购信息安全至上理念,拓展政府采购信息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政府采购官员信息安全权责、供应商及其从业人员安全可信等级以及他们相应的政府信息使用权限等。  相似文献   

9.
付洪川  杜顶  赵建英 《理论界》2007,2(5):209-210
电子政务的出现和发展,是以提高效率和优质服务为目标和驱动力的,服务模式成为界定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标志。电子政务服务的关键因素包括服务、共享和安全,服务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目的,各类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是高效服务的前提条件,而安全又是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的基础。电子政务的服务模式经历了单向交流服务模式、双向交流服务模式、“一站式”服务模式,而自适应服务模式及电子政务自适应信息服务平台是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关于保障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利用信息安全成为人们当今考虑的安全重心。维护信息安全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成为 2 1世纪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由此 ,中国也亟需制定一个保障信息安全的国家战略 :首先必须明确信息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强调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其次要认清信息安全的现状 ,界定对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的主要来源 ;最后针对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隐患及信息安全保障建设的弱点 ,从管理制度、法律政策、技术开发、社会力量及安全教育出发构建起全方位的综合防范体系 ,从而有效地保障国家信息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11.
徐华炳 《学术论坛》2005,(7):97-100
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特别是非传统安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因其存在普遍性、跨国性和不可控性等特性和内涵的不断丰富而成为非传统安全领域中一个全新的、突出的前沿问题,成为整个国家安全保障的新重心。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信息安全形势却堪忧。基础信息技术严重依赖国外,信息安全意识的淡薄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及信息产业的起步状态则是中国信息安全目前面临的“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   

12.
跨部门协同电子政务的协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 《东岳论丛》2006,27(4):205-206
协同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协同电子政务是对政府自身运作能力的强化,协同电子政务有助于政府组织实现职能整合、信息整合、业务整合、流程整合,最终实现政务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实施电子政务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的必要手段,也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电子政务要注重实用、易用、安全、共享的原则。推行电子政务要讲究策略,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14.
论信息战和信息安全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卢新德 《东岳论丛》2002,23(2):34-38
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传播全球化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激烈的信息战 ,严重威胁着信息的安全 ,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 ,必须制定和实施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战略。其基本思路可以是 :培育和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建立健全信息风险预警机制、信息安全防范机制、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信息安全法规体系 ,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5.
张新宝 《中州学刊》2013,(10):51-58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安全与国家及其公民个人的利益休戚相关。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相伴随的黑客行为以及个别国家从单方国家利益出发从事危害其他国家及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使得国际层面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社会需要思考如何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网络信息保护的问题。处于全球信息空间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实现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探索制定共同国际规则,以"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为范本探讨制定"网络信息安全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16.
网络隐私信息安全风险与防范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网络发展中的个人隐私权风险,研究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讨论实现信息安全保护,并提出实现个人隐私权信息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机构的紧迫任务。山西省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因此 ,要加速发展我省的电子政务 ,必须把政府改革同电子政务建设密切结合 ,从提高电子政务安全管理水平 ;加强信息管理设施建设 ;完善政府网站内容 ;吸纳电子政务人才 ;通过市场化解决资金问题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一系列执政手段来实现。推行电子政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相关。电子政务的核心在于坚持服务于民。  相似文献   

19.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望军 《兰州学刊》2005,(2):241-242
1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所谓信息安全是指为建立信息处理系统而采取的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安全保护,以实现电子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综合起来说,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防止非法用户的非法入侵、攻击和破坏.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与信息安全是一个发展的课题,不同的角度、应用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一般包括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层面[1].网络安全包括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系统自身安全、可靠和可控、连续、高效的运行服务安全.信息安全则主要是指数据的安全,包括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可审查性、可认证性和抗抵赖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