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静态结构平衡分析,是属于国民经济结构学的范畴。国民经济结构学,扼要说来,是以一定生产关系下一个社会的整个经济系统的构成或构造及其运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研究的重点是产业结构,即生产力结构。在国民经济结构学中,静态结构平衡分析,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静态结构平衡分析,就是根据国民经济结构学的原理,从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虽然《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由于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特殊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如果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那么,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般理论,就远远超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界限。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曾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看,斯大林的这一评论也是十分正确的。这里,我就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协调发展问题,谈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生产"两个尺度"的理论."两个尺度",即"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对"两个尺度"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4.
正确认识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生产的增长速度,对于我们制订长期规划,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持续地高速度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仅就当前在这方面的讨论中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以资商榷。一、怎样正确认识影响两大部类增长速度的诸种因素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公式说明,在技术没有进步的条件下,两大部类的发展是平行的。列宁的公式进一步说明,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列宁指出,从马克思的公式中,“根本不能得出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占优势的结论,因为 相似文献
5.
张金凤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0):5-8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研究,尚有两个基本问题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一是基于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而形成的系统理论在称谓上缺乏共识,以致出现“一种理论、多种称谓”的现象;二是对马克思视域中“人的生产”概念的误用问题。确立统一的理论称谓,规范使用“人的生产”概念。是当前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研究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这里说的生产结构,主要指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因为我国目前重工业产品一般作为生产资料,轻工业产品用作生活资料,农业产品也主要是生活资料,所以,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上也就是生产的两个部类的关系。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分为两个部类的原理,是我们观察农、轻、重关系问题的理论依据。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再生产两个部类的原理为武器,找出确定合理的生产结构的条件,以及生产结构变化的原因,提出我国生产结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讨论,涉及到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不同理解,这里至少有两个难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如何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贯讲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物质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又讲凡能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第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和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文就这两个“难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是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经济学阐释,论述了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有机统一的生态经济思想;劳动与劳动过程理论构成马克思生态经济学说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马克思整体思想建构的视角出发,讨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基础性问题.论文着重论述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艺术生产理论能否作为一般的艺术理论解释人类艺术活动的整体现象?其逻辑是否自足?第二,如果以艺术生产理论考量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艺术,市场体制到底对艺术活动产生了怎样的整体影响?第三,以生产理论的观点看,艺术有何独立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的原理和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原理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就是两大部类关系钓具体化。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的原理和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原理,虽然都是揭示社会再生产的原理,但它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原理;它们之间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是同一个原理的“抽象一般”和“具体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第三篇中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时,运用抽象法和动态分析法,集中地考察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的过程,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运动中平衡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这里揭示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运动中必须平衡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发展有两个模式而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是人们熟知的“阶级斗争模式”,另一个是马克思晚年在《资本论》第3卷提出的“技术进步模式”。这两个模式都以唯物史观为原理,但在解释和指导现代社会发展上各有侧重。“技术进步模式”认为“让科学忠告资本退位”,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将使资本家阶级‘成为多余的人”,“技术进步模式”适合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马克思“技术进步模式”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回归。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看法,他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素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期望,都是“技术进步模式”的展现和再造。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马克思经济学产生以前,古典经济学就研究与探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问题。特别是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阐述了有关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斯密发展了配第和重农学派关于生产劳动是带来剩余 相似文献
15.
馬克思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规律中发现的再生产理論,虽然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但是它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是适用的,同时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也是适用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运用馬克思再生产理論的基本原理,以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經济,为社会主义的經济工作和计划工作提供客观的理論根据,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在我们明晰了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建构不能走西方的老路后,面对一个充满朝气、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指导性理论.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开掘,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断生发出的现实意义,正一步步地引领着现实性的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的建构.因此,今天重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两个维度,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在我们明晰了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建构不能走西方的老路后.面对一个充满朝气、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指导性理论。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开掘,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断生发出的现实意义.正一步步地引领着现实性的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的建构。因此.今天重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两个维度,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中,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资本循环理论。这一理论以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为出发点,阐明了单个产业资本的运动形态及其循环的连续性,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价值增殖的本质。如果舍弃它的资本属性,掌握这些基本原理的精神,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规律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多次学习本篇,深感应该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平衡公式为基础,运用微元法推导出两大部类积累率之间的静态关系,结果表明:两大部类积累率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对应关系,而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在积累过程中,两大部类必须根据这一关系进行同时调整,才能保证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提出了一系列经济调整的方针,其中强调要加快农业的发展,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放慢重工业增长速度,调整重工业服务方向。有些同志把我国对经济的这种调整,看作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我认为在实践上,这样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在理论上,的确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里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认识两大部类平衡发展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关系。问题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