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8月12~13日,由新疆社会科学院杂志社《西域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历史上新疆与西藏关系"学术讨论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提交论文近40篇,内容多集中在唐代西域与吐蕃、清朝新疆与西藏在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宗教等方面。现从以下六个方面概述此次研讨会主要内容。一、以宏观的视角考察历史上的新疆与西藏关系。张云《历史上新疆与西藏关系中几个问  相似文献   

2.
此文引用了帝国主义时期沙俄政府关于西藏问题的许多秘密外交文书。这些外交历史文件对于研究沙俄侵略西藏问题很有参考价值。不过,作者对西藏历史的叙述,多处是极其错误的。例如,作者把西藏同中国分割开来,把中国说成是西藏的“历史上的宗主国”;把中国中央政府同西藏地方的统辖关系说成是什么“保护关系”,而且是从十八世纪中叶起建立的这种关系;把西藏说成是一个“国家”等,不一而足。这些说法根本违背了西藏历史的客观发展,是西方帝国主义观点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正> 明清以来,随着喇嘛教在青海地区的进一步传播,寺院经济不断发展,构成了这个地区社会经济的一股主要势力。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历史概况 一般认为佛教传入青海,与唐蕃古道的开辟有关。唐代,确见于史书的关于佛教在青海传播的记载有两处,一是《新唐书·吐蕃传笺证》说,九世纪中期,朗达玛在西藏  相似文献   

4.
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河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后汉书·西羌传》有“乃度河湟 ,筑令居塞”的记载。这里的“河湟”是指今甘青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此后 ,“河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域概念 ,指黄河上游农区和湟水流域 ,即今青海省境内包括贵德、尖扎等黄河沿岸地区在内的东部农区和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 ,这里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 ,藏传佛教在这里从传入、发展到鼎盛、衰落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考察藏传佛教传入河湟地区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安多政教史》记述 ,早在唐代宪宗…  相似文献   

5.
刘新中 《学术研究》2003,(11):137-140
本文对词缀“老-、阿-、-儿、-子”在汉语主要方言中的分布作了考察,发现它们的分布有较强的地域特点:“阿-”在南方方言中较为活跃;“老-、儿-”在北方话中较为发达;“-子”在整个汉语方言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而在南北交叉的中部方言较为发达。这种现象与语音中的某些现象,如塞音韵尾的保留情况有共生关系,与历史上作为词缀产生的先后也有关系:唐代以前的多保留在东南部方言,唐代以后多保留在官话区,中部的方言则兼有南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十一世纪初,西藏佛教传入云南西北部地区。藏传佛教把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藏族固有的原始宗教本教(俗称“黑教”)融合,形成了突出的特点;云南藏传佛教除此之外,还与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原始宗教相结合,从而具有不同于西藏佛教的民族特色。在迪庆地区,藏族佛教实行与西藏相同的“活佛转世制”;在永宁地区,纳西族的藏传佛教实行独特的“活佛借用制”,即在寺庙举行盛大法典时,临时去西藏或康区聘请著名活佛来当地寺庙作长期或短期的讲经说教,或是在寺庙中设一种名为“喇擦”(意为“活佛替身”)的宗教职务。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唐代文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像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世界历史上闪闪发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而在唐代文化的宝库中,不但有光辉夺目的中原汉族文化,而且也包括那些既有中华民族共同风格,又有地方色彩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当时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壮族地区,在汉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素有“诗歌王国”之美称,古典诗歌不仅数量大、文学价值高,而且题材范围也十分广泛。清代前期的咏藏诗就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咏藏诗并不是到清代才有的,早在唐代,随着唐蕃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吟咏联姻亲好与民族纷争的诗作相继出现,就产生了咏藏诗。元代,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直接治理,归入祖国统一,这就为咏藏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前提。到了清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朝对藏直接治理的不断加强,内地与藏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人们对西藏认识上的深化,自然要反映到诗歌创作领域中来,“常笑古人  相似文献   

9.
西藏通史著作在“藏学”研究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了古代、近代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西藏通史著作,并分析了不同时代的西藏通史的特点,对西藏通史的编纂提出了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代西藏学校体育兴起的时代背景、推动力量、发展演变、内涵意义等进行研究。研究可知,在新教育思想传播的大背景下,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和扶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法令法规,随之,西藏的学校也开始了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体育教育。西藏内部教育的改革、新体育思想的传入、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等成为西藏学校体育兴起的推动力量;学校“体育”逐渐从新式学堂“体操”开始进行演进,并在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学制学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近代西藏体育教育经历了“民族危亡”到“救亡图存”再到“追求自我”的发展历程,它开启了西藏学校体育的先河,为现代西藏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西藏及四省涉藏地区民主改革档案“活起来”为旨归的整理,既可扩展西藏民主改革的研究领域与深化我国档案学研究内涵,又可推动民族地区档案学学科创新。本文考释已有研究成果,并从定量和定性的时空经纬,探寻四方面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的研究宗旨、由西藏拓展至四省涉藏地区的研究范围、用档案讲好西藏民主改革故事的研究内容、黄氏三重证据法与档案学理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回到历史发生场域,聚焦红色档案资源的整理,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实现伟大的历史跨越,以之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2.
试析唐代奴婢和其他贱民的身份地位(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唐代奴婢,居于贱民的底层,是当时社会上身份最低、受奴役最深的一个阶层,却是唐代社会阶级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唐代“良人”“百姓”“奴婢”“贱民”的范围在唐代社会阶级结构中,存在着等级制度。如地主阶级中有士、庶的等级划分,在贵族、官僚集团中有品级高低的区别,甚至法律规定他们在车服、器用等方面都不得任意僭越。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没有象西方国家那样形成封建土地制的等级结构,因而不存在全国土地全部逐级封赐的制度,贵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不存在土地关系上的有条件占有制,  相似文献   

13.
阿旺德尔智堪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篇文章比较详尽的列举了德尔智在沙俄政府和我国西藏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活动,它对于研究沙俄侵略西藏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英国侵略西藏的活动,但有许多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例如,文章为沙俄侵略西藏的活动辩护,把沙俄在西藏的秘密政治使者德尔智吹捧为西藏的“解放”者。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文章把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说成是一个国家,把德尔智煽动十三世达赖喇嘛进行民族分裂活动,说成是“帮助西藏实际上摆脱了数百年之久的中国统治”等等,这都是对西藏客观历史的严重歪曲,是西方帝国主义观点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唐代进士科举子资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友根 《人文杂志》2002,(3):118-123
唐代进士科考试对举子有明确具体的资格要求 ,唐代进士出身者“无流品之别” ,主要不是唐代统治者为“牢笼群有 ,囊括九流” ,主动调整科举政策的结果 ,而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西藏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优秀人物,十七世纪活跃于西藏政治舞台上的颇罗鼐·索南多杰就是其中之一。 颇罗鼐在维护祖国统一、结束西藏动乱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是西藏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介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中关于中国的历史和历史疆域是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上不在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统辖范畴之内的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同样也是属于中国的科学论断,并分别从地理学、考古学、人种学和民族学等几个方面论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谓“西藏自元代纳入中国版图后才成为中国第一部分”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7.
在元以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汉、唐大统一的封建盛世。但唐代的大统一到了十世纪初朱温建立后梁以后,便正式展开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在北方黄河流域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南方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先后有吴、吴越、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闽、南平(荆南)等九个封建割据的小朝庭;加上河东的北汉,则一共为十国。在短短的“数十年中,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  相似文献   

18.
唐代茶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上饮用茶叶最早的国家。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在古代称“荼”,又名槚、蔎、茗、(艹舛)、?芦等等。到了唐代,才将“荼”字改成“茶”字。古籍中有关茶事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荼,“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晏子春秋》卷六亦云: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  相似文献   

19.
论中华民族的凝聚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研究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精神文明工程。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中原为中心展开民族凝聚有两个原因:和而不同,以“心”征服的心理凝聚;心向中原,追求平地的地缘凝聚。其复兴典型有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磨难后形成的具有更强的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历史进程中的藏传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佛教于公元七 世纪传入西藏,经 过与本教的长期斗 争和融合,扎根于 西藏,形成西藏化 了的藏传佛教,成 为藏族和蒙古族、 土族、裕固族等少 数民族所共同信仰 的重要佛教流派。 纵观藏传佛教的全 部历史,发现它始 终处在动态的发展 变化之中。特别是 1951年西藏和平解 放后,40多年来时 代的巨变更加速了 藏传佛教的变化进 程。在庆祝西藏自 治区成立30周年 之际,本文拟就这些变化作一些粗略的回顾。 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立 西藏是世界上著名的“佛法之地”。在整个藏区佛寺遍布,人民笃信佛教,历史上藏传佛教不仅是一股强大的宗教思想力量,而且也是一支经济力量。特别在西藏,对经济、政治和思想生活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从元王朝起,西藏纳入祖国的版图,萨迦派的八思巴成为西藏地区的政教首领,开始了“政教合一”统冶。同时,噶玛、直贡、蔡巴等噶举派亦备受尊崇。明、清两朝,仍袭元制,利用藏传佛教各派的宗教力量,来稳固对西藏的统治。但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有所变化,一度是政教分立的。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朝在西藏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事件后,针对西藏长期以来各种政治势力角逐最高权力引起社会动荡的实际和藏传佛教格鲁派深厚的群众基础,对西藏地方的行政体制进行重大改革,进一步提高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