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重庆师范大学邓正琦教授、李碧宏副教授撰写的专著<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研究--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为例>,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渝鄂湘黔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与经济力量整合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与整合的佳作.该书由理论篇、综合篇和专题篇构成,它不仅系统构建了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的研究框架,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扩展了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的研究内容.概括起来,该专著具有如下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2.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是应国务院要求,为了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发展而成立的国家战略区,也是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其作为当前国内跨行政区划单元数与层级建制最繁多的经济协作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经济对该区协作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文章拟从如何突破行政区经济对该区发展的制约的视角进行研究,以期为促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协调、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文化是该民族得以独立于其他民族的内在特征 ,具有不可再生的资源意义。然而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一般较之汉族地区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 ,惟一的选择就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就得对外开放 ,而这种开放必然导致外面强势文化的冲击 ,这种强势文化是以强势经济为其载体的。在这种情势下 ,如何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 ,确实是两难选择。本文以地处渝鄂湘黔交界之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傩文化为例 ,试图论证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护方面的困境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比分析及思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山民族地区试验区是一个跨越渝鄂湘黔四省、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贫困人口较多的山区。该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环境保护压力大、基础设施条件严重不足、城市化率偏低、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特点,这一特点成为影响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刃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发挥各省资源和产业的优势,展开区域分工合作,以促进武陵山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湘、鄂、黔、渝三省一市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家族 ,在生产和生活中特别崇拜牛 ,这是他们崇拜祖先、重视农耕和祈求丰产等农耕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因此 ,与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内其他民族对牛的崇拜一样 ,土家族的牛崇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形成了一类特殊的经济现象——省际边缘经济,即省际毗邻边区的经济,表现为区域经济的欠发达性、非协调性和边缘性。而中西部省际边缘区大多为多民族交汇地带,其发展对于省际民族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湘鄂黔渝"交界区域——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深入研究,探索省际边缘区域民族经济发展,为其他类似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研究实证。  相似文献   

7.
渝鄂湘黔交界处的武陵山区是一个贫困人口比较集中、人数较多的区域。本文描述该区域贫困的现状,阐述其发展性贫困三个重要的表现,提出通过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能力、拓展能力运用的空间范围和扩大使用社会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来解决其发展性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对于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也具有战略意义.然而,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认识,而教育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动性也尚未有效发挥.基于此,本文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通过建立相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全面揭示和实证检验了教育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与重要贡献,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发展教育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部民族地区指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及黔东南、桂北、粤西北等地区,该地区石灰岩溶地貌特征十分明显,也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比较聚居的地区,属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采取特殊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以后,中部民族地区的贫困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诸多因素的制约,中部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财政十分困难,特别是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拉越大,形势非常严竣。本文就下阶段民族地区扶贫问题作如下分析。一、困难与问题通过近十年的扶贫开发,中部民族地区在扶贫攻坚…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散杂居少数民族居住地由渝东北向渝中部和渝东南蔓延,散布在与湖北交界的巫山山脉的余脉地带,于2001—2009年时间段建立了14个民族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属重庆市的主要脱贫地区。重庆市政府通过加大改善民族乡基础设施、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等措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当地经济有所改观。未来还需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与互动、培育和规范民族特色产业、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等路径促进民族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连云港市连云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应有效地利用连云港的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连云港市比较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利用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来加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规模,以本地区跨越发展带动陇海经济带和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的良好发展,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推进成渝经济区快速协调发展,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特点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合作背景下的城市联盟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城市集群为了实现大区域的协调发展,开始建立各自的合作发展模式。其中值得研究的是区域性的城市联盟。从福建省厦泉漳龙城市联盟的发展看,其意义在于: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环台湾海峡经济圈"的形成;承接海峡东岸产业转移,强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优势。  相似文献   

14.
“十五”期间整个北仑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定位为“以港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宁波乃至华东地区经济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而北仑区则作为“港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发展目标为2005年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五方面突破推动“三外”工作;加强区域合作;加快城镇建设;促进科技进步;发展新兴三产。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仍处于高耗能阶段,区域内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碳排放水平较高,低碳技术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为了实现在低碳经济方向下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标,应该积极探索区域内低碳经济的市场交易机制,构建低碳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与调控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立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只有推进二元结构的彻底转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乡协调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间互动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城乡收入差距、适度城乡收入差距及城乡协调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机理:一方面,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要求,过高或过低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针对我国城乡发展现状,从振兴农村经济、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和政府对农村的教育、税收、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及投入两方面分析了促使我国城乡协调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互动的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牢固树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宏伟目标。尤其“十一五”后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着重解决好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协调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根据福建省经济发展阶段确定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对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构显示出福建省城乡经济整体的协调性不高,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和农业发展缓慢造成的乡村经济的落后,且福建省城乡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协调性明显较内陆地区好。提出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首先城乡的协调并不只城乡关联,还包括城与城,乡与乡的关联互动;其次要进行空间分类指导,统筹全省不同区域的城乡发展;第三要加快城乡平衡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的完善,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通和城乡居民生存发展条件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对促进陕西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陕西资源富集区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需要通过结构转化、城市化、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这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多重转化机制,加强对农村的非农化改造,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在二元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城市化进程,最终逐渐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一元经济,推进陕西资源富集区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