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芳亮 《晋阳学刊》2008,11(3):112-116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清诗随着频繁的商贸往来大量传至日本并逐渐盛行,其中以袁枚的影响最大。江户晚期著名诗人广濑淡窗尤为赞赏袁枚和清诗。从真性情、个性、天分诗才三个方面比照袁枚与广濑淡窗的诗论,发现两者问相似之处颇多,而且有些观点显然是淡窗取自袁枚,由此亦可见袁枚和清诗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江户时代民间最大的私塾咸宜园通过开设汉诗课程进行道德教育,这种以诗为教的教育模式的形成与江户私塾存在的门人行为放浪问题,以及塾主广濑淡窗的汉诗观、儒学和诗学素养、学问师承密不可分。广濑淡窗高度评价诗教在情操教育中的作用,并在其汉诗中渗透了政治道德、家庭美德、个体品德教育思想,通过汉诗艺术的感召力,直抵人的心灵唤醒道德思考,从而升华人的道德境界。在这一方面,咸宜园在江户时代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咸宜园培养了具备忠孝道德的弟子,一方面有利于维持德川幕府统治,另一方面又为日本近代化的发展准备了可加以利用的智力资源和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3.
黄红日 《兰州学刊》2005,(2):267-269
袁枚是清乾隆时代最大的诗人、最重要的诗歌理论家和批评家.本文主要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出发,具体论述了袁枚诗论与其他诗论、特别是公安派的性灵说之异同,指出袁枚诗论的四个方面特征: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强烈的诗学叛逆性、高度的思维辩证性和博大的理论包容性.  相似文献   

4.
晚清尤其是五四时代的一批知识分子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所面临的科学精神及方法匮乏的窘境。他们纷纷借力外来的思想文化资源输入新术语、新概念和新的批评方法,在中西文论比较、互鉴的宏大背景中重构中国文论的范式。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从海外留学归国后,开始把研究的重心从介绍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转向用这些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的一些现象,尤其是在中国诗歌领域花费了较大的精力。朱光潜诗论中比较多地接受了德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他的有关诗歌起源、情趣和意象关系及静穆的观点与尼采美学思想密切关联;对诗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辨析借鉴了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莱辛的诗画异质的观点也影响到朱光潜对诗歌独立文体性质的分析。总之,德国尼采、立普斯、莱辛等域外的美学、文学思想不仅成为朱光潜阐释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有力工具,还在中西文化互鉴、互释的诗学空间中萌生出巨大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与日本江户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的文学批评 ,对日本的江户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 6 3 9年日本的锁国政策不但没有中断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反而比以往更加密切。江户时代 ,随着中国商船运往日本的图书贸易 ,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先后批量运往日本。至于金圣叹的文学批评被日本认识和接受 ,前期主要通过以清田儋叟为代表的儒者群 ,后期则主要以泷泽马琴为代表的作家群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的诗学理想和审美立场主要流露于对六朝至盛唐诗歌的选评之中。从他对诗歌的点评中可窥见其眼光之独特、思想之博深;独特的敏锐感受和审美体验,使他对诗歌有了重新认识,从而建立了自己的诗学审美理想,并对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4,(2)
江户幕府时期的日本,其对华观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矛盾现象:一方面贱视清朝,视清朝为"夷狄",坚持拒绝与清朝通交的立场;另一方面,却又特别重视清朝,视清朝为日本主要的威胁。日本江户幕府虽然与清朝没有官方交往,但却利用其周邻外交和唐船贸易的信息渠道,在搜集清朝"三藩之乱"、乾隆帝南巡等政治情报的同时,尤其重视搜集舆地、军政、武备技术等清朝军事方面的情报。贱视清朝,主要是从文化心态层面出发的,江户幕府主政官员深受儒家"华夷观"的影响;重视清朝,则是从现实层面出发的,毕竟当时的日本国力较弱,并不具备与清朝抗衡的军事实力。如此看似矛盾的对华观,也正是江户幕府时期日本涉华行为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因为披难而经中国遣返的日本漂流民对清朝的热心救助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与见闻更是"锁国"时期日本的重要海外情报,甚至影响了日本幕府的外交政策;根据日本当地儒者与漂到日本的中国漂流民笔谈的记录,这些儒者对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怀有一种既尊崇又鄙夷的矛盾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江户时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对江户时代日本自身身份界定和本国意识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中世的禅僧,特别是临济宗梦窗派禅僧的活动涉及室町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性特征。梦窗疏石及其门下的春屋妙葩、义堂周信、绝海中津等人积极参与足利政权,在幕府的内政与外交中被委以重任,这不仅是室町时期日本禅宗的特点,也是室町时期非常重要的政治特征。  相似文献   

10.
探明诗本义,对于正确理解《诗论》与《诗序》,判别其各自作者,有积极意义;区别《诗序》之大、小,同样有助于判别其各自之作者,并可加深对《诗》学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而诗本义,则历古以来多被义理之学所歪曲;《诗序》之大、小,自陆德明以来亦已不甚区分。  相似文献   

11.
明中叶始,诗坛上七子复古之齐气和公安竟陵之楚风竞相称霸,使得作为地域特色深厚的地方文学——吴声遭遇空前危机。齐气雄浑博雅,统领诗坛,风靡天下,前、后七子在诗学上努力同化吴声,试图建立大一统的诗学;楚风在以其幽情单绪、独舒性灵的审美特色抗拒齐气独霸之局的同时,也企望影响并改变吴声;而吴声则在齐气与楚风的双重夹击下始终固持自己的江南文化本色,在主流话语外坚守自己的地域传统。吴人徐祯卿融入复古诗学洪流中,成为复古的中坚人物,但并未放弃自己的吴声特色。钱谦益则倾其所力打造吴文化,鼓吹吴文化。在文学传统中,吴声一直作为一种明显的地域创作风格与齐气、楚风并飚诗坛。晚明清初诗史即是齐气、楚风与吴声相互抗争、相互包容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在具有悠久传统的四部分类文献中,集部文献无疑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对象.结合以往学术界整理和研究中外集部汉籍的成果,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以日本现存汉籍为中心,着重就海外现存集部汉籍的调查与考证、中国集部古籍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海外现存集部汉籍的整理与研究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些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学研究走向深入的思路和设想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日本《华夷变态》书中唐通事向江户幕府所提供的清初台湾郑氏集团的情报为中心,考察了日本对于郑氏集团政局发展、清郑军事对峙与和谈以及清朝统一台湾等具体情况的深入了解状况,并从政治、军事和经济角度分析了日本江户幕府极其重视清朝统一台湾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日本江户硕儒荻生徂徕(1666—1728)为日本儒学史之高峰。自唐代杨倞注释《荀子》后,系统注《荀》者一直未见,迨至日儒荻生徂徕《读荀子》(1706-1707草定)出,始续杨倞之志,并多纠杨倞之非。徂徕《读荀子》付梓,江户日本注《荀》者踵现,稍后,清朝考据学界亦竞相注《荀》,杰作叠现。本文分如下三方面:首先,聚焦于徂徕《读荀子》,探讨其在包含中国在内的荀学注释史上的地位,探讨荻生徂徕《读荀子》与明末清初考据学之间的关联;其次,爬梳、比照中日两国注《荀》史,并视徂徕为杨倞之后汉字圈儒学共同体重评荀学的先声;最后,从思想史角度考察中日注《荀》史,并试图凸显十八、十九世纪汉字圈儒学一些耐人寻味的共同倾向。  相似文献   

15.
武士题材的日本文学贯穿着日本武士掌握实权的各个历史时期,也包括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的平安时期,同时也包括废除武士身份制度之后的近代。文章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中日历史上“士”的概念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对日本的武士文学与中国的武侠文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17.
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不仅包括时间上的纵向置换,也包括空间上的横向置换。就空间向度而言,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特定的文化、社会规范的影响都使得原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中国文学原型在日本文学中的置换变形,反映了日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反映了日本深层文化不同于中国之处。  相似文献   

18.
19.
上博简《诗论》简中关于"知言"与"不知言"的相关评析,可以使我们看到孔子对于《诗.大田》与《墙有茨》篇的深刻理解。关于这两首诗的意旨,前人多有不同的解释,得《诗论》的简文不仅可以化解相关歧义,而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20.
助军是汉人世侯向蒙廷应尽的六项义务之一。世侯助军与否,是考察蒙廷(中央)与世侯(地方)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蒙古灭金后至元世祖中统初年,汉人世侯的大部分军队镇戍在河南和江淮一带,征伐南宋。蒙古在与南宋的战争中,将世侯军队分割在不同战线,以分解其兵力。忽必烈征战阿里不哥时,将史氏、张氏、严氏等河朔山东大藩军队中的精锐改编到他的武卫军中。汉军久从征伐,率皆困敝,且损失严重。随从助军的世侯所拥有的军队,不足以作为他们割据的资本。元世祖在平定李?之乱后顺利罢侯置守,与汉人世侯的征伐镇戍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