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渊然与云南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传播道教,开宗立派,创立长春派;设置道官,在云南设置了"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三级道教管理机构;招收门徒,为云南培养出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道教人才.他对云南道教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明代云南的道教逐渐走向兴盛,并在全国道教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中国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民间信仰神道教也不例外。本文将重点讨论道教思想在传入日本后对神道教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其基本教义、神仙体系、祭祀修行、主要典籍四方面的分析研究,说明道教是神道教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汉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本教是青藏高原上的原始宗教,二者在其历史过程中都受到了佛教的重大影响。在佛教传入之时,道本二教同佛教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二者也存在着一些差异。道教从佛教身上汲取营养发展为与儒佛并立的成熟大教,本教最终被佛教所湮灭,表现出了文化交流的两种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4.
王玲 《阴山学刊》2014,(4):12-19
为了实现得道的终极目标,道教为想成仙之人的宗教实践内置了一个道德原则,即在修道过程中必须去恶为善。两宋时期,道教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主要借助了两种渠道:一是通过那些关于具有监察善恶及惩恶扬善功能的道教神灵的道教经文劝善;二是造作专门的劝善书并使之行于世。在宋代的劝善之风中,道教成为一些善行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同时使得一些善念、善行被赋予了强烈的功利化色彩。  相似文献   

5.
吐蕃王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渠道传入吐蕃,并对后来的西藏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而论,吐蕃时期的佛教艺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来自受到印度、汉地、中亚三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吐蕃自身的佛教艺术风格与特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汉地佛教艺术的影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遗留下来一些弥足珍贵的文物考古遗存。本文通过对西藏地区现存吐蕃王朝时期(公元7-9世纪)佛寺遗存的考察,对其中来自汉地文化影响的因素加以梳理,并对四川地区可能存在的影响也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6.
广东道教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道教传入广东始于魏晋时期,西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江苏道士葛洪因避战乱到广州炼丹传道,后转往罗浮山炼丹,著述和传道,并先后在山上建立都虚观。九天观,黄龙观,酥醪观等修炼场所,罗浮山因此成为道教的十大洞天之一。葛洪的弟子黄初平在山上修炼成仙,被尊称为黄大仙,成为省内及港澳地区道众信奉的一位地方神灵。唐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推崇,道教开始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7.
日本深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近世以前,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历经了漫长的传播、渗透和积淀过程;近世以后,道家思想在当时日本的思想文化领域更有了广泛的传播,道家的思想观念对他们的影响也日渐深刻.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体现于哲学、宗教、文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出现了较多受道家道教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和学派.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近世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为日本近世文化所吸收并发挥作用,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道教的历史中,兴盛于隋唐时期的重玄学可谓是推动道教发展之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它不仅使得道教的义理学说颇显精致,而且影响了道教的实践方法乃至信仰形式的变化。综观早期学界有关道教重玄学的研究成果,除了一些单篇文章外,多为宏观性或通论性的论著,而关于特殊人物、重要经典的研究专著则很少。这虽然不能说是一种缺陷,却可以说是一种遗憾,因为隋唐时期道教重玄学中不乏值得专门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人物和经典。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乱世”。在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各种社会矛盾都在激烈运动,大小战争连绵不绝,南北政权对峙和急剧更替,以致“天下骚然,民不堪命”,“四方嗷嗷,危殆天下,人民悉不安居”。社会的动乱,人民的苦难,正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适宜的土壤;世俗社会的黑暗,恰为宗教的传播和兴盛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因此,土生土长的道教与域外传入的佛教皆乘时而兴,竞相以各自的教义与活动方式施加影响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从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法性、等级性、民族性特点的基础上更增加了宗教性的历史特点。但在这一时期,道、佛二教并非相安无争、并驾齐驱,而是互争雄长。尽管道教与佛教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互有消长,道教也曾一度占过上风,但从总体看,佛教在宗教世界的竞争中,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得到了更迅速、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甚至在较长时期内取得国教的地位。这就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土生土长、占有地利优势的道教,却不敌域外传入、根基尚浅的佛教?答案只能从它们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程度上的差异去探寻,而道、佛二教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归根结底又是由各自的内部结构和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是秦汉时期华、戎交往的重要门户,承载着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西域多姿多彩的学术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汉朝,汉王朝丰富的文化与学术也通过这里传入西域。河西走廊,是双方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与历史见证。两汉时期,佛教、道教等已出现在河西走廊上。后世产生的小说、戏曲,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儒佛之辨:理学的一个向度陈贝斌一、绪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但推动了组织性道教的成立,而且导致了主流文化在较长历史时期内的形态变迁:由先秦以来的非宗教人文向宗教人文的演进。佛教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一方面是中国伦理人文...  相似文献   

12.
郭建衡 《船山学刊》1991,(1):112-119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固有的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错综复杂的影响,并经历了与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相互排斥、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田烨 《北方论丛》2016,(4):69-72
道教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大多和被传入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带有当地文化特性的本土化的道教,这一现象在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比较明显.道教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现象,既与道教自身具有的包容性有关,也和道教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有关,同时也与传播地区的本土文化有关.道教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一方面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阻力,促进了道教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对当地的本土文化也产生了影响,形成了文化交融现象.此外,经过了本土化的道教还传承了华人的信仰,成为维系海外华人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4.
明代是道教经历唐宋元的兴盛之后逐渐走向衰弱的时期.虽然有其内部自身的原因,比如道教内部没有高道为其理论作出新的建树和新的诠释,特别是在教义、教理方面没有更新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有外部的原因,即受到明初朱元璋的相关道教政策的影响.朱元璋一方面尊宠道教,一方面又对其进行管理和限制,引导道教为大明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朱元璋的一系列道教政策,不仅对大明朝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也对道教在明以后的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对道教逐渐世俗化、民间化的过程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了复兴,由过去的原始民间宗教逐渐走向成熟的教会式宗教;道教藏书也从无到有,发展到种类繁杂、藏书数量惊人的规模。在道教发展史上,这一时期占据特殊的位置,为隋唐道教藏书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宗教,它以道家和神仙家的文化哲学为主要价值导向,因此,修真悟道、羽化登仙是其最终目的,亦是其最高境界。道教产生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并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随之出现了一批很有价值的道教文学作品。一道教形成的历史渊源虽然可以上溯到久远的时代,但它毕竟是汉代社会的产物。在中国道教史上,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原始道教从民间兴起,并逐步演变发展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的时期。东汉中后期,道教从民间蓬勃兴起,形成了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和张鲁为代表的五斗米道等民间道教…  相似文献   

17.
杂艺、博学使道教保留生活情趣和学理探究热情;家境贫富的两个极端均有助于宣扬或论证道教对世俗功利价值的超越,增强道教的跨阶级吸引力;心智超常"神童"归宿于道教、暗示道教是个人精神发展的高级阶段.著名道教人物挫折很少、且挫折率与道教衰落呈高度正相关;在人格内倾/外倾比例上是32;长寿效应中以外炼为主导行为的两个时期--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北宋时期、高寿道士最多.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上,除土生土长的道教外,还先后由国外传入了佛教、琐罗亚斯德教(即袄教)、摩尼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但是,能在中国扎根并得以传播的宗教却不多.琐罗亚斯德教早在南北朝时(公元6世纪前后)就传入中国,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宋代以后就悄然消失了.摩尼教大约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新疆,它曾几度变换方式,企图在中国落户,如唐代依附佛教、宋代依附道教,可到了元明时期,仍然被其它宗教彻底融合,截至清代,摩尼教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已经不复见于中国史籍了.基督教是一个宗教理论、宗教制度比较成熟和完备的宗教,在世界的影响和努力也远远超过前两种宗教,然而它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历史上几度传入,均遭抵制.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梅莉 《江汉论坛》2004,(12):81-85
武当山的进香活动源起于宋代,经过元代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道教信仰民俗,香客来源广泛,香火极盛。从朝山规模和影响来看,明代香客以湖北、河南、长江下游引人注目,清以后则以湖北、河南为盛,山东、陕西、云南、贵州等地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佛教创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吸收和发展,到了隋唐以后,已基本上挣脱了印度佛学的束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此后,它既有别于印度的佛教,又不同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而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