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脂砚斋"《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的批语,揭示出甄宝玉早已觉悟,他如同《邯郸梦》中的众仙引度卢生出家一样,特来牵引、点醒贾宝玉出家。甄、贾宝玉"情性如一"都走上了一条不与社会妥协的道路。据此可知,甄宝玉的形象不会表现出与贾宝玉形象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对甄宝玉形象的塑造可视为曹雪芹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典型化"艺术手法的有益尝试,虚笔点出的甄宝玉形象起着由此及彼的引人进行普遍联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石兄、甄宝玉、贾宝玉同一论王洪军曹雪芹在《红楼梦》①里,用近乎荒诞的笔法勾勒出石兄即青埂峰下顽石的形象,用浓墨重彩活画了一个极富个性的贾宝玉,用淡淡的笔墨又塑造了一个与贾宝玉相伴而生的甄宝玉。仔细地玩味,发现石兄即贾宝玉即甄宝玉。对此,本文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认为曹雪芹安排宝玉终于出家未免“小器” ,本文对此提出质疑。论文通过对有关材料的分析论证了曹雪芹并未“小器”。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形象当是贾宝玉和甄宝玉的组合。贾宝玉出家了 ,而甄宝玉却入世了。甄宝玉当是曹雪芹笔下大器晚成的宝玉形象  相似文献   

4.
贾宝玉的“厌男爱女”情结是《红楼梦》的一大关目,是贾宝玉人生观的综合体现。本文认为:贾宝玉“厌男爱女”的实质,在于逃避社会和家族的责任,只追求个人享乐;他厌男是假,爱女是真,厌男是有条件的,爱女却是本性;贾宝玉与甄宝玉对“厌男爱女”之症的态度,决定了两人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5.
顽石、神瑛侍者与贾宝玉、通灵宝玉之间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即贾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通灵宝玉的前身是顽石。由于顽石“灵性已通”,因此顽石的精神参与了贾宝玉的精神世界。通灵宝玉是顽石在人世间的物质幻相,象征着尘世间的价值认同,并对贾宝玉的成长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甄宝玉与贾宝玉之间是互为影子或镜像的关系。《红楼梦》作者将“真”与“假”集中体现在贾宝玉身上,虚化了“真”与“假”的现实边界,从而构建起“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叙事世界。  相似文献   

6.
一《红楼梦》虽以大量篇幅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或者说,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微妙关系;但其更值得重视的一面却在于:围绕着这一事件所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描写,在实际上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残酷、腐朽和没落.曹雪芹主要生活在乾隆时期.这是清王朝的极盛时期,但也是清王朝由兴盛而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时期.在繁荣的背面,是社会各种矛盾的渐趋尖锐,是统治阶级的日益腐烂.在《红楼梦》里,就正是通过贾宝玉等人物所由生活和活动的环境的描绘,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盛衰的历史,使人们有可能从中看到封建贵族阶级本身的溃烂及其没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是我国优秀古典小说《红楼梦》里的主角。这是一个不满腐朽的封建制度、敢于向孔孟之道挑战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贵族青年的典型。一贾宝玉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住的是侯门深院,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  相似文献   

8.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9.
贾宝玉形象的心理分析周晓琳《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位封建贵族阶级政治上思想上的叛逆者,这已成为当代红学研究者的共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进行审视,便不难发现贾宝玉是一位具有异常心理和变态人格的“特别”的叛逆者。本文拟通过对贾宝玉形象的心理分析,进一步透...  相似文献   

10.
目前论述《红楼梦》的书里,大都有这样的论断:《红楼梦》“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 (《辞海·文学分册》)”,《红楼梦》“对于叛逆的贵族青年和勇于反抗的奴隶深情地予以赞美”(华东师大《大学语文》。八三年版),《红楼梦》“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上述“叛逆的贵族青年”指的就是贾宝玉,里面的“歌颂”,“赞美”主要指《红楼梦》作者对贾宝玉的歌颂、赞美,但其中多少包含着今人对贾宝玉所持的态度。这种观点是否符合《红楼梦》一书的实际?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并非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恰恰相反,而是封建礼教最忠实的维护者。宝玉的严守封建礼教的忠孝,是本于其维护"天"的动机。"补天"是顺应,只有破天、拆天才是叛逆。  相似文献   

12.
王志尧 《南都学坛》2011,31(2):59-61
关于弃石与贾宝玉的关系有两种流行文本。一是弃石夹带于神瑛侍者身上投胎历世时衔于贾宝玉口中成为与之形影不离的通灵宝玉。一是弃石曾为神瑛侍者,后下凡变成贾宝玉,形成弃石(通灵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三位一体的混乱关系。前者是曹雪芹合乎事体情理的原创;后者当是程本系统续作者篡改妄拟的荒诞叙事。厘清这一要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弃石"夹带"于风流冤家之中下凡历世过程的正确释解。  相似文献   

13.
作为特权阶层,贾宝玉和源氏在封建伦理道德秩序下形成相似而相区别的婚恋观念和实践。二人都认同和践行一夫多妻制,对女性都有着占有欲望,但贾宝玉始终追求理想化的婚姻,而源氏则以渔色为其人生第一要事。在婚恋问题上,源氏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而贾宝玉在追求理想婚姻时在客观上起到了反封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首回甄士隐封氏故事模式预示着后文贾宝玉薛宝钗的故事模式,在这种托于夫妇关系的叙事中,其实寓含着以道家为体的出世思想的内在矛盾,以及以儒家为体的仕途经济之道的社会变异。而作者乃以人性之善,也即“情”为基点,对真善美进行褒扬,对假丑恶加以贬斥,并且回溯到智慧“锻炼”的原始和“情根”初步,进发到对生命本真的观照,最后触及到了存在哲学永无解决的内核。  相似文献   

15.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放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后四十回所写贾宝玉读书中举,并未与前八十回贾宝玉的思想、性格相悖。后四十回林黛玉劝贾宝玉读书赴考,是前八十回的自然发展,完全符合生活实际。各种指责文字都是出于对后四十回的偏见。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宗教女性主义所标举的"双性气质"理论,对理解<红楼梦>主旨及其人物形象有着崭新的意义.以王熙凤和贾宝玉为个案,着重分析了"女性的男性气质"和"男性的女性气质",认为<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具有超越时代超越社会性别的"双性"人格特征,他们集中展现了小说家卓越的艺术追求和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未完为中国文化史不可弥补的损失,但主要人物结局前八十回皆有所示,关于薛宝钗之结局,学界基本有两种观点,一是宝玉出家后,宝钗孀居,孤独终老,二是宝钗改嫁贾雨村。细考文本,宝钗结局是在宝玉出家后改嫁贾雨村,但这并非从此人生顺遂,甚至是"好风送我上青云",贾雨村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后几经沉浮,最终失败,宝钗又一次失去依靠,此次打击更甚,在穷困孤独中度过余生。宝钗的悲剧寄托了作者的虚无思想与深刻感伤。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令人惊异叹惋的地方在于塑造了贾宝玉这个人物,在他身上,作者寄寓了丰富厚重的文化内蕴。小说以深刻、冷峻的叙事策略写出了贾宝玉令人惊悚战栗的死亡意识和反“英雄主义“的文化方向。他毅然抛弃了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对死亡道德化和伦理化的追求。这样的表现,充分表达了贾宝玉死亡恐惧的消解。由此前进,贾宝玉彻底走上了反“英雄主义“的道路。贾宝玉从本质上拒绝英雄化,以从根本上否定扬弃男权文化作为批判的武器,以歌颂女性的清纯和美丽反衬男性的卑琐恶浊,由此展开了对男权文化的清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