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以人为本,以精神为本上海学人张汝伦在《城市精神与人文精神》一文中曾说到:“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创造伟大的城市。只有伟大的精神,才能造就伟大的人”。人创造了城市,创造了城市的文明,城以人为本。而创造“伟大的城市”的“伟大的人”又需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  相似文献   

2.
过去30年来,我们的城市化基本上是依靠城市扩张、增加原有城市容量、吸纳周边农村人口并同时吸纳外来农民工来提高城市化率和实现城市化的。这种城市化之路,是与我国当时的国情相符的。但是,当前我国城市规模已经超大,原有城市的容量也到了极限。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一场金融海啸,不仅使成千上万农民工丢了工作,两代衣民工的“市民化之梦”暂时破灭了,而且,城市各行各业都在裁员,大学生已经连续多年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  相似文献   

3.
“知识城市”的理论构建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城市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和城市转型的客观需要,知识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进入国际城市发展的视野。“知识城市”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有其一套硬性的衡量指标。知识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发展知识城市必须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不管城市标语是否属于城市“形象工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反正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热衷上此道。但是,反观见诸于媒体的所谓城市标语,或将其混同于旅游口号,或根本没有体现出城市个性,或行文拖沓、表意不清,或瞒天过海、不符实际,或小家子气十足、不能彰显出精神,不但没能凸现城市特色、打造出城市品牌,反而令人如鲠在喉,糟蹋了好端端一座城市的名头。  相似文献   

5.
杨公望  王悦 《城市》2008,(4):77-79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的发展.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断累积.城市开始脱离单纯的商业或聚集功能的概念.呈现出一种“个性”,即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内涵.它是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6.
彭程 《现代交际》2012,(7):130-131
在国内城区开发已经局部向“城区系统运营”的科学发展时代过渡阶段,面向正处转型期的斯城市运营商,本文回顾了中国城市运营的发展,阐述了城市运营商兴起的必然趋势.结合城市运营的现状,分析了城市运营业务模式,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运营商的投资、盈利模式,得出了当前国内企业的运营现状,有助于作为城市运营商的房地产企业在解决实际运营中的问题时得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的确,“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一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城市精神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灵魂,它包括城市的公德精神,城市的公民精神,城市的时代精神,城市的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注重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不断提升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9.
任致远 《城市》2016,(9):75-79
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曲折,当前对于城市特色的保护和发展,已经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中更加清醒和坚定起来,在城市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的前提下,必须重申“功不抵过”的观点,提倡“显山露水”势在必行,并让传统与现代“交辉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保护农村自然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这个最后的量大面广的阵地,同时,在发展城市中特色开拓创新,使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映成辉,就一定能把特色城市与城市特色进一步保护好、继承好、发展好。  相似文献   

10.
姜晓晖 《城市观察》2023,(4):96-107+162-163
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步入了“蔓延”与“收缩”并存的阶段,“增长与收缩”已经成为城市转型的全新议题。本文基于2007—2017年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尝试探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蔓延与局部收缩两种形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以“人口”和“土地”为载体的城市中,城市蔓延不同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的经济发展,蔓延程度越严重,经济发展越脆弱;城市收缩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但根据地域差异,影响程度不一;“蔓延—收缩”双重现象并存具有动态变化性,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俭 《城市》2009,(1):71-75
在品牌经济时代,品牌就是传播力、生产力、竞争力和发展力。近几年.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休闲之都”、“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内有关机构也先后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市”、“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等评比活动.打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战略。文化品牌是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把握未来30年上海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最近,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召开“未来30年上海城市发展环境专题研讨会”.研讨会围绕“未来30年上海发展的国际环境与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建设”“未来30年世界城市体系及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与上海的地位和作用”等议题开展讨论,从理论高度分析了未来30年上海发展可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剖析了未来上海打造“全球城市”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瓶颈、功能承载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余文凯 《科学发展》2016,(11):102-112
上海应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建设世界级全球城市为目标导向,打造 “智能发达、创新活跃、生态宜居、和谐包容”的智慧城市:实施“网络空间强国战略”,持续提升形成全球网络与信息枢纽;深化“四个中心”建设,提升上海全球资源战略配置能力;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提升上海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与领导力;加速“互联网+”的融合与重构,激发上海产业与市场活力;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规划、治理、服务能级;凝练城市文化,抢占“中国文化”输出战略高地;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全球门户.  相似文献   

14.
王琳 《城市》2008,(5):72-75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均注意到城市精神、创新氛围、价值取向等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深切关注文化与经济合流发展的重大趋势.以及文化硬实力对城市竞争力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因此.许多发达城市均采取了“文化立市”的重大战略措施.以应对21世纪的国际文化竞争。  相似文献   

15.
城市景观,这个体现城市性格的物质实体,在现代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现在的城市景观千篇一律,毫无城市个性可言。城市景观应突出一座城市的“环境可意象性”、“市民参与性”、“景观原创性”、“地方特色性”等概念。我们从地方文化入手,从身边的最常见景观元素入手,充分考虑才能使城市景观成为城市特色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6.
李鑫  罗彦 《城市》2017,(10):41-48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病、灾害风险多元复杂、人口老龄化逐步凸显的新背景下,传统公共安全规划思路出现诸多不适应,韧性城市建设的意义尤为重大.在梳理韧性城市理论与演进的基础上,总结了韧性城市的基本特征及韧性视角与传统视角的主要差异.结合国际城市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发展韧性城市的总体目标和风险识别优化原则和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任肖肖  石文华 《城市》2012,(2):24-27
一、“公共租赁住房”的由来(一)商品房价超出人们的购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直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然而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财政难以支撑大规模发展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城市独辟蹊径,采用“经营城市”手段解决资金问题,城市建设得以迅猛发展,城市的经济增长在全国遥遥领先,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8.
城市物质空间发展迅速,但宜居城市的独特个性却不易取得,“千城一面”,这是存在于当下快速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对珠三角中等城市江门市新区建设实例的研究,指出问题的结症在于快速发展推动力机制的实际作用指向与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之间存在价值取向的矛盾和偏差。在解决的途径上,需要突出“量”之上的“质”,尤其是“形而上质”的建构,即从城市规划的层面开始,重视空间环境的连续性,调整“政府主导”的作用,持续着力于经营城市生活的精神感受,包括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的体验,城市文化认同及归属感等,催生丰富多样的城市气质。  相似文献   

19.
林坚 《城市》2015,(4):74-76
城市是流动的空间,时间是流动的记忆.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的舞台.城市和乡村、传统和现代、实物和精神、本土和他乡,这些都是城市记忆和乡愁中相互缠绕的要素.留住城市记忆,记住乡愁,才能让城市有韵味,人们生活有回味,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20.
城市精神的提炼和培育不仅是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同时凸显出城市文化悠远、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文明程度。文中在讨论了城市精神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后,详细讲述了秦皇岛城市所特有的长城、海洋、山脉文化及精神,结合秦皇岛的历史、人文、风俗,提炼了秦皇岛城市精神表述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