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行政是现代各国行政法的法治理念,WTO法律在法治行政的"权利授予权力,权力服务于权利,权利控制权力,权力向权利负责"各逻辑阶段,对其均有体现并对国内行政法提出较高要求.从权力、权利关系视角阐述了WTO法律的法治理念,并回应WTO法律的具体要求,结合中国的法治建设实践,对如何完善中国的行政法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是通过法律法规授权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事业组织,依法享有一定的行政权利,并行使相应的行政权力。而权利与权力的对立关系中权力对权利的异化和背离,导致高等学校的"实然"行政权力和"应然"行政权力不相匹配,甚至"应然"行政权力被"忽视"或"超越",导致权力的泛化和异化。可以采取制定《学校法》,保障高校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完善《高等教育法》,优化高校行政权力规范依据;贯彻行政法治原则,强化高校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加强权力监管,构建高校行政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等策略来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3.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诉求之一。政府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为政府权力设定法律界限就是最好的"制度笼子"。行政法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力的重要机制,为政府权力的运行设定法律界限,规定了政府权力的边界范围和条件限制。政府权力的边界在于:职权法定、权利保障、行政责任;政府权力的限制在于:程序正当、合理行政、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4.
当前关于公共利益的研究,在公共利益立法诉求与理论特性、公共利益与行政权、公共利益与法律、公共利益与公众心理以及公共利益研究目的与研究结果的关系中都存在着悖论,而这些悖论告诉我们必须对公共利益标准的制定转换视角。我们应该放弃对公共利益标准的制定,回归到约束行政权力尤其是保护公民个人权利的行政法治轨道上来,而最终我们会发现,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皈依的公共利益其实只是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博弈实现行政法治后必然的剩余价值。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政府法治论"应当是最合适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已成为国人共识;程序,以其强烈的法治气息为学界推崇.在西方国家,程序作为国家和公民的"契约"最终确立,实在是资本主义私法中契约观念、权利主导意识深入人心的逻辑结果.在我国,法治建设将在权利意识较弱、权力主导下推进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杨兆龙的行政法治思想体现在其众多的著述及立法草案中。杨兆龙主张行政法治的核心价值是法律至上、依法行政。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礼治"行政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且为此需加强行政法律规范的创制。实现行政法治的内在进路是通过立法以规范行政权力的范围,为此需要具有高超的立法技术。加强诉愿(即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等行政救济制度建设是实现行政法治的重要保障,杨兆龙对此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办学自主权 ,既不同于国家权力 ,也不同于私人权利。它是以学术权力为内核 ,以国家通过立法授权的外在形式的公共权力是学术权力与国家教育的结合。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区分为两种性质 ,一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 ;二是不平等的公法关系。政府与高校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公法关系 ,但不是上下级隶属关系 ,属外部行政关系。  相似文献   

8.
法律的授权条款既赋予被授权机关权力,同时也课予其行政立法的义务;被授权机关在是否进行授权立法方面没有裁量权,只是在何时立法方面有一定的裁量余地。当裁量权收缩乃至于没有裁量情形出现时,被授权机关怠于立法的行为即会构成行政立法不作为。授权机关应加强对自身授权行为的控制,同时应加强对被授权机关的监督,必要时可以收回授权以解决行政立法不作为问题。  相似文献   

9.
惩治行政腐败是我国行政法治重中之重,域外发达国家治理腐败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主要有:一是具有完善的规范行政权力的行政责任追究立法规范,从根本上防止行政腐败;二是形成有效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行政责任追究模式,严控行政腐败的滋生;三是健全以权利监督权力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全方位治理行政腐败。我们要达到治理行政腐败的目的,亦需根据国情,完善我国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行政责任追究力度:规范行政权力,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法律体系;加强以权力制约权力,增强行政责任追究力度;确立权利监督权力的行政责任追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地方立法的主要问题及其反思——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立法在我国法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权力机关缺乏必要权威、政治生活中的行政主导模式以及公众缺乏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自觉等因素,地方立法存在僭越中央专属立法权、地方立法权限范围模糊、地方立法主体之间立法权限不明、地方权力机关立法主导丧失等问题。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应最终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