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知识产权与贸易自由共生于市场,并以市场主体的充分获利和资源有效配置为共同目标.贸易自由表现为上位的价值取向和指导原则,而知识产权则以法律制度构建的形式由此展开.二者间的契合和协调以市场竞争为关联,形成产权制度、竞争及贸易自由的实现机制.同时,由于知识产权客体表现为人类智力成果,因此科技进步也构成目标协同性实现机制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了解员工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二厂第七作业区近期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员工队伍思想状况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对策。一是完善公平的竞争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二是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思想工作的实效性;三是引领导员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四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员工队伍;五是拓宽技能培训渠道,提高员工技术素质。 相似文献
3.
员工是企业的基础,企业是员工的家园。国有大型企业中员工自我实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处理好这一关系既有利于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只有制定出处理二者关系的好做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企业员工责任是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企业对员工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企业承担员工责任对其绩效的影响是:企业对员工的法律责任是硬性约束条件,当企业履行对员工的法律责任时,法律责任对企业的影响就潜入幕后;企业规模的大小本身对企业绩效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对非财务绩效的贡献更大些,但并未影响企业员工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质;企业对员工的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通过引起员工的反应作用于企业的非财务绩效,而对企业财务绩效未发现显著影响;企业对员工的经济责任同时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并且其作用途径是直接影响,但相比而言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程度更甚。 相似文献
5.
6.
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估,可以有效地监测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员工的满意状况,帮助企业发现自身经营与管理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防止内部顾客即员工的流失,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可靠的依据.与一般企业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更加关注角色满意度、企业形象、企业文化、职业发展,这些因素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是否满意主要源于工作内容环境的优劣和员工的角色满意感高低;在外生变量对内生变量的影响中,企业形象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最大,对角色满意度的影响系数不显著,说明员工虽看重企业外在形象,但不过分依赖它. 相似文献
7.
企业员工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与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可以对公司管理进行全面审核,减少和纠正低生产率、高损耗率、高人员流动率等紧迫问题。本文结合某市电信业的实际调查结果,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电信业员工的满意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该市电信业员工满意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根本目标是国家生态安全。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然而国家的预期目标并没有实现。影响预期目标实现的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制度因素和利益因素,因此,必须完善与创新退耕还林政策,如细化林种、完善林种认定、实行不同补偿标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9.
员工视角下企业与员工间的交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调查采集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员工视角下的企业与员工间的相互交换.结果发现,我国企业的员工最为看重的期望所得是"企业向员工提供事业发展机会"、"企业向员工提供学习与培训机会"、"企业向员工提供与工作业绩相挂钩的工资和奖金"等;而我国企业员工认为企业最为看重的期望所得则为"员工保守企业的商业机密"、"员工忠诚于企业"、"员工自觉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等.不同性别、年龄、工作时间、受教育程度的员工和不同工作性质、职级的员工,对其与企业在相互交换中某些具体的期望所得项目的重要性程度认知具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化因素对员工团队行为影响的调查与改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团队文化建设与管理问题是组织成长中的重要实践过程和重点研究领域。员工在团队行为中的差异性不仅是个性特征的反应,同时也明显地反映着该团队的工作特点、价值倾向或文化印记。一个企业内,不同分厂、不同部门、不同团队的员工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反映。调查、研究历史的文化积淀与现实的文化因素对员工个体行为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国有企业建制下的团队行为的影响作用,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在文化的再造与变革中寻求更为恒久的支撑力量。对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优质团队文化,科学、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由于信用交易形式存在负面作用,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以对其进行规制,个人联合征信制度就是信用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制度之一。我国个人征信行业相关立法的欠缺已成为阻碍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桎梏,因此我们应当加快关于征信数据开放的立法步伐;在界定征信数据的范围时要注重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通过公开信用信息调查报告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通过履行提供真实数据的义务以确保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依法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12.
赵旭光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65-69
在我国,侦查是刑事诉讼中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侦查活动的独特属性决定了侦查行为很容易出现滥用的情况,因此,为了保护侦查对象的合法权益,侦查监督就成了侦查程序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我国检察院自侦程序却恰恰缺乏这种外部监督,这就使法律的公正性受到了挑战。宪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但同时检察机关又肩负着侦查犯罪的职责,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自侦案件的监督缺位。因此,对于自侦案件,必须借鉴国外的做法,从立法上进行约束,并且赋予人民法院、辩护律师相应的权力对之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3.
个人道德建构既受社会道德环境这一外在因素,又受自我修养的内在因素的双重约束。要把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结合、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相结合,紧随时代变化,注重“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4.
检察官制度是国家为维护法律秩序与社会正义所做的制度安排,从检察官制度的基本法理中就可以引申出检察官的客观义务。现阶段,研究客观义务的关键并非在于承认其存在与否,而在于能否客观地审视此种义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检察官负有的客观义务,是人们对检察官本身的信赖。只有将这种对人的信赖转化为对制度的信赖,才能保证刑事司法制度的正当性以及公众对刑事司法机制的认同,这应该是我们对待客观义务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5.
李源粒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6):45-54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凸显了“数据”的重要性,网络数据的安全随之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议题。在对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数据安全进行研究的同时,必须注意到与个人信息紧密相关的“小数据”,这也是体现数据犯罪危害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融合成为事实,这为我国现有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体系在大数据时代的适用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回顾了我国刑法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发展历程,对现有的刑法规范进行了反思,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细化和厘清,明确了网络数据的含义、范围和类型,结合《刑法修正案(九)》中相关条文的修改,提出了我国未来公民个人网络数据安全的刑法保护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王姝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3):59-62
个人信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信息社会其作用尤为突出。在我国信息化过程中,个人信息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和滥用,制定个人信息法保护个人信息的权利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对个人信息的界定,确定个人信息的原则、保护内容、客体权利、侵权责任,以及借鉴国内外立法经验就显得尤为必要。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探讨个人信息的合理利用也是我们所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对个人信息的合理利用问题也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靳海婷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4):46-55
个人信息的保护研究一般基于信息的人身性与财产性为选择保护的路径,却忽略了个人信息的人身依附属性.根据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对自我的解释得出个人信息具有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属性.基于此双重属性导致美、德两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模式上有所区别:美国将个人信息作为隐私权保护外延,显示其对信息个体性的追求;德国利用领域理论将个人信息作为人格尊严的保护客体,显示其对信息公共性的偏向.从法律文化视角比较,两国存在价值取向与隐私认可程度的差异,由此造成对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不同偏向;两国又因司法谦抑主义与公共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竞争,导致保护限缩的共同趋向.两种保护路径反映不同的法律文化的同时,也体现出两国都重视在立法基础上的宪法审查运用,以此平衡个人信息的个体性与公共性.故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亦需以“审查”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效方式,并以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动态平衡作为判断标准.具体审查可以从程序上的公正平衡与实体上的合理平衡两方面进行判断,以此为个人信息提供有效保护.此外,打破个体性与公共性平衡状态的唯一变量只能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能力和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介绍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形成及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而提出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就如何把专业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始终贯穿于各科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教学实践,加强学生对发展方向、教育目标的理解,促进学生在读期间对体育教育感性认识的转变乃至理性思考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技能储备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