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铁一号"--铁狮子胡同一号的简称,现在的张自忠路3号。1924年为段祺瑞执政府,建国以后成为人民大学的校址,后来,人民大学迁往中关村,"铁一号"就成了"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这里曾经是这个胡同比较大的院落,由于门前有两个铁狮子,所以这条胡同被人们称为"铁狮子胡同",这个院落就是铁狮子胡同一号了。历史上著名的"三·一八"惨案就发生在这里,北京女师大学生刘和珍当初就是在这里牺牲的,鲁迅先生还特意为此事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也因此这里在1992年被列为东城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2.
若说北京的胡同,哪条流淌的洋腔洋调最多,我的答案是位于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钟鼓湾胡同。不是忽悠,我敢说在这里游历的人,二三十人中,准保有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白皮肤、蓝眼珠的外国人。我问在钟鼓湾胡同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位老大爷为什么?老大爷没有回答,只是告诉我自改革开放以后,来这里参观游览的外国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们一是喜欢钟楼鼓楼这两座古建筑,二是喜欢胡同里的四合院,三便是喜欢胡同里的京味餐饮了。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景山后街的一条胡同里,有一个两进的普通院子,灰砖灰瓦,方方正正,院内种满了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生前的起居地.全家于1977年搬到这里,与邓小平相伴走过了58载非凡岁月的卓琳至今还生活在这里.  相似文献   

4.
古都北京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为基础营建而成的。这其中,最为显著的文化特征表现在一些特殊的"数字"上。 老北京的一些胡同和街道也与"数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一尺大街、二龙路、三不老胡同、四川营胡同、五老胡同、六合胡同、七井胡同、八大人胡同、九道弯胡同、十条、百合园胡同、千竿胡同、万春胡同等。三头六臂哪吒城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宗教道德,回族道德约形成于元末明初①。但回族道德在其形成之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学术界迄今未见有专文论及。有鉴于此,笔者不测愚陋,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一、明朝以前回族道德的萌芽作为一个时间概念,这里所说的明朝之前,是指从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  相似文献   

6.
冯岚 《北京纪事》2011,(6):39-43
早年北京崇文门的地界,宽宽窄窄的胡同纵横交错。英子胡同是手帕胡同的一条分岔路,在这里有一家茶楼。每日下午两点开锣,一直唱到日落时分。茶楼门前的海报用正楷写着“特清五城弟子随意消遣”。  相似文献   

7.
宝刹为邻,胡同因寺得名与大乘巷关系最密切的邻居,首数宝产胡同.原因有二,其一,宝产胡同历史悠久,从元代就有了,是众多胡同的老大哥;其二,经过这里的公共汽车只有7路,附近居民如果想去护国寺吃小吃、去西单逛商场或倒无轨电车去更远的地方,这条胡同是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留存的回族文物品种繁多,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些文物从时间上看,唐宋时期少,元代逐渐增多,明清更多;从类型上看,古建筑多,器物留存相对较少;从文化特征看,唐宋时期表现为借用中国传统形式较多;元代有世界各地地域性伊斯兰文化的植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开始出现中西结合的文化形态;在明代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形成。回族文物反映的回族文化演进过程说明,中国古代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思想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为主的中国本土民族文化,是中国内地地域性的伊斯兰文化。这种文化相结合的双重性特点,既表明回族文化是世界伊斯兰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又表明它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体现,中国回族文物所展示的回族文化更表明,中国回族对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贡献是极其伟大的。  相似文献   

9.
在石驸马大街和宣武门间,还有一条与石驸马大街并行的胡同,在改革开放之前也算得上是比较宽的胡同了,它就是头发胡同。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回回民族(简称回族)目前大约有六百余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有六分之一左右的回族聚居在宁夏。由于历史上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长期交往影响,宁夏地区的回族人民同全国务回族地区有着于丝万缕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这里就更加成为全国回族人民瞩目的地方。散居在内地的许多回族人称宁夏为“回族的故乡”,向往到这里来“回娘家”、“探亲”。这种现象有力地说明,宁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发展,对全国各地的回族群众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在回族知识界、政界引起的“回族”“回教”争论持续数十年,究其原因,表现在:对回族构成问题认识迥异;民国初期,少数民族是否为中华民族成员,尚未明确;学界对回族、回教、伊斯兰教等概念认识模糊。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09,(12):54-55
四大凶宅的故事 西单小石虎胡同33号。老北京的胡同多,趣味和讲头可大了。这西单小石虎胡同33号在清时是宗学府,《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到西山著书之前曾是这里的邻居。  相似文献   

13.
盂谦 《社区》2014,(3):1-1
有人说京城冬日里的胡同最有“京味”。10多年前的冬天,笔者曾到访过北京一家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在胡同里的几问平房中。冬天平房里一般是生炉子取暖的,居委会办公室中间是一个蜂窝煤炉子.几张办公桌摆在周边靠墙;炉火很旺,但因为屋子密封性不好——纸糊的顶棚有几处破洞,  相似文献   

14.
炬局胡同悄然隐藏在雍和富身后,距其不过数步之遥。胡同口和所有北京的胡同一样,绿树成荫,电线横飞。然而北京胡同的厉害之处,就是于症实处蕴风雷——这里曾是乾隆爷制造大炮的“炮局”,胡同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胡同命名也是五花八门,有山川景象、鸟兽虫鱼、宫坛寺庙、名胜古迹、人物姓氏,官衙府邸、食品用具、手工作坊、兵营驻地、景物民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大公  子言 《社区》2005,(3):44-45
与北京的其他老胡同一样,总布胡同也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它早在元代便已形成,明代时属明时坊,由于设有总捕衙署,所以得名“总捕胡同”。百姓以音相传,又称“总铺胡同”。到了清代,此处属镶白旗,至乾隆年间开始称“总布胡同”。清代末年,以南小街为界将这条胡同一分为二,定名为东、西总布胡同。20世纪40年代,位于东总布胡同东段那条南北走向的城隍庙街被改名为“北总布胡同”。因此,如今所说的“总布胡同”实际上是东、西、北三条总布胡同的总称。总布胡同颇有些不同凡响。仅在上个世纪的百年间,这里就发生过许许多多故事。比如,1900年德…  相似文献   

17.
回族的伦理文化是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沿着回回民族形成、发展的轨迹而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回族伦理道德,在理论和行为两方面都是以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作基础,部分融和汉族传统伦理文化的内容,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凝炼、沉积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内涵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理论方面,历代回族学者、伦理思想家,如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坚等均有著述;在行为规范方面,则普遍体现于回族群众的心理素质、宗教生活和日常习俗之中。回族的伦理道德观念主要来源于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教义中,道德问题占…  相似文献   

18.
高文瑞 《社区》2008,(9):48-51
北京宣武区虎坊桥西南有一片胡同,大致包括:梁家园胡同,梁家园西胡同,梁家园东胡同,梁家园北胡同。以前,胡同名没这么统一规范,除南边的梁家园胡同外,其他的曾叫梁家园西夹道、梁家园西大院、梁家园东大院、梁家园后身。为何如此?因为中心是梁家园。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影响回族精神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如伊斯兰宗教文化的主导作用;先辈原始血统的“天赋素质”,频繁的空间迁移及社区特征;汉族文化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文章简要论述了回族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李明德 《北京纪事》2010,(4):106-107
在东城灯市口大街路北,有一条不算长的老胡同。京城久居的老人们称这里为佟府夹道。这里路北原有一座三间一启开的高大的府门和院落,原是清康熙皇帝内亲佟国纲、佟国维兄弟俩的住所。历经二百余年,为何佟府如此有名气,又受百姓们的重视呢?这与此宅院的沧桑变化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