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126-130
乐妓自古有之,根据其人身归属情况大致可分为宫妓、官妓、家妓、市井妓等;根据其所操技艺又可分为歌妓、舞妓等。乐妓几成唐宋宴饮活动之必需,与唐宋文人生活、文学创作密切相关,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有其身影,一些作品甚至是专为她们而作。因此,了解乐妓的相关制度在把握乐妓境况、乐妓情态、乐妓与文人的关系、进而理解文学作品大有裨益。文章阐述了乐妓的发展史、各朝代的制度史,并研究了乐妓生活与文学作品的相关事例以及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立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13,(6):112-118
产生于唐、流变于宋的官妓制度与唐宋文学、音乐的发展及一些具体作品有密切关系.学界缺乏对它的全面描述.文章对其进行系统地辨析后指出:地方官府蓄养乐妓供地方官员宴饮佐欢的官妓制度是由唐代的节度使制度催生的;官妓归属于地方官府.长安无官妓.官妓有多种称呼,如营妓、乐营子女、官奴等.官妓居位于乐营;乐营中还有官府蓄养的男性乐工,故乐营中除未婚乐妓(乐工)、亦有乐妓(乐工)家庭居住.官府对乐营的处所安置比较讲究,并常将乐营作为官府宴饮欢娱之所.官妓主要来源于乐户加入和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口鬻卖,而非犯属籍没. 相似文献
3.
张雁南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2):48-54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消费方式往往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商业的发展,引起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消费观念、消费心理的变化,催生着消费方式的变革.伴随社会财富的积聚、商品经济的繁荣,各级各阶层尤其是中上层的消费欲望被大大刺激起来,人们的生活从生存型自给性消费占主导地位,逐步发展到享受型商品性消费甚至奢侈性消费占重要比重.纵观唐代社会生活,世风皆以侈靡相高,人情多以放荡为快,从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到歌舞娱乐的精神生活,高消费、尚奢华成为大众的消费倾向.娱乐服务业尤其是青楼妓业的消费异军突起,成为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盛唐奢侈性消费结构中最为突出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4.
刘玉霞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1):137-140
妓是一个古老的文学原型,源头众多,不过巫术宗教对妓的影响尤巨,自唐传奇《霍小玉》写妓以来,妓就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二十世纪后,妓原型的内涵发生了改变,从以前被社会和家庭认可的浪漫妩媚的男性性伴侣,变成了淫荡丑恶的女性。当代言情小说对妓这一类女性虽然持同情态度,让她们享有爱情和婚姻,但本质上仍肯定的是女性奴的地位和欲望化、物化本质。 相似文献
5.
文人与诗妓──诗妓在诗词传播中的作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才武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诗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 ,它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畸形阶层 ,本是因士大夫文人阶层的需要而生 ,因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紧密联系而发展 ,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使得她们在信息传播渠道欠发达的古代社会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诗词传播者的角色。她们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的普及化传播中 ,起到过重要的和独特的作用 ,甚至对中国古代文学样式的流变产生过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妓乐是宋代地方官员宴饮聚会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娱乐性活动,宋朝政府从诸多方面对这一奢侈享乐活动的开展作出了限制性规定,仍旧不能避免地方官员频繁地参加妓乐宴会,严重影响了地方官员的办事效率,造成两宋奢靡享乐的官场风气,破坏了各级地方官员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同时,大量的财物、人力支出也使得地方财政以及百姓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7.
傅才武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8(1):70-74
诗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它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畸形阶层,本是国土大夫文人阶阶层的需要而生,因而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紧密联系而发展,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在信息传播渠道欠发达的古代社会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诗词传播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王晓鹃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5):37-40
《北里志》是一部描写唐代乾符年间长安歌妓与大中进士狭邪生活的实录式笔记小说,其小说特征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说以第一人称的笔法展开叙述,故事性较强,情节完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二是小说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三是小说塑造出七十馀个历史人物形象,较完整地展现出一幅唐末长安真实的俗文化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9.
教坊始设于唐代,对唐代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玄宗设立教坊的直接目的在于安置原藩邸的乐工与宦官;唐代第一任教坊使为范安及,教坊使的职能是管理乐人与音乐,他们与音乐才华没有必然的联系;青楼与教坊关系密切,盛唐时它是教坊选拔乐人之重镇,中晚唐以后教坊加强了对青楼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马国云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32-35
《北里志》记载了中和以前长安城平康里的歌妓生活,是后人了解唐代青楼及娼妓的重要的历史资料。此书开后世《青楼集》、《板桥杂记》等描写青楼类作品之先河。此书虽是一部笔记小说,但人们可以从中管窥唐时长安士子生活的某些情状,并了解诗歌创作及传播的某些方式。与此同时,唐末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也在《北里志》中有着诸多真实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潘殊闲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5):27-31
《瓯北诗话》是赵翼晚年的论诗名著,其所论诗家凡十,李白排第一。是书对李白的研究颇为详赡,涉及到李白的生平、思想、政治表现和诗歌的题材、体裁、寓意、真伪辨析、艺术风格、艺术承传以及与杜甫、苏轼等人的比较等方面,有不少真知灼见。按照赵翼自己的话说是"始知其真才分,真境界,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这种剖析,在"尊杜抑李"的历史大潮流中,显得尤为理性和可贵,是赵翼文学价值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王霄燕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5):31-35
北朝包括五个封建政权: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政权均为鲜卑民族所建。北朝统治者抛弃南朝汉族政权重玄谈轻法制的统治手法,重视法制建设并进行了大胆改创:创均田律,发展了封建土地立法;创流刑,使封建刑罚更加规范;罢门房之诛,使封建刑罚向轻刑化方向发展;改七等刑为五等刑,确立五等正刑的新刑罚体系;创重罪十条,完善了礼法结合;删繁就简,确立十二篇目的律典结构等。北朝法制改创成功之因在于:出身于少数民族的统治者重视法制建设;重用汉族律学家;综汇秦汉魏晋法制优势。北朝法制改创对中国封建法律由秦汉的初创到隋唐的辉煌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倩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80-85
刘备在正史中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和人生际遇的不同而改变。从少年时期的市井小贩,到青年时期的草莽英雄,再至中年时期的成熟奸诈,最终历尽艰辛,成为蜀汉之主。本文中,笔者以史实为据,探讨了刘备各时期形象的变化及时人对其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李让夷的世系、历官、郡望和唐代武宗灭佛事件的背景,对西安曲江池村新出土的李胜才墓志做了详细的考证。通过文献和地下碑铭互相印证的方法,确证李让夷既不是陇西李氏,也不是赵郡李氏。他死于由淮南军返京的途中,而不是死在东川节度使任上。同时这方墓志对理解武宗灭佛事件的背景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程小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9-103
国内学界一致认为虎关师炼?济北诗话?受宋代理学影响较深,其以“适理”、“雅正”论诗就是典型例证。但作为一个佛学修养高深的禅僧,虎关从深层上更倾向于以禅学论诗;其论诗须“自得”“醇全之趣”实质就是禅宗发明本心之回响。虎关“适理”论中含蕴理学与禅学两种思想影子,更接近于融汇禅学、心学于一体的严羽诗学。 相似文献
16.
周以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1):68-73
日本江户时代刊刻的佛教故事集《诸佛感应见好书》中有一则赞颂“观音利益”的故事,在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法方面套用了我国的唐传奇《离魂记》。《离魂记》在我国有多种版本流传,而《见好书》的作者以及日本禅僧们有关《离魂记》知识的来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禅宗典籍《无门关》在日本的流布,而给日本禅林接受唐传奇《离魂记》助一臂之力的是禅僧的注释书——《无门关抄》。 相似文献
17.
陈志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95-98
门阀制度肇始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形成于魏晋,东晋南朝达于极盛。北朝在其发展中亦学习吸收了汉族之门阀制度,其发展虽不如南朝之盛,对北朝亦产生一定影响。门阀制度给北朝社会带来的弊端,在当时即受到有识之士和下层寒门庶族的非议反对。但门阀制度毕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封建社会选拔任用人才的一种方式,它维持了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转和确立,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礼节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5-109
李怀民是高密诗派领袖,其律诗创作主要继承以张籍、贾岛为代表的中晚唐五律诗人的传统,如大量创作五律,且呈现“瘦削”、“清真”、“平淡”、“新奇”及格律谨严的特征,也有所突破与发展,如或具有田园隐逸诗的风貌,或表现出陶渊明式的“气骨”,或弥漫着凄凉的身世之感和失意的忧伤。李怀民继承“张贾”传统并不局限于五律;就张、贾而言,更侧重于学张派;其律诗学“张贾”,与其古诗师“陶韦”一致,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试析唐代赞皇李氏之门风 --以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政风之比较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5):77-82
赵郡李氏,为魏晋南北朝以来所谓“崔卢李郑”四姓之一,至隋唐时代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和“优雅”的门风。其中赞皇李氏一支尤为突出,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祖孙三代,在中晚唐政治史上都是颇有影响的人物,李吉甫、李德裕父子更是两次拜相,且分别在“元和中兴”和“会昌之政”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李氏三代在行政作风、政治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文章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浓厚的传承性,正体现出华北世家大族所独有的家学门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