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论述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特别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意义、核心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其主要作用,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所具有的五个主要特征,并且指出,建国60年来,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得以完善和成型,但政治制度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努力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仍是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是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亚细亚社会形态,其经济、政治均有其特殊性。就其政治制度而言,马克思用“东方专制主义”以概之,近代中国政治制度也属于这种性质,它具有中央集权与皇帝专制相结合;有一套完备的专制机构和官僚队伍;以国有土地为基础,采取租税合一的剥削方式,农民为主要剥削对象等特点。这种政治制度的产生,与自然环境,与农业和手工业的特殊结合有密切关系,并致使政治上改朝换代不断更替,经济结构却很少发生变化,似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总是处于平衡状态之中,使社会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直至鸦片战争才打破这种平衡,导致社会经济结构逐渐解体。由于近代中国所处的国内外历史环境,中国前途可能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3.
政治社会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存在着内容单调,视野狭隘,方法老化,手段落后等明显不足,这种状况不利于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深入。政治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分析人类政治生活系统,特别是政治系统论对政治制度的诠释和分析模式,拓展了政治制度的研究领域,揭示了政治制度运转的动态图景,是研究政治制度的有力工具。在观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时,借鉴政治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将使这一传统学科的研究呈现出宽口径、多层面、动态化的新气象,从而促使其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在致力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还以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致力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建设。建立领导干部退休制度、建立政治清明的管理机制、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这是他对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者对正式制度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差距感到苦恼,甚至怀疑制度分析对于理解中国现实政治的效力。本文认为,制度分析仍然是有效力的,关键是要把握不同层次制度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当代中国政治来说,有三个层次的制度均在发挥作用:一是法定制度,二是党内制度,三是私属制度。有效地理解这三重制度,就能有效地理解中国政治。  相似文献   

6.
公正不仅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的价值基础,同时也是社会进行良性运转的重要因素。通过制度化的设计进而寻求合理公正的制度化安排是近现代政治的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而言,其独具中国特色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正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为新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建立进行了理论 探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发展中国政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 政治发展目标,通过革命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国体和政体,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这些理论成果为新 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社会科学研究门类中,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可以说是一个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交叉的、具有多重身份的跨学科领域。从历史学的眼光看,人文意义上的历史无非是由人的活动以及人活动于其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构成的,故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就成为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门径;就政治学的立场而言,政治制度乃是政治现象中最具稳定性和规范性、也最容易把握的部分,因此制度研究就成为政治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只有经过制度研究阶段,才能谈得上向政治行为研究阶段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政治制度史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要想全面深刻地分析社会,当然不能回避这部分社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它跨历史科学和政治科学两个领域。就它与历史科学和政治科学的关系而言,它既是二者的基础知识,又是二者系统地分部门地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成果──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探究》申海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向来为史家所重视,研究成果颇丰,但是专题考索多于宏观论述,对国家机构职权的具体考证多于对国家机器运作机制的全面分析,仝晰纲副教授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探究》一书,对国家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形态具有鲜明的"中间"特色与"弹性空间",运用传统比较政治理论是无法解释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是在与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结构的适应性互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这集中体现为利益结构变迁与宪法制度的进步、阶层结构嬗变与政党制度的完善、组织结构变化与基层民主制度的成长等。政治制度的适应性成长与社会结构变迁形成了一种互强的格局和态势。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及其相关的制度。它是与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是这种国体的表现形式。由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以及革命传统和民族特点等实际情况的差异,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也必然有所不同。中国作为东方社会主义大国,有自己更为特殊的国情,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也必然会带有自身更加鲜明的特色。认真探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其基本特色,把握其特质,对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有着极为重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制度的三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者对正式制度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差距感到苦恼,甚至怀疑制度分析对于理解中国现实政治的效力。本文认为,制度分析仍然是有效力的,关键是要把握不同层次制度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当代中国政治来说,有三个层次的制度均在发挥作用:一是法定制度,二是党内制度,三是私属制度。有效地理解这三重制度,就能有效地理解中国政治。  相似文献   

14.
政治制度作为政治活动的载体和运行规则,必须体现政治的组织、形式和程序,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转方式。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包括政治首脑领袖制度、国家政体形态与机制、国家政权的层级结构和权力关系、政治行为制度和官僚制度.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重点上,应当对其进行纵向动态考察,摆脱单纯静态研究的局限;进行横向制度关系考察,摆脱单纯微观研究的局限;进行功能研究,摆脱条文陈列的局限;进行规律研究,摆脱述而不作的局限;进行价值研究,摆脱不加评判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线索与规律。一是始终保持政治统治上的高度集权,社会管理功能则高度分散,表现为官僚系统与》绅系统的并重与互补。二是家国一体化,政治伦理化,表现为皇帝个人的奴仆在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国家机器家族化。三是分级管理与垂直监控的结合,表现为层次过多,效率低下,以及垂直体系对各级行政层级的病态监控。四是以民本思想辅佐专制统治,表现为政治上的开明专制模式。  相似文献   

16.
政治制度通过反映基本社会共识、确认利益结构、调解社会矛盾和规范政治行为等具体途径生长着一定形态的政治秩序.合理政治秩序是由按照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相统一、效力以及利益均衡等原则建构而成的政治制度的结果.转型期中国政治制度完善应以更加凸显公正性、适应性和整合性为着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5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党对政府的绝对领导,二是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统一。这套政治制度,既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高效性,也存在着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针对政治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入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大胆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效,也积累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治制度的选择,是社会生态环境各系统在维护社会均衡发展基础上的必然耦合。当前超大规模社会的经济发展,不同性质的文化融合,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必然促使中国政治制度的适应性变化,并要求制度变迁应该及时有效地做出理论上的回应以指导实践。和谐社会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社会生态环境变迁背景下的理论总结和价值目标,是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性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提出及其同根本政治铆度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有着长期的合作历史,但是从未把这种合作明确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曾指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这里讲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没有明确说是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此以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制度又是社会政治文明的“骨架”和“脉络”。建设政治制度应遵循四条原则,即民族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合道德性,在我国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及各项县具体政治制度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