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认识”的理论,是毛泽东在著名的《实践论》中鲜明提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高一级的程度。”这是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认识运动总规律的精辟概括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认识论的重要发挥和贡献。在认识过程中的“再认识”是认识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认识辩证过程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指出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对人类认识发展过程总规律、总公式的科学概括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 ,在每一具体的认识过程中 ,实践与认识之间又存在着非常丰富而又具体的规律与特征 ,其表现为 :一、在一个具体的认识的辩证过程中存在着实践的四个阶段和认识的三个阶段 ;二、在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中 ,理性认识的获得不但以实践为基础 ,而且也始终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三、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 ,认识发展过程同实践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和互动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对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进行了科学的概括,指出:“实践、认识、_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选》合订本第273页)根据这一光辉论断,要加速认识的发展,就要尽量缩短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所需要的时间,即在实践中获得感性材料后,要迅速予以加工制作,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而在理性认识形成后,又要迅速地用以指导实践。此外,把实践检验和逻辑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是加速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过程分为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两半个过程,强调指出后半过程更为重要。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已有的哲学论著只是对前半过程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把它分为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六个阶段,并作了详尽的阐述,而对于“更为重要”的后半过程却研究甚少,既没有把它分出什么阶段来,也没有作出  相似文献   

5.
<正> “实践、认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而“认识、实践、认识”的命题,由于它把人的认识源泉归结为精神,陷入了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这两个命题是对立的。毫无疑问,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是,这个结论却是笼统的、粗略的,容易使人产生错觉,甚至可能曲解原意。深入考察人的认识过程,就会发现“认识、实践、认识”的唯心主义性质是有条件的,“实践、认识、实践”也只有从人的认识过程最终意义上说才是唯物辩证的。否则,就可能对这两个命题作绝对化理解,其结果必然陷入机械论。  相似文献   

6.
“两论”起家是大庆的基本功。坚持“两论”起家的基本功,不是靠堆砌多少马列主义词句,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阶级性和实践性。大庆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通过实践认识油层,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开发方案和政策,同时还通过实践改造油层,依据油层变化的客观规律,不断采取进攻性措施。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对油田地下认识不断深化,科学技术不断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哲学界通常都是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概括为认识的全过程,这已成为公认的看法。对认识全过程的这种概括,笔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本文就此作一些探索。为什么要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概括为认识的全过程呢?全国高校哲学专业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这么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总公式。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总规律、总公式的前半部——“实践、认识”,谈的比较多,比较细,而对于这一总规律、总公式更加重要的后半部——“再实践、再认识”,则谈的比较少,比较粗。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开展之后,经济、科技、教  相似文献   

9.
<正> 目前,哲学界对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其一是把由实践到认识看做是第一个飞跃,比如《简明哲学原理》中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认识只有经历这两个阶段,才能实现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着重号是引者所加,下同)其二是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看作是第一个飞跃,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讲:“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系列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动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是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0.
一、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此,它必须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能一成不变。就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而言,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和完善。“两个必然”①是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内容之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的重要方面,“两个必然”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在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全面发展时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必然”很有  相似文献   

11.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客观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作为反映客现实践的认识过程也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写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事物以螺旋形式上升,是否定之否定这一普遍规律的形象化的比喻。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斗争,使事物的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在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的同时,它又孕育着否定自己的因素,经过斗争进而否定了自身,这就是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变化一般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  相似文献   

12.
二十年前,毛泽东先生发表了他的“实践论”,深刻而扼要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大意是:在生活实践中引起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上深入累积,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即达到了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须再经实践的考验,才能作出判断。毛先牛以为认识过程两个阶段: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也就是理性的。他以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  相似文献   

13.
“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一命题,已普及为人们的哲学常识。这一简洁而概括的命题,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即规律与对策。探索客观规律与依据客观规律提出对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个基本环节。从认识和实践的基本结构考察,对策是人们由认识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的中介或桥梁。离开对策,我们就无法说明实践是如何进行的,进而也无法说明人类是怎样改造世界的。从实践——认识的转化过程分析,我们可以把对策在认识——实践中的地位简要地表示为:  相似文献   

14.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位一体”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唯物主义哲学,有两种途径:一是将精神与物质关系主要理解为本体与属性的关系,二是将其理解为实践关系。前者只能得到自然唯物主义,而后者则必然地得到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以实践概念作为内部地颠倒黑格尔哲学的突破口,由此,必然把整个世界历史理解为“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必然内在地导致物质本体论、认识—改造论与历史观的“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人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实践活动和人在实践中的发展,是贯通整个体系的主线。由此而导致一系列极其深刻、丰富而“管用”的理论结果,构成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没有目的就没有实践,目的是实践的第一个要素和前提。这话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因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已经证明,认识对实践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大,属于认识范畴的主观目的对实践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能动的实践观,就是指认识不仅产生于实践,而且又能动地指导实践。但是马克思主义承认的这种认识的能动性,是不能脱离人类认识的总过程而孤立存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毛泽东同  相似文献   

16.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做了以《矛盾论》、《实践论》为主要内容的演讲,并散发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两论”便问世了。“两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标志,也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的重大发展,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对“一国两制”的形成和确立具有指导意义。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与“一国两制”的形成。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基础上的对事物的认识,辩证地论证了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知和行之间的关系,即是“通…  相似文献   

17.
古秀蓉 《兰州学刊》2000,(1):30-32,7
(一)科学精神的内渗是近代人格的素质。从心理学而言,人格构成的要素主要是知、情、意三个方面。“知”体现了人性中的理性本质,宽泛地说,就是人的认识能力。作为思维和实践的主体,人所面对的客体是一个必然世界,人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认识这种必然性,并从其中的多种可能性里作出合理而有利的选择,再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使作为自在之物的对象发生形态变化,满足自己的需要1。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主体思维),追求真理,获得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而作为主体精神力量的“知”,则表现为科学内蕴的“求真”…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认识论中,认识公式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化.其实,从实践中来的认识和回到实践中去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前一个认识的内容是“世界是怎样”,后一个认识的内容是“世界该怎样”.前一个认识如何转化为后一个认识,传统的认识论不能解决这个困难.我们把认识活动看成是具有认知一评价结构的运动,把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阶段、理性阶段和理念阶段,就能够解决上述困难.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对“实践”的理解,包括实践固有目的性而不同时具有无目的性,更有甚者把“目的是实践的起始点(出发点)”命题,当作马克思主义命题。这种观点误解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论与反映论相统一的思想,应予讨论和纠正。 实践始于无具体目的 毛泽东同志曾把实践论称为能动反映论。《实践论》把人的“肉体感官”对客体的反映,不仅视为特定认识的起始点,而且视为特定实践的起始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进一步指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就是“物质——意识——物质”的过程,这是对反映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后来,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所谓认识客观真理,即是人在实践中,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和本质,经过渐变和突变,成为尚未经过考验的主观真理。要认识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观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观真理,还得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这里实践始于“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的意思是明确的。正如《实践论》所说,感性认识只是“感觉和即象的阶段”,它还形不成实践主体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理性认识,因而,实践主体在这个阶段上也形不成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具体目的(包括计划、方案和措施等等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我们党七十年的基本经验精辟地概括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他同时指出:“实现这个结合,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这“两个深刻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