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文化背景下媒介女性符号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较长时期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者们对媒介女性形象(符号)给予悲观、否定的解读。作者认为,导致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突破“生产者中心”的传统观念。作者指出,我们的语境已从“生产者中心”变成了“消费者中心”,认为在消费文化背景下女性文化身份已发生了从边缘到中心、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的变化,媒介女性符号的解读也应该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得到积极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广告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本身就是一种时尚文化,而时尚杂志中的广告又主要通过塑造时尚的形象把大众的"梦想"与产品联系起来,吸引消费者,尤其是时尚女性一族的注意,以此促进其消费行为。探讨时尚杂志《瑞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不仅在商品广告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女性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消费社会的广告符号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号消费是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广告对消费主义的滋生与蔓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制造流行神话的手段和消费欲望的修辞,诱导消费者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同时广告符号作为当代大众生活的表征,折射出大众的理想生活场景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5.
解读女性时尚杂志的不良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女性时尚杂志的发展可谓成绩喜人.女性时尚杂志在显现了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在消费主义催动下产生的消费奢靡化和贵族化现象,在个性解放思想催动下产生的两性关系情色化,在快餐文化催动下产生的文化休闲的低俗化,以及在女性主义旗帜下以隐性方式进行的对女性身体和精神的反向禁锢.  相似文献   

6.
广告符号与消费的二元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消费的二元结构”为基础 ,建立了广告符号学的基本概念。与通常对消费的理解相反 ,文章认为 ,任何文明社会中的消费都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消耗 ,而且也是符号的占有和意义的消费。根据这种消费概念 ,文章阐述了广告符号的意义生成功能和商品价值的创造功能。前者使广告具有某种意识形态作用 ,后者使广告传播不仅是商品信息的简单传达 ,更是商品文化附加值的积极生产。最后 ,作者从信息编码与媒介符号化过程的角度说明 ,即使是对商品信息的传达 ,广告符号也与“营销说辞”有重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符号消费的媒介形式从传统纸媒,电视等转移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上,人们通过收看广告被无意识劝诱进而产生消费行为.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符号消费展现出的模糊性、仪式性和狂欢性的行为特征,得出新媒体环境下符号消费体现出的积极意义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启示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现象,把握新媒体带来的发展机...  相似文献   

8.
女性消费心理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静 《南都学坛》2004,24(2):79-80
由于女性消费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层次化、时代化等特点 ,因此能否把握女性消费者的需求 ,更好地诱导她们的消费行为就成为广告宣传的重要内容。更由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对现实中的女性消费有强大的影响力 ,所以 ,广告要尊重女性、塑造优秀的中国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通过拜物教批判深入到社会现实层面,而在消费社会语境中,物由实体性存在转向符号性存在.物的功能性转变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催生出新型的物恋形式,即符号拜物教.由此,一种以新型物恋形式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成为新时代条件下观念操控的新形式.依循马克思批判分析的方法,实现现代消费社会的批判需借由符号拜物教的深度剖析,由此实现社会现实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对广告传播中的女性符号使用进行了探讨 ,并在跨文化比较的视角中初步揭示了不同文化在女性符号运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广告的女性符号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别运用了中西两种女性符号的两则广告的对比研究入手,分析了中西不同文化中女性符号的特征及其在广告中的表现,揭示了“性”指涉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产生“不洁”感的深层原因。文章作者认为:广告文化的反思和“女权主义”冲击,使西方广告的女性符号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而中国的女性符号却还没有类似的思想洗礼,所以至今仍保留了传统女性文化的集体无意识,按心理定势把广告中的女性符号分为浪漫的“仙女”和实用的“奴婢”两大符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布希亚的理论结合了马克思的"商品"与结构主义中的"符号"的两种概念,以符号学观点研究社会文化现象.布希亚把物诠释为符号,而符号则构成了意义体系.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以生产为基本社会活动,布希亚强调消费体系的主导,并认为消费社会下的意识形态与商品和符号的逻辑一致即商品中的交换价值凌驾于使用价值,符号中的能指凌驾于所指从而成为抽象、化约的代表,而这一特征也是后现代意识形态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14.
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村结婚消费问题不断出现新的特点。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农村青年的结婚消费行为呈现较强的符号消费特点,在结婚消费过程中一些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消费品在农村青年的结婚消费中大量出现,品牌化、时尚性以及炫耀性成为农村青年结婚消费的新特点。通过调查发现,农村青年结婚消费这种特点与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年的身份焦虑以及大众传媒的技术支撑等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符号的介入使消费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最核心的推动力之一。当物的实体性与历史性被抽空,只剩下差异的记号和整个差异体系的缩影,“物—商品—人类”的全部价值便凝结在符号价值体系之中,使符号消费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符号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统治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拓展的意识形态表现。深刻认识符号消费主义的生成逻辑及其给现代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带来的复杂影响,把握符号消费主义背后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质,对于建构当代消费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定义"什么是品牌",试图建构一个面对一些新品牌现象可以合理解读的新理论模型.品牌作为一个不断被修改、被补充的动态概念,是产品的"延伸",已经成为成熟的消费社会中的文化代码,是由品牌权益人、广告商、公众和舆论等参与者共筑一个"想象共同体",它通过一切沟通渠道,利用品牌形象向社会和个人展示、传达和沟通自身的特征、个性和价值,它直指人的认知意识层面,并最终影响和决定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态度.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积淀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自然也会伴随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变化。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多地带有符号韵味。本文正是在符号消费的视域下解读草原文化消费的内涵与特征,梳理草原文化消费变迁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草原文化的建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消费社会。消费已经从物品消费转变为符号消费、图像消费。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行为,人们对符号的追求是无穷的。要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变成符号、图像。人们通过符号建立差异,通过符号获得拯救。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社会消费模式发生了质变,那就是符号消费的产生。符号消费逻辑运作的前提是物必须成为符号。在物的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交互运动中,物具备了符号价值与社会意义。因而消费体现为复杂的、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消费并非与他人无涉的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关乎他人的伦理行为,关乎他人的生存资源、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权利。在符号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主体不断趋于精神性的自我实现,破坏并也生成着新的伦理文化,解构并建构着新的社会伦理关系与结构。  相似文献   

20.
符号消费已成为消费一大趋势。本文探讨了符号消费与商品消费的区别,并重点对符号消费的形成机制及引导策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