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态语境下诠释老子哲学,同时满足了时代发展之"生态转向"和"东方转向"的双重要求。老子哲学所蕴含的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知足知止的生态消费观、冲气为和的生态和谐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农法观和贵柔守雌的生态女权观,为当今和谐生存世界的构建提供了极具智慧的哲学层面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生态哲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科学,是科学的生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它是由主体生态观、辩证生态观、和谐生态观等部分构成的理论体系,具有人本性、科学性、实践性等基本特点.马克思生态哲学是最具科学性和应用价值的生态哲学,它是我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生态哲学及其后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生态哲学的生态观、生态方法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生态哲学与现代哲学中的机械论和还原论不同,而与建设性的后现代哲学十分一致;它对人们树立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具有各自独特的生态观。儒家生态观以“仁爱”观念为哲学基础,其基本特征是“万物一体论”和“人主论”,而佛家则以其“缘起论”为其哲学基础,建立了生态观,其基本特征是“整体论”和“无我论”。尽管儒、佛两家的生态观不同,但它们都包含着闪光的生态智慧,这一点正是我们当代人建立科学的生态观所必须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18
社会生态人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社会生态人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出发,从处理这五大关系中折射出社会生态人的伦理维度和价值诉求,孕育出社会生态人的伦理价值观,即和谐生态伦理观、和谐社会观、生态文明观、生命价值观。这四种伦理价值观维度反映了社会生态人对自然、社会、生态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和伦理构想。  相似文献   

6.
曾林 《学术论坛》2008,31(4):30-34
荀子朴素的天人观蕴涵着光辉的生态理念:荀子以"自然"的天与"自觉"的人为生态理念的思想基点,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生态理念哲学命题,勾勒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大神"之治的生态理念社会构图.荀子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追求启迪现代人们必须把大自然作为最可靠、最亲密的朋友,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生态哲学以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乃至普遍规律,是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进行社会哲学研究的综合。如今生态哲学已形成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即生态学世界观,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问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生态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具有独特的生态观。缘起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 ,整体论和无我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基本特征。佛教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无情有性的自然观 ,众生平等、不杀生的生命观 ,追求净土的理想观。两千年来 ,佛教徒不断创造出方便易行的生态实践方式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精神本质上 ,佛教的生态观是后现代的。仅凭佛教 ,不可能解决当代生态危机 ,但佛教为生态平衡的重建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哲学的观点来看,科学发展观通过解答当代哲学发展中的三个主要问题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成果: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理性是什么?是科学理性,还是文化理性?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是经济增长,还是文化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文明理念是什么?是生态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实际上是以文化理性为理性基础,选择文化发展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从而证明,科学发展观提出了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0.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原则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架构主要包括生态自然观、生态历史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治理观、生态安全观、生态全球观等方面,其中蕴含了守正创新的哲学思维和理论品质,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方法论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守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探索实践之正,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新、创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格拉斯长篇小说《母鼠》被视为德国生态文学中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深刻地揭露了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漠视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人类面临灭亡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反人类、反生态的核战争丑恶行径。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分析表明,格拉斯生态悲观主义的产生,是他的理性主义和科技至上观使人类陷入了窘境,将自然变成了人类的敌人。所以,人类的根本出路最终在于要培养正确的生态启蒙观、生态和谐观和生态正义观,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我以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道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生态整体观、生态和谐观、适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彭秀兰 《学术探索》2012,(2):186-18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的重要主题,这对我国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同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等原则,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共同发展,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为中国梦的实现的夯实关键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中国梦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因此,当代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融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李韦 《兰州学刊》2012,(1):27-32
不必讳言,程颢并不曾专门涉及生态问题,但其"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仁学无疑可以为反思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思想资源。程颢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中医来譬喻仁与不仁的境界,这成为其生态哲学的总纲。人与自然关系在程颢那里体现为天人关系,在他看来,不仅天人一本,理、道也是一本。基于人的独特性,程颢赋予人之独特责任———贯通天道与自然。以仁为生的观点,是程颢对儒家生态哲学的新开掘。本体论的天道、天理观,是程颢生态哲学的根基。程颢并未空谈哲学,其生态哲学仍有其实践面向及制度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的生态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即自然(不排除神格化之天在内)与人的关系问题,这在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儒、道两家学说中有明显表现,儒家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遂通为理论骨架,主张天人和谐、平衡;道家以道法自然———人道契合———人道为一为思维路径,追求人性与自然本性的一致。此外,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还有其内在的因素,即:中国大多数哲学家都是文人的思维;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耕环境;中华民族原始的宗教心理和强烈的报恩情结等。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和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成 《学术论坛》2007,30(11):167-17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向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及其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观的理论本质就是在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中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进.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生态和谐的构建要求,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和谐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生态环境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日益显现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在续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厚道发展观;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以"生态红线"为生命线的生态安全观。梳理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易》的生态哲学以“生生之为易”的生命哲学为根本,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为核心,既主张人类自觉主动地顺应、遵循天地“生生”之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强调人“厚德载物”、“赞天地之化育”,臻至自然生态整体和谐的审美理想境界.《周易》的“生生之为易”、“天人合一”、“保合大和”等观念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生态审美智慧,对中国美学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水为师: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文化.中国水文化的哲学是有自身特点的:以观水的直观性,启迪哲学文化的人生观、世界观,阐述人格的魅力;以察水的联系性,升华哲学文化的特质观、辩证观、思维观;以治水的实践性启发哲学文化的规律性、发展性、能动性.在水与人的互相依存中、推动旧文明向新文明的飞跃;在水与人的彼此互动中,彰显哲学文化的传统与创新的魅力;在水与人的和谐发展中,传承创新水文化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