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是一个集体项目 ,丛书作者全部是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教师。他们的研究旨在以作家作品研究为基础而又超越作家作品研究 ,尽可能全面地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流派 ,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在系统性和理论深度方面取得进展 ,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成长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丛书作者对流派的界定及其特征 ,多有独到的认识或辨析。许多重大问题的生发求解 ,如流派的统系意识、盟主意识、风格意识 ,如玄学理想人格 ,如宫体诗派的文学史意义 ,如台阁体的合理性 ,如小说理论流派的再划分 ,如明清章回小说的流派风格 ,其结论笃实 ,又让人耳目一新 ,堪称实证考索和理论分析紧密结合的范例。丛书作者都有长时间的学术积累。他们分工合作时 ,既充分尊重个人兴趣 ,又注意整体的互相联系 ,这有助于文学研究流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汉学具有自己特色,研究视野广阔,自成体系。出现了众多的汉学家,形成多家流派、研究中心和民间协会,为传播和研究中国文化、为世界汉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介绍了汉学在俄罗斯的起源和发展、汉学流派以及今天俄罗斯汉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根茨勒对西方各翻译流派的分类为依据,分析和总结了各流派对译者地位及任务的认识与观点。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古筝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古筝流派,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艺术的方面,研究形成流派的内容和形式,以及那些使它产生不同的风格、特点并使各派互为区别的本质的要素;二是从纵的方面研究各流派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包括历史过程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形成各个流派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方翻译流派林立,而中国的翻译研究至今未形成流派。究其原因,翻译流派的形成与思想意识形态(思想根源)、翻译理论家的角色(重要条件)、翻译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学术保障)密切相关。文章主要以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为纲,对中国无翻译流派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流派的形成提出几点建议或对策,旨在促进中国翻译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中云 《南都学坛》2006,26(3):67-69
文学流派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尽管具体的流派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作为全面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这一当前学界理应关注的诸多问题,如文学流派的类型与划分依据问题、文学流派研究的内涵问题、文学流派研究的拓展与深化问题等,其成果则是寥寥无几。而《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陈文新主编),则从理论环节、作品分析到整体审美规范的确立等,很适时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为该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由此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向更高、更新、更切实际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7.
雷纳·韦勒克既是文学批评、文学史等研究领域的渊博学者,又是颇有建树的比较文学家。作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的倡导者,在他丰硕的研究实绩中,尤以对诸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广泛深入的参照研究见长,其相关研究实践极具学术价值与借鉴意义。就其所进行的比照研究而言,一方面,基于历史、审美等视阈,对诸种思潮与流派的缘起、发展脉络以及相互间的影响与承续关系予以追根溯源的考辨;另一方面,基于横向平行视角,运用抽丝剥茧式的论证方式,对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象征主义等诸多流派与思潮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对比式考察。  相似文献   

8.
流派的传承与研究 ,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研究流派、继承流派是巩固和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系统地研究和介绍了一代琵琶宗师、浦东派琵琶传人林石诚的演奏艺术和风格  相似文献   

9.
由于对传统中医的重视与回归,近年来中医流派研究十分兴盛,各地掀起了中医流派研究热潮。然而研究中存在着诸如概念与内涵不明、研究目的不纯、研究定位不准、评价不客观等问题,必须引起关注与重视。对中医流派要正确定义、厘清内涵、明确目的、客观定位、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史上的流派命名方式主要有九种,即以代表作家命名、以产生时代命名、以地域命名、以总集命名、以社团命名、以社会阶层命名、以题材命名、以风格命名和以理论主张命名。不同命名方式所侧重的理论蕴含不同,弄清流派与代表作家、流派与时代、流派与地域、流派与总集、流派与社团、流派与社会阶层、流派与题材、流派与风格、流派与理论主张等多重关系,为建立较为系统的流派理论做初步的奠基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对于书法教育的意义、目标、方法、实践等缺乏清晰统一的理念,同时也因为师资力量的缺乏而使得很多学校的书法课有名无实,而书法教育中的名利思想也影响着教育者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深入,这使得书法课程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文章溯本求源,对“写字”与“书法”、“写字课”与“书法课”的关系进行反思,对于书法给人带来的心智的开启进行探讨,从而揭示中小学书法教育目标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12.
硬笔书法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而存在,但它却处于非常尴尬的“边缘化”境地。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渗透与影响以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是产生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硬笔书法边缘化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硬笔书法本身存在弱点;硬笔书法教学在各级学校中处于弱势地位;硬笔书法创作上过多受毛笔书法的影响;对作品外在美追求的偏颇以及硬笔书法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和专业。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刘孟伉书法研究成果:一是作品研究;二是比较研究;三是人书合一研究;四是分期与影响研究;五是支撑和补充史证基础研究。分析了论者在研究中的创新之处。刘孟伉书法研究的文论较少,一方面反映了针对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相对较少和运用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刘孟伉书法研究的价值。本文认为,刘孟伉书法研究存在着许多亟待填补的空白,关于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在挖掘和利用上尚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笔墨遒劲、嗜书尤甚的帝王书家,其在书法实践上的成就以及对后世书法理论和审美意趣的基奠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太宗对书法的挚爱主要表现为:始开崇王之风,躬耕翰墨书论,督学馆设书科。其"法度森严""雅正中和""尽善尽美"的美学思想恰当地诠释了初唐书风的审美风尚。"书""教""论"贯穿了唐太宗书法艺术的整个生命历程,也为唐太宗的翰墨情结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成就作了贴切的注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书法是一种现代书法,是“天人合一”的书写方式,追求人类主体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文字书写方式,是当代“生态艺术”(人体艺术、自然介质与动植物艺术)的一种。生态书法取意“道法自然”,依据儒学的生态思想创立。通过自然万物的客体意象与主体审美观念的辩证作用,形成中国现代书法特有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书法原则。而日本现代派书法则继承了禅宗书体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精神,使得东亚现代书坛具有多元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山东省99所中小学抽样调查得知,全省中小学开展书法课的比例为85.4%,学校对书法的重视程度选择比较重视和十分重视的比例为73.2%。山东省虽然具备中小学普及书法教育的基础,但在实施阶段存在具体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师资以及教师再培训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书法与哲学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对同时代的艺术起指导作用,不仅影响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而且直接影响到艺术思潮的形成以及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变化。灿烂辉煌的中国书法艺术,正是从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中吸取其丰富的营养,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通过汉字的点画、结构、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在笔法与笔意的统一中体现书法家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境界。中国书法艺术从秦汉发展到现代无不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具大影响,中国书法可以说是形象化的哲学,是中国哲学这棵大树开出的奇葩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彝族文字是本民族的自源文字,它有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史。彝文字由于其本身笔画、结构等构字特点艺术造型,使其在彝文书法艺术创作上更有可为。在古代彝族毕摩文献上的“变字”现象应是古彝文最早的书法创作,只是那时候的人们没有书法概念,后人继承的节奏也缓慢。随着小学到高校一类模式使用《彝文规范方案》以来,近年来的彝文书法发展和创新都很快。如今彝文书法爱好者不断涌现,彝文书法也越来越具有使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经过对散见于古代书论中的片段分析,发现古代书法家的书法创新观主要有这样几种集古、明法、功夫、性灵、追本溯源等。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书学范畴中最基本的要求,达不到这些要求,可以说连书法艺术的门也找不着,更不用说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书法创新的突破点在何处?经过对古代书法家的风格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书法创新的法门就在于“取法自然”,即从自然中汲取营养,这才是书法创新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画作品作为商品流入市场,并成为一种商品经济活动,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书画艺术市场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典盛期。中国书画艺术市场与其他商业经营市场相比,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