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空间效应的空间变系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文化因素、社会保障因素、生育政策等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识别各因素对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出生性别比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效应,表现为高-高和低-低类型,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最小二乘法估算将造成有偏估计;各个解释变量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在地区上存在空间差异;经济发展、文化因素与人口出生性别比之间具有倒"U"型关系,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已越过转折点,但文化程度尚未达到"阈值";当实际生育率高于政策生育率时,会出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越严格、出生性别比失衡越严重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婚姻挤压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研究背景近几年,人口学界有关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出现的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研究颇多,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来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引起学者们对其婚姻后果的广泛关注。顾宝昌、彭希哲(1991)在研究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态势中指出,婚姻排挤(即婚姻挤压)现象和人口老化一样,是伴随生育率下降的新人口问题之一。于学军(1993)则从人口学角度分析了中国婚姻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论证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的加重趋势及人口学成因。李南(1995)更深入一步,直接切入到高出生性别比的婚姻后果研究上,描绘出中国未来几十年间因高出生性别比而…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均在100以下,女性多于男性。中国第一、二、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大陆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分别为81.75,75.50,86.75。1987年抽样调查为89.20。表明了与世界相同的表现。根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我们发现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的一个客观规律:在横穿中国大陆的北纬40度线以北的省、自治区老年人口性别比均在100以上;临近该线的省在100左右;该线以南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在100以下;沿海省分,从广东到辽宁,基本上形成了阶梯型增高趋势。总的看来,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呈现了南低北高的规律性特征(图1)。参照1987年1%人口抽查时的数字大体相同,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以城镇区域人口为重点,定量分析了农村人口流动对城镇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以及农村流入城镇人口子女性别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未流动人口、农村流入城镇人口和城镇非农村流入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均偏离了出生性别比的正常水平,农村人口流动影响了城镇地区生育性别,农村流入城镇人口相对较强的男孩偏好观念加剧了城镇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龄老年人口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卫  杜江勤 《人口研究》2004,28(1):43-47
在从人生的起点到人生的终点之间的各年龄段上 ,人口性别比因自然的、行为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在人口研究中 ,对人口性别比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出生婴儿性别比上。在中国尤其如此。在过去的 2 0年里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不断升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偏高之原因与后果 ,及其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关系 ,引起了大量的争论。然而 ,对最为异常的高龄老年人口性别比 ,则研究不多。这是因为人们一般认为 ,一方面它是自然规律的结果 ,另一方面它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较为微弱。中国的老年人口和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发展趋势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坚  孙克 《西北人口》2008,29(5):93-97
人口出生性别比是人口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采用非线性分形分析R/S法,对1950—2003年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发展趋势存在很强的持续性,即出生性别比在未来的53年间持续偏高的概率将很大;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发展演变可能存在一个大约27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不仅将率先进入老年型社会,而且是中国老年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制定和实施适合于农村发展变化趋势及其人口老龄化特点的养老制度和措施,对建立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至关重要。一、主要人口问题的转折点全国解放后,由于社会安定团结,经济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渐改善,人口再生产迅速进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快车道。长期以来,以人口过多过快增长为基本内容的主要人口问题再度突出出来。从70年代未开始,在城乡广泛推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到了80年…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的人口性别结构主要由出生人口性别比、死亡人口性别比、国际迁移人口性别比共同决定。中国并非移民国家,人口性别比结构主要由出生人口性别比和死亡人口性别比共同决定。本文利用各年普查数据进行估算和预测,构建连续的出生队列并以此数据对我国人口性别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而在我国的生育文化特征下女性人口在低龄组更容易被瞒报,所以统计数据的瞒报、漏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低龄组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程度,但不能把瞒报、漏报认定为性别比偏高的主因。根据生物学一般规律,在同等客观条件下男性的死亡概率在任何年龄均高于女性,总体上同一出生队列的人口从出生到进入婚龄,男性死亡人口规模大于女性,所以婚龄人口性别比在没有国际人口迁移影响的前提下必然要小于出生人口性别比。低年龄组死亡人口性别比对于婚龄人口性别比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不断降低,死亡人口性别比不会给婚龄人口性别比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不会改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会导致婚龄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基本事实。通过对2020年婚龄人口相应出生队列的分析,认为无论采用哪种数据来源和方法计算,持续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必然会导致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衡,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数据上看,各种资料记载的只是中国人口的总量,而分性别的详细资料并不多,虽然历史上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特定地区人口的性别状况进行过分析,但也只是描述性的,近年来我国围绕人口性别比的分析比较多,并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现实分析只是基于特定时间的统计数据,而受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所以很难确定中国真实的一般的性别比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为此分析历史上中国人口性别比的状况,对于解释现实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关于总人口性别结构根据现在所能找到的历史数据发现:历史上我国人口性别比是比较高的。表1中,最早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
韩国人口政策及其对中国农村人口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兴云  付少平 《西北人口》2009,30(2):120-123,128
韩国的人口政策经历了由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到鼓励人口增长的新人口政策的转变,成功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缓解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但也引起了人口老龄化、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如今也正在中国农村上演。如能借鉴立法先行、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善于运用经济杠杆等经验,对维持中国农村人口的低出生率,抑制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邱红 《人口学刊》2007,(5):15-18
近年来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已有的人口学研究,一般从经济发展水平、传统生育观念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忽视了男女不平等对性别比失衡的影响。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分析农村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对性别比失衡的重要影响,进而提出要想解决性别比失衡问题,社会必须更加关注女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出生性别比水平与数据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多套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对我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目前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数据是否可靠、出生性别比数据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普查数据中0岁人口组性别比明显偏低,该年龄组的数据质量不可靠,判断我国出生性别比水平的态势应以其他低年龄组性别比的数据为主。普查数据中低年龄组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女(婴)孩漏报的现象,导致低年龄组性别比一定程度的虚假性升高,影响了对我国真实出生性别比水平的判断。但是,即使扣除了这个因素,各个年龄组的性别比依旧远远高于正常值。所以,中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水平偏高的情况是真实的,只是真实的出生性别比水平并没有普查数据所显示的那么高。  相似文献   

13.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自1982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逐步蔓延,从1982年的15个省、自治区蔓延到目前的绝大多数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上升,个别省份甚至出现畸高现象。  相似文献   

14.
外来人口对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人口对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是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比较农村本地人口、城市本地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三个人口群体在出生性别比上的差异,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地区异常偏高的出生性别比是否由外来人口造成?结果表明,城市外来人口生育的性别偏好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都存在强烈的生男意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同时,出生性别比出现了不分城乡的普遍升高和偏高,城市出生性别比偏高,既有外来人口的作用,也有本地人口的作用,外来人口并不是造成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唯一或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区域差异及演变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性别构成是影响人类婚姻、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因素,也影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也是编制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人民生活、劳动、城乡建设等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1%人口抽样资料分析了中国总人口性别比演变动态及地理分布特征。表明:(1)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性别比偏高的国家,新中国总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2)1953到2005年,年龄性别比曲线越来越平稳,性别比最高峰值呈现有低龄组向中龄组及高龄组转移的趋势;(3)各省区之间及城乡之间的性别结构差异由大变小;(4)山区性别比高于平原。重工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大城市高于小城市。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成效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在长期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同时,出生人口性别比经历了从不正常到趋于正常的发展过程:1980年代中期开始失衡,1990年高达117.1,列全国之最。由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引发的人口安全问题引起了浙江省的高度重视,较早开始调研并采取了标本兼治的措施。经过全省上下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攀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并在“十一五”期间呈现稳中有降、趋于正常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7.
婚姻性别比指标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性别比是指某个统计单位中男女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是衡量社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口再生产、社会安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人口性别比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研究人口性别比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映和分析人类自身再生产过程中的男女人口数量关系,但是传统的人口统计中使用的性别比指标(我把它叫做同龄性别比)只反映同一年龄男女人口的数量关系,而现实社会生活中某一年龄的男性人口与同一年龄的女性人口结婚的概率较之与年龄比他小的女性人口结婚的概率要低得多,而同龄性别比指标并不能反映这种情况。另外,由于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18.
自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吉林省的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累计少生1000多万人口,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的势头得到遏制,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计生家庭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发展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计生卫生部门机构整合后,全省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相似文献   

19.
张震  马茜 《人口研究》2022,46(1):3-18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持续40余年,预计到2050年左右才能恢复正常。长达70年的出生性别比转变对中国人口和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性别失衡问题,对出生性别比升高加剧人口老龄化的关注较少。为此,利用新近估计的中国出生性别比、生育率和死亡率数据,借助人口模拟预测和稳定人口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出生性别比转变的人口老龄化后果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出生性别比上升不仅会减少女婴出生数,还会减少男婴出生数,由此造成人口规模的下降并加剧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引导出生性别比尽快回归正常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继续加强出生性别比治理可以在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的原因及其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学界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对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合近年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存在的不同认识和争论,借助于阿尔瓦罗.洛佩兹弱遍历性理论和贝克尔生育选择成本效用模型的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通过对1940-2010年中国出生性别比数据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以及变动原因的解释,本文得出结论: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失调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而要改善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现状,改变农民、农村、农业的经济社会条件,增强农民的创新能力,推动农村及城镇贫困家庭从生产性生育偏好向享乐式生育偏好的转变是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