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明皇与杨贵妃文学形象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恨歌》、《长恨歌传》到《梧桐雨》再到《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这一对爱情主人公由人间罕有的帝王夫妇演变成了至情的神仙眷侣,唐明皇由重色不专情发展为钟情又专情的好情人,杨贵妃也从一个祸国尤物演变为深明大义的钟情女子。这种嬗变一方面是不同时代的创作主体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不同的文学体裁所造成的。本文拟就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嬗变过程、特点及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一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明皇宠幸杨贵妃故事为中心的历史悲剧。对这部杂剧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它缺乏思想光辉,主题思想显得混乱,有的说它“主题不突出,倾向性也不鲜明,没有能够把握住中心。结构也显得松散,戏剧性不强”。我认为上述评价是不够适当的。《梧桐雨》无论就其思想性来说,还是就其艺术性来说,都有突出的成就,它确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悲剧。像这样纯粹完美的悲剧珍品,不仅在元杂剧中是罕见的,就是在中国戏剧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一 白朴在剧中用浓墨重笔成功地塑造了唐玄宗这个荒淫、昏庸、腐朽而又富有人情的封建皇帝的形象。从唐玄宗一上场的一大段独白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玄宗为了占有儿媳妇杨玉环,竟然煞费心机,先度为女道士,后册封为贵妃。作者写这一情节,显然意在揭露他的丑恶行为。玄宗为了宠幸贵妃,竟将其“哥哥杨国忠加为丞相,姊妹三人封做夫人”,使其“一门荣幸极矣”。这是对玄宗任人唯亲,重用奸佞,政治腐败的揭露,也为后来安禄山叛乱准备了口实。接着作者又安排了一个情节,丞相张九龄奏请玄宗按律斩首失机的边将安禄山。玄宗见其矮小肥胖,就说是“一员好将官”,听其谄媚之言“惟有赤心耳”,就说“丞  相似文献   

3.
爱情是文学描写的永恒主题,笔者就中英文中的爱情描写谈点浅见。一、不同的相爱方式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盛行包办婚姻,由于妇女被剥夺了社交的权利,更难得的是两情欢悦,永结同心的真正的爱情。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永恒的爱情进行了歌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中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形象,已被诗人理想化,不再是原来的历史人物了。  相似文献   

4.
<正> 李调元《雨村曲话》云:“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王国维在《录曲余谈》中称《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为元剧三大杰作,而其《人间词话》则云:“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这些看法虽然有的失之偏颇,但《梧桐雨》作为元杂剧的一部优秀作品,却是普遍地为世人所首肯. 然而,曲于《梧桐雨》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比较通行的看法是:作品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李杨爱情,一方面揭露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一方面又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作为一个悲剧作品,它描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本文试从它作为悲剧这一特点出发,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拭撩其主题之神秘面纱。(一)从悲剧产生的原因和矛盾冲突看,它表示一种讽谕,一种劝诫。《长恨歌》的前半部分,诗人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记述了唐明皇因“重色“而“倾国“的悲剧过程,并以此讽谕后来的君王,引以为诫。主观上,《长恨歌》悲剧是由李杨自身的过失、弱点造成的,而客观上,其又包含着浓厚的社会因素。从悲剧的矛盾冲突看,《长恨歌》揭示的是帝王的个人情感、生活与封建的社会义务、道德、职责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悲剧的根源在于他只会享用皇权而忽视了皇权听赋予他的重大的社会责任。因而注定了他们的悲剧结局:当他失去权力,爱情也就随之而毁灭。这既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二)从悲剧塑造的艺术形象看,它展示了一种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梧桐雨》和《长生殿》三部文学作品遵循了两大规律,即爱情与责任双线并行的文脉规律、爱情与责任双线汇聚生成结局规律。两者对立时悲剧发生,和解时成功团圆。而且这两个规律也通适于多数古代爱情作品。规律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自由爱情的享有者与责任自觉的担负者必须是同一主体。两大规律的发现,既昭示了古代自由爱情通向现代爱情的必由之路,也使我们对当下文学研究以及创作中把爱情或责任,尤其是前者绝对化的趋势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由于作者本身世界观和当时社会的局限,以及唐玄宗本身历史功过给人留下的印象,造成这部作品主题思想的复杂性,众说纷纭.一般认为:这篇长诗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行径,揭露了中唐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只是稍有同情态度.人们大多认为这是一篇讽刺之作,但笔者却认为:这是一曲回旋曲折、宛转动人、哀怨缠绵的恋歌.  相似文献   

8.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前人已公开发表的意见,大致有以下几种: 1.风谕说:即讽刺、揭露唐明皇的荒淫误国。2.歌颂说:即同情和歌颂李杨爱情的纯真专一。3.二重主题说:即既有讽刺揭露,同时也有同情歌颂。前不久又有人提出《长恨歌》是“哀伤盛世衰亡”之作;但也承认白居易对当朝统治者既为他们的不幸结局惋惜哀伤,又对他们纵情声色、荒废国事不满。这种意见仍是二重主题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以下简称《安》)是莎士比亚在他的创作高峰期写作的一部悲剧作品,它虽然不能与《汉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相媲美,但仍不失为莎氏的一部优秀剧作。而《长生殿》则是我国清代戏曲家洪的代表作,就内容而言,这两部作品都可称为“爱情政治传奇剧”,前者写的是古罗马时期,罗马执政三巨头之一———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罗马执政者之间的政治斗争;后者则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传奇。这两部戏剧均有一定的史实依据,其情节也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0.
帝王故事的传奇书写是我国古代小说、戏曲的重要表现题材。唐明皇是个传奇帝王,其故事包括后妃故事、君臣故事、好道故事、梨园故事等四类内容,其中尤以唐明皇杨贵妃故事最为知名。起于晚唐五代的笔记杂录、盛行于宋元小说戏曲中的唐明皇后妃故事,关注宫闱秘事,附会安杨私通,编织唐明皇情史,渲染后宫行乐,乃至意淫杨妃,表现出鲜明的秘闻化、艳情化写作态势,在《开元天宝遗事》《杨太真外传》《骊山记》《温泉记》《梅妃传》《天宝遗事诸宫调》中表现突出,有力地推进了唐明皇故事的传奇书写。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是以玄宗和杨贵妃为主人公描述爱的无限力量的作品。一个男人,如果真爱上一个女人,就会沉溺于中不可自拔,从而一味地向这个女人求爱;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女人,就会沉浸在无限的思念和悲叹之中,这就是《长恨歌》描述的爱的真实。这与《李夫人》一诗中用"苦"、"惑"等负面形容词来表达对爱美女的厌恶之情而达成"鉴嬖惑"的目的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白居易认为,《长恨歌传》是讽刺李杨沉溺情爱的文章、《长恨歌》是描写玄宗对贵妃之情爱的诗歌。由于有了《传》,"批判"的任务可由《传》一力承担下来,所以白居易就可以毫无顾虑地让"深刻的爱情"成为《歌》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对吴伟业《圆圆曲》的主题,争议向来较多,大致有讽刺说、同情不幸说、歌颂爱情说、兴亡感慨说等诸种。通过对吴伟业生平思想、《圆圆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容真实性等各方面的探讨,认为《圆圆曲》的主题仍然是表现对吴三桂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其降清价值的否定,而非同情或歌颂吴三桂。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最早反映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诗作。关于《长恨歌》的创作动因,据说是由于受友人启迪而成篇——“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汉。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世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  相似文献   

14.
<正> 洪升的《长生殿》以李杨故事为题材,其最早依据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元明戏曲中对它影响最大的是《梧桐雨》。 洪升在康熙己未年《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前人曾认为这是对《长恨歌》、《梧桐雨》的非议,颇不以为然。刘咸炘甚至批评道:“虽曰文人相轻,无乃太不自量乎!”(《文学述论·曲论》)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关于《长恨歌》的主题,研究者提出了十几种说法。这些说法可基本上归纳为针锋相对的两类。(一)、讽谕说。认为此诗主要是讽刺或暴露了统治者荒淫误国,主要不是甚至完全不是歌咏李、杨的爱情。但此说很难令人信服。首先,白居易自己就不把它编入“讽谕  相似文献   

16.
评议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诗文拾零张峻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瞩目,出现了以此为题材的大量文学作品。唐宪宗元和元年冬(公元806年,即“安史之乱”后的五十年),周至尉白居易与其友陈鸿、王质夫同游马克驿附近的仙游寺。三人谈及李杨之事...  相似文献   

17.
俗语“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是用来讥讽那些讲故事编戏剧不明史实、混淆时代的信口开河者的。当今借历史题材创作的众多电视剧里,不知是因编导粗心还是识浅,前代人操后世语、后世事见前朝文的现象总是屡杜不绝,以致常有不甘被愚弄的观众愤然投书报刊抨击之。写作之余,浏览古代戏曲脚本,不意间发现这“张飞杀岳飞”现象竟古来有之。《长生殿》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末则《重圆》有道:“[生]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净]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剧中“生”是玄宗皇帝,“净”为道士…  相似文献   

18.
说《关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关雎》是贵族婚礼的赞歌吗? 《关雎》居《诗经》第一篇,过去认为是“四始”之首,是很重要的一篇,但它是一首什么性质的诗,历来说法却不一。前见《文学评论》八○年二期上有《关雎章臆断》一文,把过去的说法归纳为“讽刺诗说”、“赞美诗说”、“爱情诗说”,并—一作了分析批判。文中有些观点是对的,例如认为《关雎》不是民间诗及对“窈窕”的解释,都很好;不过他的最后结论,认为《关雎》是“贵族婚礼的赞歌”,这就大有可商。  相似文献   

19.
从中英同期小说比较看宝黛爱情悲剧结局韩加明《红楼梦》后四十回对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的描写历来是红学界广泛争论的焦点之一。虽然大多数批评家持肯定说或有保留的肯定说,指责非难也十分普遍,甚至把这一点作为否定后四十回的重要依据。后者的理由之一是曹雪芹原意并非如...  相似文献   

20.
很多论者在论述《伤逝》的时候,都是侧重于论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及其社会根源。却鲜有论者把《伤逝》的主题与当代大学生谈恋观爱观结合去论述。鲁迅在小说中对恋爱婚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既赞扬了子君和涓生对恋爱自由,也指出了涓生的生存困境与子君错位的恋爱观导致了他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本文对《伤逝》主题的再认识并将其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比较论述,旨在引发当代大学生对恋爱观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