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观照就是西方翻译理论家倡导的读者反映论,这恰是我国传统译论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论是佛经翻译,还是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译介,译者在翻译时均考虑到了读者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视野期待、审美能力等诸多因素。读者的需求和反应无疑会影响译本的质量以及译者对所译作品、翻译手段的选择。解读我国传统地译论中读者关照主要目的在于科学地审视和全面地评价传统译论。  相似文献   

2.
读者观照就是西方翻译理论家倡导的读者反映论,这恰是我国传统译论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论是佛经翻译,还是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译介,译者在翻译时均考虑到了读者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视野期待、审美能力等诸多因素.读者的需求和反应无疑会影响译本的质量以及译者对所译作品、翻译手段的选择.解读我国传统地译论中读者关照主要目的在于科学地审视和全面地评价传统译论.  相似文献   

3.
奈达和马建忠都是翻译理论家。自20世纪80年代初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的西方译应是奈述的“动态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而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中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一直以来都得到翻译界的好评,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二者的相似与不同,发现受主流范式的束缚,翻译理论界异质之花很容易被漠视,理论的发展与其地位的奠定与其存在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奈达与纽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并且著述颇丰。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了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 ;纽马克则根据不同文本类型提出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他们的翻译观在翻译界影响很大。运用英汉翻译实例对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理论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以供国内译界同行参考 ,从而为建立科学系统的翻译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集中探讨了翻译理论大师奈达提出的在文学翻译中采用读者为中心的理论,通过摘取名著《大二心河》中文化内容翻译的译例,以读者反应论为出发点对之试做分析,从中得出读者反应论在汉英文化翻译实践中对译者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达与纽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并且著述颇丰。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了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纽马克则根据不同文本类型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他们的翻译观在翻译界影响很大。运用英汉翻译实例对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理论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以供国内译界同行参考,从而为建立科学系统的翻译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自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翻译,涉及到了翻译者和创作者的身份重叠。自译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创作空间,自译作品是译者创作生命的循环。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接受论,张爱玲在自译短篇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产生了大量的变译现象,译文虽不完全忠实原文,但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交际需要。  相似文献   

8.
"归化"和"异化"作为传统译论中两个重要的翻译原则,其争论由来已久,两者主要是对语言转换中两种语言符号的本身结构差异和通过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文化差异作出的不同处理。本文借助接受美学这一重要文学理论,从读者接受角度出发来探讨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9.
J.刘若愚(JamesJ.Y.Liu)先生是已故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他毕生致力于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介绍给操英文的西方读者。他一生有着大量的翻译实践,其译论散见于他的数部著作之中。他的译笔独到,见解独特;他的翻译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呈现于读者的是刘氏有关汉诗英译的一些见解,相信他的译论(已在英语世界得到检验)于我国译界更具借鉴意义,对我国译学的发展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中南大学文理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钱钟书的翻译理论与西语雅译》一书的序言。旷世奇才钱钟书不仅是著名散文家、小说家、文学研究家 ,而且也是誉满译界的翻译理论家与实践家。本文对其译论、译绩、译技及西语雅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借鉴于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译、意译、不可译一直是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只有从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观照译论研究,方可揭示三者的关系、翻译方法、翻译的实质及其以往被忽视了的翻译中的社会、文化层面,从而构建较为令人满意的译论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规范,特别是翻译规范的视角探讨了变译及其理论在我国翻译实践活动中的真实状况,在我国社会和翻译学术界的接受情况,指出译界需要加强对变译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给翻译研究的启示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然而要实现译文文本的意义,译者对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重构也同样重要,这在典籍英译中尤为突出。重构读者的期待视野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信息补充,产生的信息即为副文本。文章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副文本理论和深度翻译,探索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并结合黄继忠《论语》英译本,验证接受美学与副文本理论、深度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翻译美学对唐诗英译意境再现有重要的认识和实践指导作用。格式塔心理学对唐诗英译有认识上的指导作用,即审美转换中要注重文本的整体和谐统一,并对微观上的字、词、句、段、篇的转换起制约作用;接受美学和跨文化研究对唐诗英译有实践指导作用,即在意境再现中,译者要有对意象和译文读者审美情感和心理的文化考量。翻译美学能有效解决多年来存在的唐诗英译意境再现问题,促进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传播,并提高中国翻译界在世界翻译论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翻译学的构建在译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 ,但其学科地位仍不令人乐观。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翻译研究走的是一条跨学科移植的途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读者反应论及解构主义从不同角度对翻译学的多维层面产生了猛烈的冲击 ,蔚然而成一股理论潮流 ,使翻译学的跨学科趋势史无前例地变烈加剧。另外 ,被称之为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的译介学也入主翻译学 ,可以说 ,翻译学的跨学科多元架构形成了近期翻译学研究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6.
英语习语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形象性,在表达上有其特有的作用。其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译文的效果。论述了英语习语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其翻译存在的难度,并论述译论是如何从"直意"之争,发展到奈达的功能对等,重点论述了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读者反应论"。可通过四种方法来翻译英语习语。  相似文献   

17.
严复的"信达雅"译论是中国100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传统翻译理论,但在西方译论快速发展的今天却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和挑战,译界对其不同的认识虽有利于中国译论的丰富和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翻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认识上的混乱。对此,文章分析了多位学者对"信达雅"理论的研究情况,考证了"信达雅"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状况,进而结合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现代翻译理论,剖析了"信达雅"的原意和现意,指出了"信达雅"在当代翻译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复译成为翻译界一种普遍的现象。目的论的三个翻译原则证明了文学作品复译的必要性:翻译目的的相异,接受对象的不同以及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的差异决定了复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接受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都强调译文读者的反应在翻译中的巨大作用.从读者反应角度探究不同译文的翻译效果,研究形式与意义关系处理和归化异化翻译策略选择两大问题,可以看出,形式和意义统一以及异化翻译策略在中诗英译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