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8 毫秒
1.
在我国建设用地供给十分紧张的背景下,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由于农地产权主体虚置及征地制度的固有缺陷、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土地规划缺乏科学性与权威性等原因,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着地方政府对城镇建设用地重“增量”而轻“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必须明晰农地产权、改革征地制度、完善财政分权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强化土地规划在引导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调控职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主要受到一系列城乡二元制度的制约。土地制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制约,它主要通过土地产权、土地流转、土地征收、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等实现对土地与劳动力的重组,从而影响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进而影响整个城市化进程。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因存在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模糊、收益权残缺,土地流转限制条件多、流转费用高,征地范围宽、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城市住宅用地占比过低、建设用地供应与人口流向错配等问题,抑制了城市化进程。为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须扎实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扩大土地流转范围;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改革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房价的根源在土地财政,住宅投机是土地财政的外在表现形式.房产税与住宅税不同,前者是财产税,后者是消费税,它们均不可能单独降低房价.中国需要住宅税来提高城市居住用地的利用效率,但面临很多困难.中国住宅税很可能先以房产税的面目出现,然后独立出来,并与房产税发挥相互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依据需求与供给曲线从理论上探讨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土地市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以南京市为例,从用地配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公平四方面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降低了土地市场均衡价格,提高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增加,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5.
城镇建设用地潜力形成机制及内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城市经济学的原理,剖析了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潜力的形成机制,认为城市边界的过度扩张和城市内部住宅密度提升是潜力的两大来源,并据此对潜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将其划分为过度扩张潜力和再开发利用潜力两种类型。挖掘城镇建设用地潜力的关键在于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一级市场和在旧城改造中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区域协调发展客观上对建设用地利用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转变建设用地的利用与管理方式,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与差别化的管理政策。只有完善土地政策的宏观保障体系,理清土地政策与配套政策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与其他政策的互动协调机制,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与差别化管理目标的实现才有保障,文章在分析外部规划管制、区域发展、产业发展、财政税收以及金融五方面保障政策协调性障碍现状和改革方向的基础上,从城乡功能区规划管制、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产业用地政策、土地财政税收(财政转移和土地税收出让金替代)和地方金融融资平台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保障重点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的途径只有政府征收,这无疑束缚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比较成都市和无锡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设计与实际效果,发现成都模式所采取的农民集体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引导和监管的方式,是还权赋能的做法,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模式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很好地解决了农村的发展问题。由此得出,在农村的后发增长路径中,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来释放农村土地价值是一种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创新提出建议:政府可考虑还权赋能,放弃对土地收益的垄断;政府与市场进行合理分工,加快农村发展的进度;加大土地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以农民集体推动为主,保护农民利益,进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梳理近年以“土地财政”为题的学术文献,以土地财政成因、正负影响、区域差异及改革转型为主线进行综述与评价。现有研究阐述分税制、政绩评价体系、农地产权及征收补偿制度、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土地产权“央地”政府“委托-代理”关系是土地财政形成动因。土地财政负影响主要有扭曲城镇化发展、降低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增长质量、加剧环境污染、潜藏金融风险并激发地方政府破坏式行为策略;正向影响主要是推动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方面多数是将全国土地财政情况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改革转型主要是从成因入手构建政策方案。借鉴国外土地财税研究经验,展望未来土地财政研究方向包括:(1)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经济社会背景下系统分析形成动因作用机理及定量关系;(2)替代融资机制及风险规避方案;(3)驱动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作用机理及调控政策;(4)地市为单元的区域差异及转型政策;(5)“后土地财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及转型方案。  相似文献   

9.
城市用地扩张与土地财政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存在耦合关系。利用中国大陆地区264个城市2002-2011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财政收入呈递增趋势,组内差距扩大,两者具有相关性;城市用地扩张对土地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用地扩张都是土地财政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仅在全面工业化阶段存在反向关系。在现有制度设计下,城市用地扩张增加了土地供给,但仍满足不了城市因经济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产生的用地需求,是土地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土地财政的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张的必然结果;在全面工业化阶段,地方政府为获取更多土地财政收入付出的努力推动了城市用地的扩张。  相似文献   

10.
供给侧改革旨在适度扩大需求,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推进结构性改革。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是市场机制的制度基础,忽视各地对指标的客观需求,土地资源粗放低效利用。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是对行政配置制度创新,其本质是引入私权机制,通过私权自治和合同自由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权利分配,推进土地供给侧改革。为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从私法角度探究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探讨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制度优势,实现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衔接与协调,为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正当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土地红利是经济红利和政策红利共同缔造的特殊红利形式,彰显土地红利公共利益属性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从逻辑上分析,我国土地红利源于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城镇化和工业化、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区位优势、公共投资等因素共同推高了土地价格,奠定了土地红利公共利益属性的坚实基础。为维护土地红利的公共利益属性,国家一方面将其纳入公共财政范畴,以规范公共财政收支的方式实现土地收益“全民共享”,防止土地红利被少数人垄断。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改进土地收益的税法体系,科学界定房地产开发相关税收的税基和税额;健全土地征收制度,确保征地的目的、程序、收益合法且符合公益;推进土地红利城乡间公平分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实现土地红利共享。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美国加州、日本和新西兰地震保险基金制度的分析,探索一种能使我国保险业在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路径.主张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地震保险基金,作为地震风险市场化、社会化的资源整合平台,充当我国地震保险的再保险人,实现地震风险的多层次分担,确保地震一旦发生,灾区人民能够通过保险渠道获取稳定的救济和灾后重建资金,从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13.
人地矛盾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公平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基于湖南益阳X村的调研数据发现,农村土地数量和质量的分配均存在结构性不均。人均耕地资源在同一村落不同村民小组之间土地分布不均,同一村民小组内部农户劳动力与土地资源之间分配不均。这与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农地面积减少,农村人口更新换代、婚嫁、人口迁移、农户耕种能力和意愿背离以及农地政策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长期稳定导向不无关系。因此,需要从推动土地流转、保障妇女土地承包权益、落实现有政策三个方面积极治理。  相似文献   

14.
风险感知、制度信任与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受内在风险感知和外部制度环境的双重影响。基于四川泸县和宁夏平罗803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实证研究了风险感知、制度信任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制度信任在风险感知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风险感知抑制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且存在区位异质性;制度信任(行政理念信任和行政行为信任)促进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且能减轻风险感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负面影响,从边际效应看,行政行为信任的缓解作用强于行政理念信任。由此,提出审视宅基地区位级差效应,建立差别化的宅地基退出权益保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注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通过改善个体对政府行政的情感态度以提高人们的制度信任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对金融自由化反思的结果,金融约束理论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发展的进一步思考,目前国内理论界也有不少文章赞同在我国实施金融约束政策.文章在阐述金融约束政策的理论核心和政策建议后,对在我国实行金融约束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金融约束的具体政策建议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对我国的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产权房"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争论的热点,但是各种有关"小产权房"的观点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对"小产权房"命名不准确、分类不合理,提出建立"集体用地流转制度"时忽略了其应有一定的限制。通过分析"小产权房"法律特征,赋予其法律意义上的名称"村镇集体土地商业住宅",进一步界定其为"建筑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上,销售给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住宅"。通过对"村镇集体土地商业住宅"的重新分类,提出对"小产权房"进行"分类规制"的建议,并提倡建立和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同时强调给予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鉴于田赋在清朝国家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及田赋征收中存在的严重弊端 ,晚清朝野人士有关田赋改革的议论甚嚣尘上。清末主流思想界处理田赋积弊的思路 ,还是沿袭两宋以来的传统 ;也有极少数先进人士以西方近代财税理论和制度为依据 ,对田赋制度提出了全新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综述法、地统计法、GWR模型等方法,在分析武汉市2004—2011年住宅地价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筛选影响住宅地价表现的因素构建G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每一影响因素对住宅地价影响力的区位差异,以期从微观区位的角度为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提供建议。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武汉市住宅地价空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单中心结构,并随着到市中心距离的增加呈圈层式递减;主干道、地铁及规划管制(容积率)对武汉市住宅地价表现的影响力较大;规划管制(容积率)、主干道、生活品市场及教育资源对住宅地价的影响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即以上因素对住宅地价的影响力在不同的微观区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行政地位对土地财政具有空间效应的假设,根据不同行政地位(主城区、远郊区、区、县级市、县)的土地出让金差异划分归类,在分析不同类别行政区的空间邻接关系的基础上,嵌入多策略的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滞后模型,研究行政空间邻接关系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财政高度正相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地均财政收入对土地财政产生负向影响;土地财政受不同行政地位之间空间传导效应的影响,2013年、2015年土地财政在处于中心城区附近的主城区与远郊区、区之间的空间互动性更强,这一发现肯定了相对落后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强行政权力地区拥有最具价值的土地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